CT及MRI在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应用观察论文_谢才琨,豪二,朱小坚

雷州市人民医院 广东湛江 524200

【摘 要】目的 观察CT及磁共振(MRI)在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患者73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73例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T及MRI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MRI和CT检查异常率。结果 研究组中CT检查异常率(54.8%)较MRI检查异常率(94.5%)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中MRI检查异常率较CT检查异常率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MRI检测研究组患者中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炎、脑囊虫、化脓性脑囊炎及新型隐球酵母菌脑膜炎的异常率均高于CT检测异常率,差异显著(P<0.05)。讨论 MRI在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CT;MRI;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32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353-02

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及寄生虫等侵入中枢神经组织及周围神经组织,使大脑颅腔内的脑膜、脑实质及室管膜发生炎症性病变是中枢神经性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严重危及人类健康。颅内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脑炎、脑膜炎及脉管炎,及早的确诊及治疗有助于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行改善[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诊断水平的提高,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手段也越来越多,CT影像学检查及磁共振(MRI)为其主要诊断方式[3]。为进一步了解CT影像学检查及MRI检查的准确性,本研究分别选取7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和同期73例健康体检人员,均进行CT及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患者73例为研究组,且均经体格检查及脑脊液病细胞学确诊为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73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7例,女2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6.7±5.1)岁。研究组:男48例,女25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37.2±5.8)岁。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GE CT及GE磁共振进行CT及MRI检查。研究组患者进行2-3次CT及MRI检查,分别于入院7d后进行早期复查、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进行复查;对照组进行1次CT及MRI 检查。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MRI和CT检查异常率和研究组患者中CT和MRI检测异常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百分比表示两组研究对象MRI和CT检查异常率及研究组患者中CT和MRI检测异常率,行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和CT检查异常率 研究组中CT检查异常率明显低于MRI检查异常率,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中CT检查异常率明显低于MRI检查异常率,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比较研究组患者中CT和MRI检测异常率 MRI检测异常率CT检测异常率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血行播散、周围病灶浸润及向周围神经蔓延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4]。根据不同的病变位置可分为脑膜炎及脑炎,大部分病变将累及脑膜及脑实质,因此又被称作脑膜脑炎,肉芽肿、粘连、脓肿、囊性变、血管炎、脱髓鞘及脑积水为主要病理改变。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及螺旋体等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实质、血管、被膜等组织,先对患者脑功能造成影响,进而改变患者脑结构[5],导致畸形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发生,主要临床表现为以脊膜炎、脑炎、神经根、脑膜炎及神经炎为主。

由于中枢神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病原体的复杂性,加大了临床诊断的难度,目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病原学检查)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6]。当致病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易受到抗原体的影响,造成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发生异常现象,同时易造成特征性细胞性免疫反应,为诊断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提供定性诊断依据。如结核性脑膜炎将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细胞的混合异常反应;细菌性细胞将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异常反应;病毒性脑膜炎将出现淋巴细胞相关性细胞学反应。

本研究中,CT检查研究组患者的检查异常率MRI的检查异常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MRI检测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的异常检测率较CT检查异常率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表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率高于CT检查,同时可有效提高早期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为MRI及CT平扫均可直观、准确、便捷的对人体颅内结构进行观察,因此两种方式在临床上得以应用。CT技术可将脑组织结构显示出来,具有快捷、方便、无创伤的特点,但其分辨率较低,很难显示<1cm的血管畸形、病灶等,同时颅低处及后颅凹处,有较多的骨骼重叠,且伪影较多,增加了CT区分的难度;此外CT采用放射性线对患者进行检查,将对受检者及检测者造成一定的影响[7]。MRI检查采用多参数成像原理,清晰显示出病变定性,具有安全、分别率高的特点,可进行多方位成像,有利于显示解剖病变结构。MRI检查结构有助于观察病变数目、范围、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内部结构等方面,但缺乏特异性,因此仍需要通过脑脊液细胞学对病因进行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对研究组患者中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炎、脑囊虫、化脓性脑膜炎及新型隐球酵母脑膜炎的检查异常率较CT检查异常率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提示MRI可有效提高对中枢神经系统传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原因为MRI对部分软组织病变的诊断分辨率较高,不存在骨影,可对钙化组织和软骨组织之间的病变进行较为准确的辨别、区分[8];同时对脓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有效提高对病灶检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MRI可于早期对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且准确性较高,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庆华,郑玉明,孙志宝,等.3种诊断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比较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8):1721-1723.

[2] 杨真露,张龙江.PET/MRI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01):75-78.

[3] 骆玉辉,滕录霞,张远鸿,等.MRI与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价值对比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05):825-826,840.

[4] 姜涛,张爱武,方燕南,等.MRI及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01):76-79.

[5] 郭立超,李娇,魏晓龙.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2016,31(04):334-337.

[6] 赖清泉,吴宏,黄启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 CT 与磁共振诊断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683-5684,5687.

[7] 李桂霞.磁共振成像联合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09):910-913.

[8] 吉婷婷,余成新.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01):77-79.

论文作者:谢才琨,豪二,朱小坚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  ;  ;  ;  ;  ;  ;  ;  

CT及MRI在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应用观察论文_谢才琨,豪二,朱小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