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课堂设计--数学分层指导的创造性教学方法_数学论文

素质教育的课堂设计——数学分层导学创造式教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课堂论文,式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普遍发展的教育和主动发展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到底怎样实施?高中阶段如何让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造性学习”,使其掌握“三基”的同时又发展了创造力呢?我提出了“分层导学创造式教学法”,供大家研讨。

1 基本涵义

所谓“分层导学创造式教学法”是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实际、大纲的实际,设计成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炼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发展智力,丰富情感。使其全面发展,普遍发展。通过第三层变式问题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 理论依据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2 “问题解决”理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2.3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就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4 G.波利亚提倡的“主动学习”原则

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

2.5 “教育机智”论

“微笑、激励、共鸣”就是“教育机智”,它可以促使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地学习。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通过课堂交换形式的多样化,机智应变,使课堂上出现一种十分轻松而又富于创造的学习氛围,教学的高潮也将在这动态美的双向统一中得到展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 教学程序

3.1 操作环节

分层导学创造式教学的课堂结构的程序框图可设计如下:

3.2 实施说明

1)一层问题的教学

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一层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这些问题,由问题的解决既获得了相应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发展了各种能力。一般地,若是概念较多的内容,又便于自学,一层问题就设计成自学导读题,主要是填空题或判断多项选择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若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适合让学生去发现的知识,可设计成“猜想、探索题”,培养学生发现、归纳、创新的能力。如在教学“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时,一层问题设计为“求反函数并作出原、反函数的图象再观察它们的图象有何关系。”这样的问题出示之后,全部学生都可以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法归纳猜想,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与个体、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个与个、组与组之间也可交流、讨论。当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可用电脑动画显示图象的对称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如何证明大家的“猜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猜想”是学生的兴趣点,一、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猜想,二、大家都想尝试自己的猜想能力,所以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之后师生一起总结通过一层问题的解决,获得了什么知识,掌握一些重要思想。具体流程图如下:

2)二层问题的教学

基本知识应用的基本型。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溶入二层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又巩固了基本技能。这时可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优秀解法,引导学生领悟、吸收、归纳这些解法的规律,从“是怎样做的?”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概括思维的规律。具体操作框图如下:

3)三层问题的教学

紧扣大纲与学习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1—2道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适宜做变式与引伸)作为三层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讲评时重在展示问题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规律结论。对于第三层问题的处理重在通过问题的变式,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如在讲授“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系”时设计的三层问题为:

上,又在其反函数的图象上,求a,b的值。

引导学生做完之后,提问“据逆向思维法,或常量化参量法,或条件变更法,你能根据以上问题变出一些新的问题吗?”指定一二组变第一题,三四组变第二题,讨论确立之后两组交叉解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达到了高潮,学生有如下两典型的变式题:

4)指导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三个层次问题的教与学,学生从直觉上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观点与知识、方法网络,从感性材料的积累中升华出理性的认识,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现自我完善。

“分层导学创造性的教学法”,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从“掌握性教学”转变为“创造性教学”,强化思维训练,突出能力培养,让每一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标签:;  ;  ;  

素质教育的课堂设计--数学分层指导的创造性教学方法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