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了全国各地部署经济工作的重点。珠江三角洲不仅是广东而且是全国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点,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据、原则及其措施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志们。

一、珠三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

我们认为,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用什么方式方法力促经济增长。既可以是外延为主的方式,即上新项目、扩大基建规模的方式;也可以是内涵为主的方式,即发挥原有企业的作用,搞挖潜、革新、改造,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应当从外延为主(粗放为主)向内涵为主(集约为主)转变。珠江三角洲也不能例外。理由主要是:

第一,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起作用的主要有四大规律:一是市场主体利益导向规律。市场为导向,是利益为导向的现象导向;只有“利益最大化”、利益为导向、才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本质导向;而要遵循利益导向规律,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供求规律。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作用于供求。供过于求,要求通过新的增长方式开拓新产品,从而产生新需求;供不应求,通过新的增长方式满足新需求,使供求平衡,供求规律也要求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解决供求问题。三是价值规律。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客观必然性,敦促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要求增长方式的改变。四是竞争规律。竞争规律运行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要达到“优胜”而不被“劣汰”,也要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做到。微观如此,宏观、中观(珠江三角洲从整体上可视作中观)也莫不如是。珠江三角洲要在十几年前已创辉煌业绩的基础上,在“九五”期间乃至未来的新世纪再创新辉煌,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资源即要素。生产要素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要素,即劳动力的素质及人才结构。二是物力资源要素,即土地、生产资料等。特别是土地,它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铁矿石、油气田的开发,这些资源也并非不可穷尽。三是财力资源,主要是资本金的投入,也不是应有尽有,不可穷尽。要素配置优化,实际上是提高了生产率;要素配置劣化,无异于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生产率。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变为集约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种转变着眼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较高的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贡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进一步促进珠三角有限的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加速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珠三角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迈向现代化的需要

众所周知,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经济是基础。经济现代化了,基础牢固了,必定能促进社会、文化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粗放型增长,广种薄收,也可以有所增长,但这种增长太慢,尤如老牛拉破车,颇费时日。集约型增长,速度快、效率高,能多快好省。诚然,珠三角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过去即使没把“集约型”作为主流的增长方式,经济也上去了,比之于内陆市县,发展还是不错的。但是,从经济现代化高标准和严要求来看,应该搞得更快更好。十几年来,体现珠江三角洲新型的社会文化的文明区、乡、镇、村、户等,也有值得骄傲的典型样极,但并不是“遍地开花”,而遍布城乡的文化娱乐设施,数量尚可,但仍需提高档次。所有这些,都与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有关,而这,又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快慢关系极大。

第四,加速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要求

产业结构,主要指的是三次产业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总体上各自所占的比重。合理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2∶1。那么,这是不够合理的,说明该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因为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占据了70%的比重。珠三角不属于此类情况。但第三产业比重仍比较低,约为30%多一点。近几年,珠三角都在探索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即使从战略上确定了优化的方案,如果不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良好的方案也较难实现。即使能实现,可能也要拖延较长的时间。因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往往会打乱“合理”的规划。珠三角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应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前提,修订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计划;以增长方式的转变去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第五,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珠三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毋庸讳言,珠三角以往的经济发展,一靠地缘优势,二靠政策倾斜,三靠粗放经营。从当今的情况看,地缘优势尚存,但全国全方位开放后,内地要素资源相对低廉,有可能会使我们的地缘优势失去吸引力。政策倾斜优势不复存在,粗放型发展也接近极限。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人力资源有限(因工资低廉,内地民工纷纷回归)以及资金借贷也有限,再搞粗放经营为主要方式对增长已起不到过去所起到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从增长方式方面去寻求突破。

二、珠三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原则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珠三角如何顺应这个转变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呢?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一是效益原则。就是说,既要重视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中观、宏观的社会效益。微观的效益,一般体现为少投入、多产出,低成本,高盈利。中观、宏观的效益,即社会效益,体现为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等等。切不可因小失大,即以企业的高效益换取社会的低效益。运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当然要引进新的硬件,兴办新的企业,但这些新的设备,企业的新产品生产,不应以造成环境污染,毒化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在这方面,如何搞好废物回收利用、综合治理居民生活的环境,都应作为社会效益问题引起切实的重视。

二是联系本地实际的原则。诚然,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这是就整个宏观总体方向而言的,但对于中观,即市、县,特别是企业微观,应该联系实际进行优化的选择。具体到一个地区而言,比如说东莞市,是否全部企业在一个晚上都转变为集约经营方式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东莞市提出本市(而不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相对于以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东莞“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言的。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基础,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实现工业的“四化”:生产技术化、管理科学化、结构合理化、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通过工业的升级转型,带动城郊型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进步,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形成现代化城市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同步建设、互为条件、共同发展的局面。我们认为,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联系东莞实际的,它是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行不悖。“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为目标”,体现了增量资产中的集约增长,“以科技进步为依托”,重视了增长中的科技贡献。至于工业的“四化”,即重视技术、管理、结构和效益,都是大大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重视人才效应的原则。所谓人才,就是掌握专门知识并善于运用知识解决本部门实际的卓有成效的佼佼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与重视人才有关系?第一,只有称得上“人才”的人,才能掌握住增长方式转变的分寸,随机应变地实施转变的方式、把握火候和时机;在内涵或外延增长的选择时,较为理智地运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作出优化的抉择。第二,在转变过程中,只有人才才能高瞻远瞩,全面协调并理顺转变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使“转变”效益显著。第三,在转变后,只有人才才能全面实施,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以“转变”换取效益。此外,对于不同的企业,应实施怎样的“转变”方针,是全盘转变、局部调整,还是完善旧制,必须区别不同情况而恰当处置。至于各行各业的“转变”走上正轨后,也只有人才才能使“转变”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四是有利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原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不宜采用“一窝蜂”做法,搞群众运动;也不宜只停留在书面文字上,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关键是做到有利于珠三角经济区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有的农村,原有基础很差,外延式的粗放经营还应有所发展,不一定强求马上转变为内涵或集约型。有的农村,经济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就要因势利导,结合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加快步伐。如何组织转变,有时审时度势有偏差,不应该快的,快了,无异于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应该快些转变的,因估计错误,思想跟不上发展着的实践,“转变”慢了一拍,火候已过,效果不佳。总而言之,正如上面所说,一定要联系实际,把握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

三、珠三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对策

我们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宜单打一,而要求做到“四同步”,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革同步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增长方式的变革。也叫改革。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般而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的因素,主要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年龄结构、文化技术水平和职业结构。二是物的因素,即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料丰裕程度、利用程度和先进程度。前者指的是如土地、森林、矿山、动力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顾及环境和生态,才能保持长久的经济增长。后者指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三是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渗透于各个生产要素之中,决定生产要素的质量、发展方向和作用的发挥程度,并且可以实现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是市场因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影响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投资率和投资效益。这四个一般因素和两个直接因素都与体制相关。经济增长的转变不只是方式的转变,而应是与体制的转变、体制的变革直接相关。因而,改革用工制度、革新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的计划分配制度、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完善流通体制的改革、力促市场体系的发育、改革传统的投资体制等,就成了加速经济增长的重要相关配套措施。这些改革必须遵循市场化的改革大方向切实抓好,“同步”进行。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同步

我们所讲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解决经济持续增长问题。而发展,指的是社会主义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演进过程。为什么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要同步?因为增长与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增长逐步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个动态概念,它一般指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量、人均量,经济效益变动的比较。经济增长的累积,使社会经济发展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而社会经济发展则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珠三角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促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有自身的发展目标:(1)包括人均消费水平或人均收入的综合性价值指标;(2)满足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指标;(3)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在内的文化生活需要的指标以及社会安全保障指标等,增长与发展同步,以增长促发展,发展推进增长,全面实现自身的目标要求。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内在经营机制转换同步

企业制度创新也叫转变。企业制度应从计划经济的传统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现代制度。要点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管理科学。企业内在运行机制,关键是要由面对国家的大一统转换为面对市场的公平竞争。经济增长方式弃旧图新,由粗放转变为集约,要求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既波及老企业又涉及新建企业,维持企业原有体制是不适宜的。宏观有个增长方式的转变,微观也必须有增长机制的转变。比如说,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普遍转换的时期,仍重操旧方式,抵制采用高效率的机器,搞人海战术就不行了,因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必须换变增长方式。再如,原有的传统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较少增长或负增长,也只能走股份制改造、搞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式企业等新路。而这些,其实是在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尝试。可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与企业制度、企业内在机制的转变同步进行,方能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管理创新同步

经济管理的创新,主要是变传统的经验常规式的管理为现代的科学管理。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建国40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一成绩是抹杀不了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内涵为主的方式,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其效应是不言自明的。传统的经验常规式的管理,其历史功绩不可否认,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守传统,不思进取和创新,也是不合时宜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应的必然是经验常规的管理;同理,新经济增长方式,也必须由现代的科学管理相匹配才更有效率,这是必然的逻辑。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牵动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转变,不实施后一个转变,既使增长方式转变了,但由于管理方法落后,其增长的效应是难于令人满意的。这就是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管理创新必须同步的依据。经济管理如何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呢?一是管理关系,要从部门或行业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单一纵向垂直管理转变为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纵向垂直管理和横向(部门间、行业间)协调管理。二是管理的重点,应从实物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和价值管理。三是管理的层次,应从宏观、中观、微观的旧三层的松散型管理转变为宏观、中观、微观、综观的新四层的完善型管理。四是管理的原则,要从只重视生产力原则转变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步重视的原则,使管理系统达到整体优化。五是管理手段要从传统唯一的算盘转变为电脑、闭路电视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六是管理惯例,要从中国计划经济式的旧惯例转变为市场经济式的国际惯例。七是管理机制,要从牢固不变的旧式计划经济的机制转变为灵活变化的新式的市场经济的动态机制。八是管理指标考核,要从只考核经济指标体系转变为既考核经济,而又考核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在内的新的指标体系。我们相信,珠三角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将会在经济管理的创新中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  ;  ;  ;  

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