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生态城区中海绵城市规划的应用论文_俞真伟

浅谈绿色生态城区中海绵城市规划的应用论文_俞真伟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江西南昌 33007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水资源安全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全面做好城区规划。同时,全面考量城市空间发展存在的可能性,市政道路与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确保城市排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产业合理配套。总之,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必须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做好补充与完善,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在论述相关内涵基础上,分析了海绵城市规划背景,提出了其建设规划设计思路,希望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有帮助。

关键词:绿色生态;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引言

在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在专项规划和专项设计时引入绿色环保的理念,从宏观的角度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提供指导。海绵城市作为近几年提出的热点,它的实行和应用可从本质上减少城市开对于既有水环境带来的影响,满足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基本要求,为水资源循环利用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确定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实施方案时,应从水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综合利用两方面实施扩充、完善,同时在阶段性计划当中融入海绵城市的具体规划内容和细则。

1相关内涵概述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绿色建筑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绿色化也由开始的单体逐渐转向区域融合,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实现了由单项应用到综合集成的转变。基于此,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应运而生。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及产业配置等是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评价标准,以节约资源,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对城市开发、功能及新城等区域规划要合理,将绿色化建设理念与规划设计、土地出让等前端发展行为相机和,全面实施绿色城区建设。所谓的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绵,具有吸水、蓄水及释水等功能。在顺应环境变化,应对天灾时,弹性非常好。建设海绵城市时,必须要依照生态优先原则,采用影响较小的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促使城市顺利排水防涝的基础上,尽可能积存、渗透并净化雨水,提高雨水资源使用效率,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影响较低的开发主要为场地开发中,为了确保水文特点前后开发一致,采用源头与分散式等方法,促使原始径流、峰值及峰现时间等水文特点保持不变。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背景

2.1传统城市排水设计存在缺陷

由于以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城市排水系统比较简陋,环保性不足。经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传统城市的水系统一般分为自来水供水系统、雨水采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在城市用水量大增和极端天气多发的背景下,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局限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城市排水问题

①随着城市开发规模的扩大,不透水下垫面比重加大,雨水径流量也不断变大,提高了对应峰值流量,使得城市极易聚集暴雨径流量,从而引起城市内涝。②各类不透水下垫层上降落雨水后,对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冲刷与收集,流入城市雨污水管道,这些水资源没有经过有效处理,便直接流入河流、地下水资源等,造成面源污染。③如果不透水下垫面是连在一起的,天然土壤与植被的吸取与蓄存能力较差,城市近地面空气水分补给不足,就会造成干岛效应。

2.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中,主要采取的是GSI技术,包括透水性铺装技术与生物滞留技术。①透水性铺装技术。采用铺装技术,要注重增加材料和材料铺设衔接处的缝隙面积,以增加缝隙头水量,通过加快透水材料的透水速率,以实现功能。通常透水铺装主要包括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自透水下垫面铺装、混合的下垫面铺装。②生物滞留技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道路与广场等区域,在道路层面,利用道路边侧的小孔,进行雨水径流收集,在雨水口设置生物滞留池,地表种植植物,设置进水与溢流设施。在绿化带中,利用道路形式与坡向,在具备自然集水条件的区域,设置雨水生物滞留设施。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3.1明确划分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规模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要明确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规模,注重建筑用地的规划,促进整体的城市发展进程,同时促进城市的合理化布局,合理划分居住用地和建筑公共用地,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时,提高城区规划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3.2建设规划程序

①需要做好区域场地评估,包括地形与流域等条件,合理划定绿色生态城区内雨水排水流域,明确各流域雨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采取的技术。②按照流域进行措施规划。明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适用的地块与范围,进行规划指标值划定,加强区域内径流雨水与污水外排控制。③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原则,采取规划措施,要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比如在建设时,要做好原有山体与水体等的保护、新建广场与停车场等场地使用透水性铺装等。

3.3合理制定规划措施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制定相关措施,工作人员要在充分考虑总规划的基础上,兼顾各项具体要点。具体来讲,就要要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优先保护。对于城市天然海绵体来讲,水生态敏感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将河流、湿地及沟渠等部分的管控列为禁建区范围,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蓝线,加强雨水系统开发,确保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与城市水体间的有效衔接,以免水体遭受二次污染。其次,实施集约式城市开发。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城市生态空间做好规划,确保其合理。但在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不能忽视。例如,不能将原有山体、水体等列为规划范围,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倡导集约式城市开发,以防出现无序开发建设。明确城市边界,规划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开发监控,以免发生被破坏情况。再次,基本透水面积要有保障。目前,部分城市面积硬化情况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雨水渗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土地用途与性质差异,合理制定绿地及透水铺装率等参数指标,确保城市有透水功能正常。最后,地表径流控制姚合理。依据城市分区特点,对雨水排水区进行科学划定,对自然径流通道进行优先保护,做好检修,合理设置并建设植草沟与雨水湿地等,为雨水汇集奠定基础,实现与地表径流汇集的目标。

3.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中,主要采取的是GSI技术,包括透水性铺装技术与生物滞留技术。①透水性铺装技术。采用铺装技术,要注重增加材料和材料铺设衔接处的缝隙面积,以增加缝隙头水量,通过加快透水材料的透水速率,以实现功能。通常透水铺装主要包括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自透水下垫面铺装、混合的下垫面铺装。②生物滞留技术。此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道路与广场等区域,在道路层面,利用道路边侧的小孔,进行雨水径流收集,在雨水口设置生物滞留池,地表种植植物,设置进水与溢流设施。在绿化带中,利用道路形式与坡向,在具备自然集水条件的区域,设置雨水生物滞留设施。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传统城市的排水设施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基于我国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收集城市中的雨水进行再利用能起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来对海绵城市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提高海绵规划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春梅.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建材,2017(01):15.

[2]张腾召.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门窗,2016(09):40~41.

[3]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5):71~72.

论文作者:俞真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  ;  ;  ;  ;  ;  ;  ;  

浅谈绿色生态城区中海绵城市规划的应用论文_俞真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