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标准与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选择_农业技术论文

论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标准与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选择_农业技术论文

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标准与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选择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农业技术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是80 年代初提出的能够使全球农业持续发展下去的全新农业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起初,学者们是从生态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农业的。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再生农业,是一系列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实践过程〔1〕。1984年G·道格拉斯提出,可持续农业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结合〔2〕。1987年G·J·布朗等人则指出,生态持续、 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组成内容〔3〕。他们认为, 首先要保护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使农业建立在生态持续的基础之上;其次要提供充足、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持人们在农业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机会平等,包括代际间的平等和代内的平等,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使农业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持续发展;再次要保证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未来生产率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确立长期获得利益的价格政策等,以实现农业在经济上的持续发展。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在第16届世界粮食会议上提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农业。至此对可持续农业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

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将取决于农业制度安排和技术选择是否符合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可持续原则。因此,本文拟对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标准、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的选择及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应实现的转变等问题加以探讨。

一、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标准

农业技术包括品种技术、耕作技术、动力与工具技术、加工技术、贮藏与保鲜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管理技术等。其中,品种技术、耕作技术及部分农业工程技术等,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所以被称作土地替代技术。动力与工具技术、管理技术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被称作劳动替代技术。加工技术、贮藏与保鲜技术等,属于生产后农业技术,因而将其称为农产品增值技术。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教授和美国经济学家沃隆·拉坦教授在70年代初就提出了“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理论,从而解释了农业中技术变迁的动因及变迁的方向。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实证了这两个国家分别采用土地替代的农业技术模式(也叫生物技术现代化模式)和劳动替代的农业技术模式(也叫机械技术现代化模式)的技术变迁路径。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农业技术的选择,其实质是农业生产对特定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结构(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构成状况)的反映”的结论〔4〕。

尽管一些国家由于其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不同,在农业技术选择上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并不因此而影响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率。可是,如果我们将这一反映特定地区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技术选择理论,作为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的唯一理论指导的话,那么可持续农业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因为这一理论充其量只是效率标准的具体反映。

事实上,可持续农业从技术选择上讲强调采用“适宜技术”,这种适宜性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态背景、社会经济背景、技术开发能力和对技术的投资能力以及技术转移状况(即技术交流与推广)等而言的。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的适宜性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的区域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态背景、社会经济背景、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投资能力以及技术转移能力等地理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类型,包括品种技术、耕作技术、动力技术、工具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储藏和保鲜技术、动输技术以及各种加工技术等;二是在技术先进程度选择上,以能够使农业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为主导,并选择有效的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工业式农业中的有效技术及部分替代农业中的有益技术,使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三是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所依赖的科学基础,必须超越现代工业式农业所依赖的农业科学,其选择应顺应当代科学在微观上向纵深发展、宏观上高度融合的潮流,建立在当代农业科学、经济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地理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和伦理科学等科学基础之上。

所以,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所遵循的标准就不能只限于效率与效益标准。从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可持续原则考虑,标准主要有四个:一是环境和产品安全标准。这一标准主要强调选择那些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和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清洁技术、低副作用技术(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副作用)和生态良性化工程技术等。二是效率与效益标准。这一标准主要强调选择那些能够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农业市场系统的运营效率和农业消费系统的产品利用效率及农业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的技术。三是伦理标准。这一标准主要考虑某些农业技术选择应适合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公平规范的要求。四是地理空间特征适应性标准。这一标准主要强调农业技术类型的选择要适应区域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态背景、社会经济背景、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投资能力以及技术转移能力等地理空间的要求。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选择

90年代我国提出要发展和建立可持续农业,但就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农业技术而言,有不少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已不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选择标准,探讨我国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选择问题,对我国发展和建立可持续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保障环境与产品安全的技术体系选择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状况非常严重,这不但影响到农业资源的供给、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者收益的增加,而且已经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所以在农业技术体系选择中必须坚持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就这一标准而言,我国今后农业技术体系的选择应主要倾向于清洁技术、低副作用技术、生态良性化技术和灾害防治技术等。

1.清洁技术

清洁技术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中所采用的能源消耗少、废弃物产生量小、有毒物质浓缩率低的耕作技术、动力与工具技术、加工、贮藏和保鲜技术等。从我国农业耕作中的技术来看,对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技术,主要是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现代性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一方面化肥、农药和农膜的生产本身要消耗大量能源,其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求,使大量污染废弃物直接进入农业环境,造成农业环境的不断恶化;另一方面,我国化肥和农药的吸收率很低(只有30—40%),农膜可降解性差,使大量残留物回到农业环境中,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动力技术来看,虽然许多落后地区以畜力和人力为主,对农业环境的危害较小,但在较发达的平原地区,电气化和机械化动力则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约有一半的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特别是机械化的灌溉、排水、种植、收获和运输等都以石油能源作为主要的动力,能源消耗高,污染气体排放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从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和贮藏技术来看,由于农产品的加工和贮藏主要布局在城市,使有机废弃物不能返回农田,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量大,对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当然还造成不合理运输。此外,从我国农产品的保鲜技术来看,除有氟冷冻设备的使用造成一定的环境危害外,其它保鲜技术还不发达,目前对环境安全造成的危害不严重。

所以,今后我国在化肥和农药生产技术上应注重选择提高吸收率和降低能耗的技术,在农膜生产技术上应注重选择可降解性好和降低能耗的技术,在农业动力和各种机械工具技术上应注重选择降低能耗和提高产品加工中资源利用率的技术,这是可持续农业对我国农业技术选择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中以虫防虫、以菌防菌防虫等)和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抗病虫的品种技术、低毒无机农药技术和生物农药与无机农药的施用技术等)的开发。此外,注重农村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速生薪炭林营造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和沼气利用技术等)、农村及城市废弃物(特别是城市有机肥)综合利用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发酵技术、秸秆与粪便氨化技术、废弃物腐熟技术、好氧发酵技术、有机粪肥喷施技术、离心固液分离高温消毒技术、远红外微波处理技术等)的开发,也是可持续农业对清洁技术的基本要求。

2.低副作用技术

低副作用技术主要包括不造成土壤有机质损失从而不引起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的耕作技术,不造成土地盐碱化和潴淤化的灌溉技术,以及不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副作用的土地开发和利用技术等。

过去,由于我国农村普遍缺乏生活能源,作物秸秆中只有一部分被用作家畜饲料,很大部分则被用作燃料烧掉,能够还田的秸秆很有限,部分落后地区甚至连作物根系也被挖出作为生活能源烧掉,由此造成土壤有机质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土壤的板结和肥力下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燃料由以秸秆为主逐步向多元化的能源使用转变,秸秆作为肥田的原料虽已不短缺,但因受秸秆还田技术(秸秆直接还田并非最经济和最有利于土壤肥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的制约,土壤肥力损失仍无法弥补。发达国家土壤板结主要是由大型机械耕作所造成,随着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和机械化的密集耕作,也要注意由此而造成的土壤板结。我国的灌溉技术是极端落后的,目前比较先进的滴灌、喷灌和埋灌技术的发展极为有限,绝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漫灌和串灌技术,在许多地区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盐碱化和潴淤化现象。此外,我国在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不注重资源的更新恢复,采用密集的过度利用技术,造成资源的严重退化和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北方地区荒漠化现象普遍发生。

所以,今后结合农村可再生能源及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开发,农业耕作中应有选择地推行残茬覆盖技术,使部分秸秆直接返回农田;有选择地推行轮作倒茬技术,将牧草、绿肥和豆科作物等纳入轮作;尽快推行秸秆的过腹还田(通过发展畜牧业)和大部分有机废弃物氨化、腐熟后再返回农田。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减轻土壤板结和增加土壤肥力。农业灌溉中大力推广节水型的滴灌、喷灌和埋灌技术,这样做既节约了水资源,还可避免土地盐碱化和潴淤化等现象的发生。在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特别注重选择资源的更新与恢复技术,在山区要推行等高利用土地的技术,以减轻水土流失和防治土地荒漠化。

3.生态良性化技术

这里所说的生态良性化技术主要指对已经遭到破坏和退化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各种综合治理技术,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和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等。

我国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中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总结和摸索出了一些综合治理经验。今后应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中,建立起各自完整的技术体系,这对我国发展和建立可持续农业将会起到非常有利的积极作用。目前,水土流失治理上的小流域治理技术和荒漠化土地治理上的小面积治理技术(沙坡头小面积沙漠化土地治理)就是很好的典范。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7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8.7%和8%, 已经荒漠化和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则达1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所以,只有通过完整的技术体系的建立 ,才可能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4.灾害防治技术

除农业生产中发生的病虫害以外,洪涝、干旱、热带气旋、森林和草原火灾、低温冷冻、雪灾、滑坡、泥石流等农业灾害的发生,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大的关系。其中人类干预和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一些作法,往往加速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不论哪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均对农业构成巨大危害,造成减产减收。目前,在许多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中,都将防灾减灾作为其重要组成内容和行动计划。

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加强灾害防治技术的建设,对我国发展和建立可持续农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中的灾害预报技术、灾情预报技术、灾害评估技术、减灾工程技术和综合性灾害信息网络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是我国农业环境与产品安全技术体系选择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提高农业效率与效益的技术体系选择

提高农业效率与效益的技术范围很广,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劳动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的技术及各种能直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技术均包括其内。当然将这一标准作为我国农业技术选择的依据时,首先必须满足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因为有些符合效率和效益标准的技术并不一定是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所允许的。因而,提高农业效率与效益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提高产出效率的品种技术和专业化技术、增加生产者收益并使产品增值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以及降低技术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等。

1.提高产出效率的品种技术和专业化技术

我国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十几亿人消费的农产品,只有通过品种技术和专业化技术才能实现。所以,发展以产出效率提高为主的品种技术和专业化技术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品种技术的进步历来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的主要途径,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绿色革命就是以品种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化学品的使用为先导的。80年代中后期,S.Ghatak曾对热带地区农业在持续发展中由化学品技术向新的生物技术转变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促成了世界粮食理事会于1990年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新的绿色革命,即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次绿色革命同第一次绿色革命比较,在发展趋势上突出了品种技术革新的三个特征,即(1)主要向除水稻、 水麦和玉米以外的其它领域发展;(2)主要向除灌溉和天然降水多的地区以外的旱地、 低地和丘陵等低生产力的地区发展;(3 )主要向以“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5〕

我国农业品种技术的革新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正因如此,才能使我们以占世界9.2%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今后, 我国应将传统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技术,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胚胎移植、组织培养、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以及激光农业技术和核农业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培育高产、多抗性(抗病虫、抗倒伏等)的农作物品种,并从注重种植业品种的研制和培育扩展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各业品种的研制和培育,从注重传统的适宜高生产力地区品种的研制和培育扩展到适宜各类生产力地区品种的研制和培育。

农业中的专业化技术包括生产的地区、部门、品种和生产工艺专业化等。专业化既是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个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技术高度密集的技术体系,是提高劳动效率的主要途径。地区生产专业化和部门生产专业化是发展规模经营的主要技术体系,品种专业化和生产工艺专业化则是农业工厂化生产的主要技术体系。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的地区和部门专业化水平还比较纸,除了技术本身存在障碍外,制度上的障碍是主要原因。而我国农业品种和生产工艺专业化发展水平也较低,这主要受专业化技术本身的制约。因此,设法将专业化技术体系全面引入农业生产,是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效率的主要任务之一。

鉴于此,今后我国应全面改革不适应地区和部门专业化发展的所有农业制度,将地区和部门专业化技术引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通过无土栽培技术(主要通过岩棉栽培、基质水培和营养液膜栽培等)、节水技术、光温高效利用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自动化管理技术等品种和生产工艺专业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起完善的品种和生产工艺专业化技术体系。

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能增加生产者收益和提高产品的增值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三大类:一类是提高水、土、光、温等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技术;另一类是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品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还有一类是提高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和消费后产生的各种废弃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目前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投入品资源的利用效率同一些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还很大。80年代以来,我国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和消费后所产生的各种有机废弃资源(包括秸秆)进行沼气化利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综合利用效果。沼气作为一种优质清洁能源,除用于炊事、照明和发电外,还可用于贮粮、水果保鲜等领域,而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沼渣和沼液,被广泛用于饲料、肥料、养殖及食用菌培养等。所以,大力开发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产前和产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品资源及产后和消费后的废弃资源利用效率的各种综合配套利用技术,是我国发展和建立可持续农业必不可少的技术选择。

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有独特的地位,是农产品增值和提高农业经营者收益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的发展不足,致使农产品加工业还较落后,表现为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和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等,不能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和建立可持续农业的需要。因此,今后应通过粮油多样化和专用化加工技术、畜牧产品分割化加工技术、水产品保鲜冷链化和精细化加工技术、林产品多用途化加工技术等的深度开发,建立各种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体系,以满足我国发展和建立可持续农业及全国人民对农产品消费的需要。

3.降低技术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

任何一项或一套农业技术,从其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都要进行一定的投入,从而形成技术成本。而且越是高、新技术,不仅其研究与开发成本高,而且推广应用的风险也越大。对可持续农业而言,并非整个生产经营全由高、新技术组成才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恰好相反,可持续农业技术在其组成体系中需要有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例如,我国在城市有机肥料的开发利用中,对城市粪便和大中型畜禽场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有沼气厌氧发酵处理技术、槽式好氧发酵处理技术、稳定塘好氧处理技术、离心固液分离高温消毒技术、远红外微波处理技术、沼液渗灌处理技术和粪便烘干技术等。其中远红外微波处理技术是目前各种无害化处理技术中成本最高的,所以推广应用的普遍性还比较小。由此可见,选择低成本技术是效率与效益标准对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

提高农业的管理效率(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消费管理等)是可持续农业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管理技术越先进,管理效率就会越高。所以,在我国的农业管理中,要以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主导,逐步实现信息化技术管理;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管理中,对那些专业化程度高的产品及生产工艺,要尽可能采用较为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管理。

(三)符合伦理标准的技术体系选择

社会伦理学关于实现人类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公平的原理,使社会伦理标准成为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理论依据,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人类不仅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本身种属之间的基因进行随意的剪切拼接,而且来源不同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基因也可以任意地重组传递,甚至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合成新的蛋白质。所以,从技术上讲设计出新的生物物种是可能的。根据物种的不同概念,甚至有人认为,目前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实际上已经接近设计出新的生物物种。因此,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所要求的品种繁育技术和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无疑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品种和生物农药及除草剂等方面的应用也会引发一些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方面的问题,这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例如,人可以制造出一种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或其它动物,但这种鱼或动物是否会对人类有害,或是否对其它鱼类或动物有害等;又如,将人工制造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在大田中进行试验,这个抗除草剂的基因可能会因传粉而传给杂草,杂草的后代就将获得抗除草剂的能力而不可遏制地疯长,从而使整个农业环境变成了杂草的世界等。这种既涉及社会伦理又涉及环境伦理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都是值得思考的。

所以,我国应将伦理标准作为衡量现代生物技术的标准之一,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耕作技术的开发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起与当代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相协调的农业技术体系,否则,可能会导致不可弥补的损失,直至威胁全人类的持续发展。

(四)适应地理空间特征的技术体系选择

由于地理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差异,所以,在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的选择中,必须选择与不同地理空间特征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从北到南跨越了寒温带到南热带的九个温度带,从东到西跨越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水分带,而且自西向东还跨越了从高高原、高原、平原到沿海大陆架的四级阶梯,因而造就了我国自然地理空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为我国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提供了极好的资源空间和环境条件。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长期在较为固定的地域上生产和生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产技术。

所以,以我国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征为对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技术体系,是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的基本要求。今后应注意在平原地区建立和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专业化经营技术体系,在广大海域和沿海地区建立以海水产品捕捞、养殖和加工为主的“蓝色技术”体系,在广大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发展以绿洲农业、干旱畜牧业为主的干旱农作技术体系,在青藏高原发展和建立以高寒畜牧业生产及其产品加工为主的高寒农作技术体系等。

三、我国农业技术开发和农业研究中应实现的转变

在计划体制下,由于受传统农业观念和学科发展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开发和农业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倾向,即:注重提高产量技术的开发而忽视提高产品质量技术的开发;注重农业产中技术的开发而忽视产前和产后技术的开发;注重单项技术的开发而忽视综合及配套技术的开发;注重单项技术的开发而忽视综合及配套技术的开发;注重农业微观和生产领域的研究而忽视宏观和其它非生产领域的研究;注重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而忽视其它科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倾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从我农业技术开发利用和农业研究的现状来看,这些倾向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这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建立。所以,随着我国可持续农业战略的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开发与农业研究中应彻底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注重提高产量研究为主向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

尽管提高农产品产量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从可持续农业的角度考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消费方便的农产品,应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所以,农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应注重从提高产量研究为主向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

(二)从注重产中技术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经营全过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转变

过去我国的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且产中领域又主要集中在品种技术、部分耕作技术和动力工具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这样,产前和产后领域的许多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和产品增值问题均未得到解决。所以,只有将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产中领域引向产前和产后领域,特别要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才能适应发展和建立可持续农业的需要。

(三)从注重单项技术的开发向注重配套技术的开发转变

如前所述,由于过去我国的农业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农业的产中领域,产中领域又以提高农业产量技术的开发为主,所以,使我国农业技术的开发呈现为以单一的品种技术、耕作技术和部分动力技术与工具技术占主导地位。事实上,从可持续农业角度来看,一个地区农业的开发必须依赖区域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一系列单项技术的组装与配套。而这一技术体系在区域农业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绝不是某几个单项技术所能够单独承担的。所以,今后我国农业技术的开发,应在确定特定开发目标的基础上,注重项目或区域配套技术的开发,实现从注重单项技术开发向注重配套技术开发的转变。

(四)从注重微观研究向微观和宏观研究并重的方向转变

多年来,由于我国的农业研究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生产领域又以提高产量研究为主,所以整个农业研究几乎是属于微观领域的研究。而要在农业资源极端短缺、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必须注重农业的宏观研究,特别是农业制度问题、农业政策问题、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农业发展规划问题的研究。只有实现了从注重微观领域、生产领域研究向微观领域、生产领域同宏观领域和农业其它领域研究并重的转变,可持续农业才能够建立。

(五)从注重农业科学向注重农业科学同其它科学间融合与交流的转变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已使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必须通过各个学科间的融合与交流,发挥各个学科解决综合问题的长处,才能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农业问题已经不是单一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农地耕作问题,也不是单一的农产品交易问题,它是资源、环境、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的综合体。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农业科学同经济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人口科学、生态科学、地球科学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所以,我国的农业研究应实现从注重农业科学向注重农业科学同其它科学间融合与交流的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建立。

注释:

〔1〕Rodale,R.,"Breaking New Ground:The Search for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The Futurist,pp.15-20,1/1983.

〔2〕Douglass,G.,Agricultural Sustainab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Westview Press,Boulder,pp.3-29,1984.

〔3〕Brown,B.J.,Hanson,M.E.and Merideth,Jr.R.W.,"Global Sustainability:Toward Denfinitio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pp.713-719,11/1987.

〔4〕Hayami,Yujiro and Ruttan,Vernon,W,(1985)Agricultual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revised edtion,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5〕S.Ghatak,"Toward a Second Green Revolution:From Chemicals to New Biological Techniques in Agriculture in Tropics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e R.Kerry Turner,Sustain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pp.145-166, Belhaven Press(London),Westview Press(Boulder,Colorado),1988.

标签:;  ;  ;  ;  ;  ;  ;  ;  ;  

论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选择标准与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选择_农业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