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双年展的意义及发展趋势_双年展论文

国际双年展的意义和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双年展论文,意义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双年展这种展览形式,已经成为当下世界艺术舞台最普遍的形式,这是不可回避之现实。而双年展的百年风云和最近20年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也足以说明它已经成为当下艺术领域不可回避之问题。双年展本来不过是个时间概念,但经过多年的积累,如今一旦以双年展的名义组办展览,从打出名号的那一刻起,就一定与一般的展览以示区别。它必然是一种综合的大型展览,绝不是少数艺术家和小规模的展览所能涵盖。

国际大型的艺术展览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但具备了一般展览的相关要素和问题,例如:展览目的与定位、艺术家的定位和选择、策展人或策展团队的选择和组建、展览场地的选择和各场地之间的协调、资金筹备和相关的营销运作、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展场的布置和展场与作品的交互关系等操作性问题。同时,越是大型的国际展览,也蕴含了更多深层和宏观的问题,例如:文化战略、各种主义之争、展览模式的选择和修正、“为艺术而艺术”和“为其他而无艺术”等错综复杂之问题。

一、国际双年展的意义

在深入研究这一系统工程之始,首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双年展的作用是什么,举办双年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双年展究竟何为?似乎这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但其中包含了很多因素。起初,对于国人来说,举办双年展像是一种国际形势下不得不为之举。其背后的逻辑是,既然双年展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当代艺术展示模式,那我们就不能甘为人后、就不能“只去别人家做客”,必须要营造我们自己的家,以便礼尚往来、平等对话。但实际上,从全世界一些有名的双年展之成因,以及时间和实践证明的作用来看,双年展不仅是一种国际艺术潮流,举办双年展也不仅是被动的跟风之举,更是各国实际现实状况的体现;反过来讲,如果研究深入,并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运用得当,也能起到出奇的效果。归纳来看,至少有10大类型或功用,下面分条逐一评述:

达米·赫斯特和其代表作《泡在福尔马林中的被肢解的母牛》

蔡国强威尼斯双年展《收租院》1999年

1.商业展会之异名

这一条目初看起来有点怪,但请您相信,这的确就是双年展鼻祖威尼斯双年展之初衷。前面已经说过,威尼斯双年展最初不过是威尼斯城绘画雕塑的商业展示会,因为组织成功,并借意大利国王、王后银婚庆典之契机而大获成功,并越闹越大,开枝散叶。在很多人眼里,玩味艺术之最佳场所是私宅和博物馆,而此种大型展会已将艺术的审美需要降到最低,浮夸虚荣、商业运作才是它们的根本用意。1968年“五月革命”对于这方面的批评某种程度上说也不无道理,也是意大利双年展一以贯之的特点之一。虽然,随着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大型商业化定位之活动的兴起,展会间的分工逐渐明晰,而任何双年展性质的展览也从不愿意与商业行为直接挂钩,但这一特点常常如鬼魅般如影随形,甚至成为某些双年展安身立命之根本。

2.艺术界之“奥运会”或“联合国”

目前恐怕只有威尼斯双年展敢担当如此之称号。的确,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设有国家馆,而圣保罗双年展的国家馆并不稳固,2006年就曾经取消了国家馆,而威尼斯双年展每届都在新增国家馆,2011年已增至89个。试想,是否会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在威尼斯设立国家馆,威尼斯双年展变成了世界各国展示“本国艺术”的“联合国”或“奥运会”。而就像奥运会一样,无论组办得成功与否,都会对全世界人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无论如何,这也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巨大成功之一。

3.世界艺术之前沿秀场

对于有着艺术野心的国家和城市来说,这一头衔才是它们真正垂涎的王冠。文化艺术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最值得推崇的东西,而能成为引领世界艺术之前沿,成为世界当代艺术最具前瞻性的秀场是这些双年展的伟大目标。具有此项竞争力的双年展应该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和横滨三年展、光州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里昂双年展、哈瓦那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等。就像分布在全球几大城市最重要的时装秀一样,如果能在世界艺术时尚秀的队伍中占据一席之地,等于获得了分享诸多资源、平等对话的通行卡。

4.本土艺术之展示和弘扬

对于一些城市来说,它们的目标没有那么宏大和不切实际。由于实际情况(财力、人力等)所限,它们更适合把自己定位在区域艺术的范围之内。一方面,与其大而空地追逐世界时尚艺术潮流,不如踏踏实实着眼于本土艺术,立志于推广和提升本土艺术的质量,专注于自身艺术资源,反倒能把展览做得更深入和细致;另一方面,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金句的鼓舞下,兢兢业业做好自身工作,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样的双年展也有不少,例如:亚洲的孟加拉亚洲艺术双年展、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三年展等。

5.实验艺术之阵地

对于绝大多数双年展来说,“现成的总好过未知的”,因此选择能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总能既确保双年展的成功,也是对观众负责。但对于某些双年展来说,艺术的开放性和实验性更有价值。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卡塞尔文献展。虽然最初为了一炮打响而讨巧地采取了总结历史、展示经典的策展方式,但随着塞曼等卓越策展人的出现,逐渐将其定位从稳健型转向前卫、开放和实验。虽然结果必然是毁誉参半,甚至是非议迭起、骂声一片,但这也是它们认可的价值所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同样,威尼斯双年展在某些阶段和方面也很大胆,例如著名的“开放”展区、著名的达米·赫斯特和杰夫·昆斯等。还有前面讲过的欧洲宣言展,也是此类双年展之典型。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双年展无法像卡塞尔文献展那样给实验艺术以巨大的空间,但却效仿威尼斯双年展那样,巧妙地给予这些“是非另类”一定的空间;或者哪怕只是突出一两件争议作品,也足以表示出“开放”、“自由”等姿态,足以为它们带来不少正面评价。这已经成为很多双年展的策略之一。

博伊于斯(德国) 《7000棵橡树》 1982年

2011年成都双年展(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6.城乡振兴之戏台

提到双年展对城市之贡献,不得不提的是英国之利物浦双年展。无论是媒体还是双年展组委会本身,都大肆宣传自己为“以双年展振兴地方城市”之楷模。这完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策略的典范,只不过人家做得足够精彩,把这台戏彻底唱出了英国、走向了世界。毕竟,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区域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杰出领导组织才能,得到的则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于一些官方色彩的双年展来说是最具吸引力之目标。

城市如此,乡村又当如何?最有名的是素称“乡村双年展”的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对于早就被人遗忘的新潟县,如何“变荒芜为绿洲”,将死气沉沉变为活力充沛,日本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这不仅让人产生些许羡慕与嫉妒,而且,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这十年,为何中国人只能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审视中国日渐荒芜的美丽乡村,却从未有人像北川弗兰那样有过如此巧妙的谋划?西方的利物浦和东方的新潟县,一个是英国近代工业革命的重镇、一个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繁华之地,若干年后,竟然都通过双年展找到了自身新的未来,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7.本土文化守望之堡垒

说到这一现象,不免觉得内心五味杂陈。但凡固守本土文化之国家和地区,也一定是相对贫穷落后之区域,或者受到强权国家和文化所排斥对抗之区域。因为但凡是强权之国家和文化,一定不会强调固守本土文化,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文化就是全球“最先进”、“最正确”之文化,是全球化过程中必然选择之文化。既然是全球化的文化,又何必强调固守本土。这就是国际全球化趋势下,“开放、平等、自由”等幌子下掩盖的“党同伐异和后殖民主义因素”。而既然双年展等形式是“国际通行的展览形式”,那么建立自己的阵地、搭建本土文化的舞台就是相对弱势的文化资源所采取的无奈之举。而这类双年展的另一特点是相对比较封闭或保守,因此难免让人产生文化壁垒之感。比如埃及的开罗双年展,相关人等至今仍然是清一色的穆斯林,难免让人感觉格格不入。当然还有一些双年展虽然坚持对本土文化的守望,但却保持了较为开放的姿态,例如古巴的哈瓦那双年展等。

8.都市之文化嘉年华

双年展对于城市文化建设之重要,恐怕现在没有人会再有疑问。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双年展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一个简单的视觉艺术展览变成一个城市的文化超级嘉年华。威尼斯双年展是文化嘉年华的典型代表,当然它的起步远远早于其他:远在20世纪30年代就建立起一个由视觉艺术、音乐、戏剧和电影组成的文化联合系统,再配合威尼斯的旅游传统和威尼斯狂欢节,彻底将威尼斯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化重心。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代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公众有三大作用:审美、启蒙和娱乐。审美越来越被交付给传统艺术形式,被躲在私宅和博物馆中;而所谓的启蒙和教化被观念艺术或艺术的观念强行占据,集中在实验艺术的演练场或分散在各大双年展的角落中;而对于这些豪华的文化航母来说,更多任务和功能则是娱乐。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很难抗拒娱乐对于公众的吸引力。双年展可以是艺术潮流的展示,更可以是时尚潮流的嘉年华、丰富多彩的狂欢节、是公众共同分享的盛大派对。当然,与此相称的,双年展所包含的文化类型越来越多: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古典音乐、爵士乐、戏剧、舞蹈、电影、表演艺术等悉数登场。展览和各项活动的场地也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

另外,对于一些素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城市和国家来说,举办双年展不但是提升国际

知名度、共荣共赢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提升国民素质之所在。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双年展。新加坡地域虽小,却是世界上最富裕、最有秩序和最具国际化的地区。新加坡举办双年展恐怕绝对与打造国际性的艺术中心无关,除了丰富国民的文化生活,他们也宣扬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之中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公众应该普遍接触并以此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方式,也应该融入国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仔细想想,这恐怕与“以美育代宗教”异曲同工吧。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海报

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海报

9.顶级大展之连锁

这样的措辞似乎有点刻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事实。就像全世界的肯德基都卖同样的东西一样,一些双年展无论从聘请的策展人到选择的艺术家,都是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往届的人选,这又跟连锁之肯德基有所区别。只不过,文化这种东西毕竟要比肯德基复杂得多,主办方通常会采用两种变通方式:第一是借鉴和选择的并不是唯一一个国际大展,而是最受大众欢迎和最具权威的“鸳鸯汤底”;第二则是本土化进程,权威艺术家或观念与本土艺术家合作,或影响本土艺术家的创作。虽然作品和艺术家都是本土制造,却隐约打着“国际大展之连锁”的水印。平心而论,开创之初的很多双年展都或多或少会有上述情况,正如圣保罗双年展本来就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南美翻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南美和拉丁美洲本土的艺术,而我们邻邦著名的光州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爱知三年展等都是如此。当然,我们不必介怀于一时一届之情况,重点在于,出路在哪里:是甘于现状,还是自立门户。

10.文化战略和文化输出之场所

这是最厉害的双年展策略,也是最高明的策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并没有像威尼斯双年展那样蜚声国际的双年展平台,但他们却通过染指威尼斯双年展,以鸠占鹊巢之谋,顺利地将美国艺术传播到欧洲大陆,并持续影响了许多年。在熙熙攘攘的国际舞台,文化艺术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美学和清静之地。单纯从文化战略和文化输出的角度看,自家的阵地当然比不得人家的阵地更为有效。理由很简单:要想文化输出,必定要有输出指向之对象,要有接受之观众。单凭这一点,“请进来”的效果自然比不了“走出去”。问题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自家门里怎么做都由得自己,但要走出去,到别人家的舞台上潇洒走一回,还要他人认同并影响他人之想法,实在是困难得很。很多人相信当年美国人用了不少非常之手段,究竟有多少“马歇尔计划”或“金元外交”就不得而知了。①

二、国际双年展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双年展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开花,21世纪的头十年更是双年展继续大爆发的时代,尤其以亚太地区最为明显,中国和日本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从1895年全球第一个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开始,到最近新成立的日本爱知三年展,这些双年展共同组成了当下双年展系统的全球格局。2006年,日本金牌策展人南条史生作为首届新加坡双年展策展人接受访问时曾提到,全球已有300多个双年展。未来世界双年展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奈良美智(日本)《对不起,不能画左眼》

油画137cm×100cm 2003年

草间弥生(日本) 《镜屋》

装置200cm×200cm×200cm 1993年

1.世界艺术版块格局之变

从1895年作为地方商业小展的首届威尼斯双年展,到如今业已成为逃避不开的世界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和时尚秀场,双年展走过了百年,而世界艺术模块的格局也在悄无声息地产生着巨变。“政治经济强则文化强”一直以来是国际游戏规则的铁律。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相关经济事件的发生,全球化的经济阴霾笼罩在世界上空。与此同时,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金砖五国、新钻国家②等概念不断涌现,势必影响全球当代艺术的发展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经济体势必会对文化软实力等文化战略因素加大思考力度,通过调整文化策略,建立多元文化平台,扩大本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具体落实到双年展系统,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威尼斯双年展每届都在增加国家馆的数量,虽然卡塞尔文献展依然处于龙头的地位,虽然柏林、里昂、利物浦等双年展依然充满生机;但新兴经济体的双年展越来越具有竞争的实力。以金砖五国为例:中国代表了东北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双年展日新月异;印度代表了东南亚,它不但即将成立自己的双年展,而且可以设想印度势必会成为东南亚的艺术中心,吸纳其他国家的资源;俄罗斯的莫斯科双年展虽然暂时不温不火,但俄罗斯文化的爆发力极强,一旦复苏必将势不可挡;巴西代表南美洲,圣保罗双年展必将在短时间内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而南方共同体双年展则将最大限度地整合南美其他国家的艺术资源,脱颖而出;南非代表非洲,约翰内斯堡双年展重见天日指日可待,而非洲艺术蓄势待发,不可限量。

除此之外,阿拉伯世界因为天赐石油而带来巨额财富,也必定带来文化上的勃兴。看看迪拜、沙迦的兴起,还有一直被人遗忘的埃及双年展。阿拉伯世界彪悍豪放的风格,很难说是否会给当代艺术带来一阵飓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古巴哈瓦那双年展似乎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和独特的价值。还有东欧世界:波罗的海地区、波兰、罗马尼亚,都是有着深厚文化潜力的未来之地。

2.区域联盟和资源整合

南条史生认为,亚洲的双年展、拍卖公司、艺博会、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构成的艺术资源将会在五年内整合完毕。③这恰恰道出了未来世界艺术的另一个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曾几何时一枝独秀的状况一定不会重演,寻求区域联合和资源整合将是未来几年世界艺坛的主要趋势。一方面,上海双年展走在了前头。2006年上海双年展就与新加坡双年展、光州双年展联手,展开了一场“亚洲双年展游”的联动,史无前例地营造了一种跨国、动态的展览模式。2010年的上海双年展更是别出心裁地联合了欧、美、亚三大洲,七个国家展开了一场五幕的“巡回排演”。④而最近新成立的爱知三年展,也积极与光州双年展、横滨三年展、广州三年展和上海双年展等相互交流沟通,形成了一整套资源共享、问题深入研究、展览动态延续的联动整合模式。每个双年展各自为战、自说自话并不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展开。试想一下,将来也许会产生双年展体系中的动态模式,每个双年展就像一场大型研讨会的分段报告,若干个双年展共同展开一场深入的大讨论,那将是何等有趣的事情!

3.中国之希望

随着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悄悄变化,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之崛起,必将迎来文化崛起之曙光。虽然联动效应未必足够及时,但至少包含了政府和相关方面的希望和诉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深圳、观澜、大同……中国有多少城市已经或未来将与双年展的名字连接上。还有若干所美术院校也纷纷利用各自资源与双年展结缘:中央美术学院的“CAFAM泛主题展”(201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2011)、中国美术学院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2010),三个双年展接踵而至,中国三大美术院校争先恐后推出自己的品牌,意味深长……官方也好、民间也罢;保守也好、先锋也罢;文化战略也好,艺术权力争霸也罢,总之,主办方们已经开始摆脱最初单纯跟风的状态,越来越投入更多的想法和雄心,想为中国艺术之发展真正做一点事,“为中国当代美术事业添砖加瓦”。中国有着巨大的艺术资源,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么多人正在、或将要做那么多事,总会有很多希望吧。虽然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那么多,虽然道路漫漫悠长……我们拭目以待。

村上隆(日本) 《呕吐中的tan tan bo》 油画200cm×240cm 2002年

注释:

①参阅弗雷克(Robert Fleck)2009年出版的《威尼斯双年展:20世纪史》(Die Biennale von Venedig:Eine Geschichte des 20.Jahrhunderts)。引自李立钧《威尼斯双年展》,《今艺术》,2011年10月刊,总第230期。

②指新兴经济体中墨西哥、韩国、波兰、土耳其、埃及等第二梯队的国家。

③参加《Hi艺术》采访南条史生。

④欧洲的欧洲宣言展(西班牙),美国纽约,亚洲的中国上海,越南、柬埔寨、老挝和印度。

标签:;  ;  ;  ;  ;  ;  

国际双年展的意义及发展趋势_双年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