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应优先考虑_畜牧业论文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应优先考虑_畜牧业论文

西北地区退耕应优先还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还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退耕还林还草是实施西部农业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对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实践中,摆在决策部门面前的问题是,如此大面积的耕地退耕,究竟还林好还是还草好,还多少林还多少草,还什么林还什么草,这些看似很具体的枝节问题,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还草成败和西北农村经济未来走向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在西北地区,特别是比较干旱的区域,无论从气候角度和从恢复生态效果的角度看,还是从今后西北地区的产业定位角度看,还草要优于还林。西北地区退耕应当优先还草,还草的比例应高于还林,或者至少先还草、后还林。

(一)西北气候干旱,还草比还林的成活率高

西部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干旱少雨,退耕还林还草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哪个更容易成活。根据专家试验,降水一般在400毫米以上,造林才有较高的成活率,降水低于400毫米,一般需要配套一定的水利设施。而种草对降水的要求要宽一些,据甘肃省草原站试验,在甘肃中部干旱区年降水量280毫米的地方,紫花苜蓿也能成活,只要降水达到350毫米以上就可以形成商品产量。这些年,西部地区降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以甘肃为例,甘肃历年平均降水一般在400毫米~500毫米左右,而最近几年,甘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7年以来连续3年降水量分别为299毫米、409毫米、381毫米;原来气候比较湿润的陇南地区变成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原来半湿润半干旱的天水地区变成干旱地区,持续几年遭受严重干旱。这种气候条件对种树是不利的,特别是对大面积造林十分不利,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配套大量的水利设施,才能保证一定的成活率。

(二)西北生态问题的要害是水土流失严重,还草比还林能更快地遏制这一局面

从改善生态的角度看,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水土流失问题,尽快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是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应当说,种草和种树对于防止水土流失都能起到作用,但是具体分析,种草的作用要优于植树,生态林的作用要优于经济林,灌木林的作用要优于乔木林。这是因为,种草可以在当年和次年迅速覆盖疏松的地表,防止风雨的侵蚀,到第三年后草地一般不能形成大的径流,会大大缓解降水对土壤的侵蚀。据试验,陇东地区20度的坡地种植苜蓿比相同坡度的耕地减少径流量88.4%,减少冲刷量97.4%。生态林等特别是灌木林,成林也要快于乔木林和经济林,成林后郁闭度也比较高,防止雨水冲刷的能力较强。经济林一般都需要除草、松土、施肥,造成地表疏松,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较弱。即使是干果类经济林,如花椒、板栗等,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也要进行松土、除草、施肥。比较起来,防止水土流失,种草优于植树,也快于植树。

(三)从生态演进的规律看,先种草后种树比较适宜

在沙漠边缘,为了阻挡风沙的侵袭,营造防护林比种草的效果要好。但是在大部分地区,生态的演进一般是按照草—灌—乔的序列进行的,正好与生态破坏的序列“乔木消失—灌木消失—草地消失—水土流失”相反。先种草,植被和土壤的湿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树的成活就容易多了。事实上,西北地区在荒山造林也应采取先封山育草,一年至二年后再植树,这样效果比较好。在小范围退耕地不经过种草,直接人工造林,是可以成活的,但代价要大得多。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演进的序列,否则,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尊重生态的这个演进序列十分重要,虽然周期可能要长一些,但效果会好得多。

(四)从历史上看,西北地区造林成活率一直比较低

以甘肃为例,在建国以来的50年间,甘肃省一直提倡植树造林,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00万亩左右,累计造林已达5500万亩,但是保有面积只有1783万亩,成活率低于32%。这固然跟管护方面存在问题有关,但气候过于干旱也是造成成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反,种草基本上不用担心成活问题(近年,个别严重干旱地区也开始出现牧草幼苗枯死现象),只是产量受到影响。

(五)从成本角度看,种草成本远低于造林

根据甘肃省林业厅测算,在甘肃,加权平均后,经济林苗木平均成本每亩约为138元,实际上在2000年的试点中,造林成本都达到了每亩2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每亩550元,生态林苗木也达90元左右。种草成本,以紫花苜蓿计,每亩约为30元~40元,最高不超过60元。劳动力成本方面,不少地方提出工程造林,每亩地投入劳动力15个以上,种草一般每亩只需4个劳动力。此外,为了确保林木成活,有的地方兴建了上水工程,一般情况下,种草无需此项投入。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充分考虑成本。如果成本过高,要么在第一年轰轰烈烈一阵后难以为继,要么把本应该用在别的退耕地上的资金集中到参观点上,致使其它退耕地基本上没有投入;要么强行向农民摊派,增加农民负担,把好事办坏,把德政变成劣政,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把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本,尤其是草籽、苗木成本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不盲目追求所谓“精品”工程。实际上,把优质果树苗栽到陡坡地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农民群众也不接受。退耕还草刚好能解决投入过高的矛盾,是个投入少、效果好的好办法。

(六)坡耕地营造经济林,经济效益并不高

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上不适宜营造经济林,这类耕地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十分瘠薄,种植经济林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如果让群众自己营造经济林,谁也不会选择陡坡地新建果园。在甘肃,农民习惯把水果类经济林叫做“园子”,用的是最好、最肥的平地。干果类经济林在瘠薄的土地上也没有什么产量和效益,农民一般把它作为零星的经济收入来源。正因为群众懂得这一点,所以在2000年退耕还林中出现了坡耕地没有退,梯田和平地倒退了不少的现象,完全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初衷相悖。而种草的效益即使在坡耕地上也要好于种粮。据甘肃省有关部门试验,山地一般亩产干苜蓿300公斤~900公斤,按照现行市场价格(每吨1150元)计算,亩收入可以达到340元~1000元,扣除各种费用,亩收入达到150元以上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折算成小麦产量为115公斤。如果推广了优良品种,改变过去粗放的种草方式,像种粮食那样种草收草,产量和效益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据实验,在陇东,坡耕地种植紫花苜蓿比种植小麦亩增收84.16元。这几年,国际市场对草产品的需求也比较旺,草的行情看好,发展草业的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群众之所以没有自发地大面积种草,主要是因为没有卖草的习惯,草的信息、销售渠道还没有理顺。事实上也缺乏这方面的组织和引导。当然,这里所说的草不是野草,不是杂草,也不是草坪草,而是人工牧草。

(七)种草发展后续产业的余地很大

除了草本身是一个产业之外,依托草业发展畜牧业的余地很大。以甘肃为例,在今后10年大约有3000万亩坡耕地要退耕,这些耕地中,如果拿出2000万亩用来种草,会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优质饲草基地,这就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新增肉牛饲养量400万头以上,加上现有的存栏量可达到800万头左右,草食畜牧业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目前,西北地区草食畜牧业水平比较低,品种落后,饲养方法陈旧,商品率很低,这正好说明西北地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很大,效益提高的余地非常大,有大量的“浮财”可挖。如果采用先进的饲养方法,引进优良品种,据测算,仅草食畜牧业一项,每年可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这里还不包括其它后续产业,如肉、奶、皮、毛、骨的加工等。从市场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牛羊肉消费量年增长速度以18%以上,甘肃牛肉消费量年均增长38.6%,羊肉年均增长37.7%。多年来,国际市场上牛肉价格一直保持在每公斤25元(人民币)左右,是国内牛肉市场价格的两倍(国内市场价每公斤11元),出口的潜力也比较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的400万头牛,年产牛粪相当于25万吨尿素和15万吨磷肥,是一个中型化肥厂的年产量,其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能力,却是化肥所不具备的。这会使农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也有助于生产优质农产品。林果业发展起来后也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后续产业,如包装、分选、加工、贮藏、运输等,但从目前看,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于食用未经加工的新鲜果品。事实上,加工类水果产品对水果品种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加工苹果汁一般要求酸度比较高的苹果,并非现在栽植的这些鲜食品种,就是说发展果品加工产业,还需要彻底更新品种。

(八)从国际经验看,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是一条成功的路子

世界上许多国家历史上都走过一条毁林开荒的路子,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曾经砍伐了大量森林,后来意识到这种做法破坏生态环境,得不偿失,决定恢复植被。可是,两国没有走直接恢复森林的路子,而是大面积种植人工牧草,通过种草恢复植被,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植被得到了恢复,而且形成了大面积的优质牧草基地,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两国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借鉴。另外从国际上看,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都很高,一般都在60%以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结构大调整时期,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牧业的大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明显感受到饲料短缺对畜牧业的制约。我国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可靠的饲料基地做后盾,单靠粮食和农作物的秸秆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也不能建成有竞争力的畜牧基地。在西部形成大面积的优质饲草基地,事实上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九)从确保食物安全角度看,种草养畜也要好于栽植经济林

种草养畜实际上仍然是在生产基本食品,单位面积产肉和奶如果折算成粮食,要高于单纯种粮,对食品保障不会构成威胁。豆科牧草收割后还可翻耕种粮,实际上草粮轮作,是西北农民的一个传统,种过苜蓿的地翻耕种粮一般无需施肥,就能得到很高的产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退耕地种植豆科牧草,也是一种休耕的方式。而种树翻耕起来并不容易,一般要影响基本食物的产量,大部分水果都不能代替粮食,只有少数干果可以替代。

(十)从西北农业内部各产业的比较效益看,草畜业也是个发展方向

根据我们测算,在甘肃,1996年每生产价值1元农产品,需投入1.08元的成本,生产价值1元的小麦需投入0.87元成本,生产1元畜牧产品需投入0.64元成本,生产1元草食畜产品需投入0.36元成本。草食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果在粮食生产中考虑到水资源的实际价值,上述数据之间的差距还会拉大。还应该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甘肃的种粮成本高,高在山地,高在坡耕地。据我们估算,在甘肃,占耕地总面积的52.1%的坡耕地和劣质梯田所提供的粮食,仅占总产量的17.5%。也就是说,坡耕地的种粮成本高是甘肃整个粮食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种草和草食畜牧业在山区的比较效益与种粮相比,比全省平均水平还要高。形成对照的是,坡耕地种植经济林与种粮相比没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在2000年的试点中各地退耕还草的比例较小,而还林特别是还经济林的比例很高,这一方面与对发展草业和草食畜牧业的认识不够有关,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有关,与西北地区农区缺乏种草养畜传统有关(多习惯于放牧),也与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的管理体制有关。为保证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健康进行,力争找到一条顺应自然规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路子,避免走过多的弯路,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切实搞好试点。中央提出在退耕还林还草中要试点先行,没有试点不要干,这是非常正确的。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①在试点中各地都应当安排还林和还草的对比试点,以便从实践中得出结论;②试点的年限不宜太短,试点的范围和规模也不宜铺得太大,宁可少些,宁可慢些,但要好些;③为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引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试点中应当有一些“公司+农户”模式,以利于为将来可能形成的商品大进大出、大交换做好准备。

2.完善管理体制。现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由林业系统主管的,这在客观上容易形成种草比例偏低的状况。为此,国家应从退耕还林还草资金中切出一定的比例由畜牧部门管理,以促进草牧产业的发展。这个比例也应当是动态的,最终由试点情况来确定。对各地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应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和相应的责任制。

3.坚持个体承包的原则。实行个体承包,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是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关键,也是使这项事业长期、健康进行下去的关键。农户一般是乐于种草的,他们了解目前果品的市场行情,也不愿意付出太多的造林成本。在不少地方的退耕还林还草中经济林比重过高,与政府部门了解农户意愿不够有关。坚持个体承包的原则,一是要坚持谁的承包地由谁退耕,由谁还林还草,由谁收益的原则,避免目前有些地方存在的由别人退、由别人还,由自己管的做法;二是要注意培养大户,树立样板,典型引路;三是要适当地引导,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按规划的品种和地域退耕还草,以利于形成基地。

4.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这对于农产品的集散、流通和组织,对于拓宽销售渠道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地区一般地是贫困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建设草业基地,畜牧基地需要改善道路、电力、信息等条件,才能确保大量的草畜产品流通、集散和加工。因此,应在扶贫等资金中适当拿出一部分,配套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建议国家采取措施,加强草畜业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我国草畜业虽然历史比较悠久,但发展大规模的商品型的以圈养为主的草畜业还没有经验,特别是农民群众还缺乏经验,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研究、推广和培训工作要做,建立配套的科教系统是保证草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建议国家及有关地区应新建一批职业学校或培训基地,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和建立防疫灭病体系。

6.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促进草畜业发展,改变只有养猪才是畜牧业的重点、只有林果业才有效益的偏见。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增进对草畜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给农民和各级决策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农民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以利做出合理的判断。为此,应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在这当中,应强调的是,交易行为本身是最重要、最直观的信息。应当鼓励城市食品工商业参与农村开发,鼓励农村能人成为种草、养畜大户,进而成为流通大户、加工大户。

标签:;  ;  ;  ;  ;  ;  ;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应优先考虑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