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马小钰1论文_马小钰1,马晓杰2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马小钰1论文_马小钰1,马晓杰2

1.哈尔滨市第五医院;2.哈尔滨市第六医院 150000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总结和分析2015年在我院住院的对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进行检索相关文献。根据检索结果及患儿与家属的接受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对48例患儿进行临床实施。结果:48例患儿病情缓解,口腔溃疡基本愈合,3-10d恢复正常饮食没有发生口腔严重并发症的患儿。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除了通过常规治疗和针对性加强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外,消毒隔离和保持大便通畅是护理的关健。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所致的以手、足及口腔水疱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肠病毒71型(简称EV71)是主要病原。HFMD预后良好,一般治疗后1周内即可痊愈。有时病情凶险,部分患儿可出现急性心肌炎、脑膜炎、无菌性脑炎、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迟缓性瘫痪等并发症,病情危重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为多,且临床上极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混淆。因此,加强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对于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在对48例患儿进行口腔护理时运用的循证护理的理念,通过进行积极的观察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个月到8岁,主要症状:持续发热1~4d,体温37.5~38.5℃;发热1~2d后出现皮疹,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圆形或卵圆形斑丘疹、疱疹。口腔粘膜出现溃疡、疱疹,其出现时间与皮疹出现时间先后不超过24h。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48例,其中42例正常,6例白细胞偏高;心电图检查5例未见异常。

1.2方法

主要给予病毒唑、川琥宁、双黄连或赛若金等抗病毒治疗,对血象偏高的患儿加用青霉素抗感染,口腔溃疡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及1%达克罗宁溶液外涂止痛。

1.3结果

48例患儿在1周后可痊愈。患儿无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症状,无死亡及后遗症。

2.护理

2.1隔离治疗

本病的传染源是患儿和健康带菌者,在咽部、粪便和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所以患儿一经确诊,即应给予隔离治疗。隔离室内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1~2h。患儿的粪便和剩余食品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 min后处置。衣服、被褥暴晒6h。医护人员被污染的手用0。1%过氧乙酸浸泡1~2 min,听诊器放入熏箱消毒,隔离时间约2周。患儿口鼻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须经含氯消毒剂消毒2 h以上,直至痊愈后1周。

2.2皮肤护理

患儿手足、掌面疱疹可经搔抓而继发感染,且一旦抓破,疱浆液会引起病毒播散。所以要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的衣服,穿软底鞋,少走动,减轻皮肤破损。勤剪指甲,勤洗手,嘱患儿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涂于皮疹处,消毒止痒。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破溃处及时处理,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口腔护理

患儿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而影响食欲,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饮食,以略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鼓励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棉签蘸3%碳酸氢钠溶液或0。02%洗必泰溶液,擦洗患儿口腔,然后在溃疡面上涂上锡类散。口唇干裂者涂液状石蜡。涂药时要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他改变。勿刺激会厌部,以免引起恶心导致患儿拒绝涂药。对患儿所用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次用后要煮沸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对因疼痛不肯进食者,可在进食前用棉签蘸1%达克罗宁溶液涂口腔溃疡处。

2.4饮食调理

注意营养膳食,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嘱患儿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避免食入过酸、甜、冷、热、煎炸、辛辣、油腻食物。对流涎较多患儿要鼓励其咽下唾液。对疼痛拒食患儿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2.5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处于陌生且被隔离的环境中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疼痛,容易恐惧、焦虑、烦躁、哭闹不止。因此,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应多陪伴患儿,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取得患儿信任,主动配合治疗并保证休息和睡眠。做治疗时,应采取鼓励表扬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对于较大的患儿,应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其多进食,以争取早日康复。

2.6预防并发症

肠道病毒CoxA16。所致的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较好,很少合并其他脏器及神经系统的损害;而E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除皮肤粘膜疹外,还可合并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炎、脑炎、小儿麻痹症、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腹泻等。定时测量T、P、R、,特别是心率和体温。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可给予散热、温水浴等物理降温。38℃以上的患儿,给予泰诺琳等小儿降温药。在护理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急、脉搏异常等表现,并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做腰穿、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2.7健康教育

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播快,感染性强。一旦患儿确诊为手足口病,应交代家长两周内勿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玩具定期消毒,被褥衣物经常暴晒。注重孩子营养与休息,避免玩耍过度、淋雨等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患儿康复后应告知家长本病为婴幼儿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而发病。

3.讨论

本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多由EV71、柯萨奇A16及其他肠道病毒引起,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属自限性病情,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今年较多省市出现流行现象,且部分地区出现死亡病例。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地段,对托幼机构发生病例者,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厕所、玩具、用具、被褥及居室空气消毒,并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托幼机构中有关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工作及卫生教育、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治疗手足口病的过程中,配合临床药物的治疗,加强了本病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引导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树立了科学的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遏止疾病的进一步流行,也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密切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翟永玲,张艳艳.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39.

[2]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35.

论文作者:马小钰1,马晓杰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马小钰1论文_马小钰1,马晓杰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