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抽样观测法在幼儿园的应用_亲社会行为论文

时间取样观察法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察法论文,园中论文,幼儿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一:

某幼儿园刘老师想要了解自己班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但如果对发生在所有幼儿身上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间和精力都是不允许的。为此刘老师很苦恼。

案例二:

某幼儿园王老师同样想要了解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她计划准备从上午9:30到11:00之间,从自己班级中抽取1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记录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频率。

一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王老师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幼儿观察6分钟,在一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三次。观察结束后,每个幼儿有三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以上案例是两位教师在班级中进行科研活动的反映,两位教师都希望观察记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案例一中的刘老师遇到的情况在很多幼儿园中也都可能遇到。一个人对全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是不现实的。案例二中的王老师,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选择了班级内15个孩子进行观察,并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记录,并进行多次反复和验证,是很有效的一个教育科研方法。

案例二中王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在幼儿教育科研方法中是很有效的一个,即时间取样观察法。即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的一种观察方法。

本文以王老师的时间取样为例,探讨在幼儿园教育教科研工作中如何科学使用时间取样,有效的记录观察幼儿的行为。

一、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和操作性定义

(一)观察的目标行为

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幼儿园孩子的行为复杂多样,幼儿数量多,且每个时间段该行为都可能发生,观察全部幼儿在所有时间段发生的亲社会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运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中,观察者只能对他所关心的行为感兴趣,所以在进行观察之前,必须确定所观察的目标行为,在确定时观察者可以将一些较大的行为单元分成许多小的组成部分。

例如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大的行为单元,如果教师对这方面行为感兴趣,就需要区别各种活动的组成行为,在确定的时间段上午9:30到11:00(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内,根据预观察将亲社会行为分为合作、分享、谦让、帮助和同情五大类别,这些类别就是王老师观察的目标行为。

(二)操作性定义的确定

确定操作性定义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记录和重复验证。操作性定义就是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给予详尽的说明和规定,确定这一行为或现象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这种操作性定义在由许多观察者同时从事同一观察计划时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性定义的确定要与定义明确区分。定义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在任何情境中都是适用的,而操作性定义只适合在所观察的范围内。

例如王老师所观察的亲社会行为其中一个目标行为合作,在王老师9:30到11:00这段时间内观察,合作的操作性定义是“能与同伴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共同使用游戏材料”,所观察的时间段是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因此操作性定义一定是在这段时间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如果观察时间改为9点,即教学活动的时间,此时合作的操作性定义就会随之改变,而定义是始终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间

在运用时间取样观察法时,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即确定观察时间。观察的时间包括观察的时距、时距间隔以及时距的数目。

时距是一次观察时间的长度,它和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关,王老师的观察时距为90分钟;时距间隔是指时距和时距之间间隔的时间,在时距间隔中,所选取的时距长度、在此时距内所要观察的对象数目以及所要记录的细节总数都会决定时距间隔;时距数目是指在观察中一共要观察多少个时距。

三、选择记录的方式

在运用时间取样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记录,所以要选择合理的记录方式。在时间取样中大部分记录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检核

检核表示所观察的特定行为是否出现,因此在观察的时间段中,只要行为出现,就做出一个记录的标记。如王老师的观察可以这样做记录。

通过观察行为发生在相应的表格标注,没有发生就不记录,经过记录后分析检核表,可以了解幼儿哪些行为是经常发生的,哪些行为是偶然发生的,哪些行为是从不发生的,表1记录资料显示成成21日五种项目行为发生四种,22日五种发生了三种,由此分析该幼儿亲社会行为是经常发生的,这样就可以针对该幼儿的行为调整教育策略。

(二)计数

计数表示在所观察的时间内,被观察行为出现的次数。在这样的研究中每次该行为出现都需要进行记录。时间取样计数表的形式可以按照表2的形式设计,只要出现一次行为就在相应的表格中标注,最后可以通过记录了解单位时间内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

通过观察行为发生在相应的表格标注,发生马上记录,最后可以看到在单位时间内每一种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如飞飞,在这21日和22日都发生了亲社会行为,但发生的次数是不同的,21日发生了四次,22日发生了三次。通过计数记录表不仅可以了解幼儿行为出现的次数,而且知道出现目标行为的种类,这些结果都是通过表格显而易见的。

(三)计时

计时表示在所观察的时间内,被观察者行为出现持续的时间。如王老师的研究,每名幼儿选择6分钟为一个时距,教师想知道幼儿发生目标行为持续的时间,记录的方式可以是这样的:贝贝9:44—9:50(6分钟)内,帮助行为持续了1分钟,合作行为持续了2分钟。这样记录不仅可看出幼儿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而且可以清楚看出亲社会行为中每个项目行为持续的时间。

四、表格的设计

记录的方式和表格记录表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决定记录方式的同时,应该设计记录的表格。设计表格的原则要简单化,使得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比较方便且快速地进行记录。王老师观察的表格可按如下设计:

观察每个幼儿6分钟,通过预观察发现幼儿在上午(9:30到11∶00)时间段内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因此把每1分钟分成6个时间段(以后10秒为一个单位)来观察幼儿的各个项目行为,最后在现场观察时可在表格相应的数字代号上画圈,观察第一个人10秒钟,将结果在第一栏适合的编码上画圈,接着观察第二个10秒钟,将结果在第二栏适合的编码上画圈,以此类推。如某幼儿在第二分钟23秒发生了谦让行为,就在第二行第三列③上画圈。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比较便捷有效科研方法,只有熟练操作步骤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正确使用就会有效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  ;  ;  

时间抽样观测法在幼儿园的应用_亲社会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