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积极情感的培养论文_郭桂珍

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积极情感的培养论文_郭桂珍

郭桂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陷入为了数学而数学的学习状态,从而大大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去发主动积极的情感。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仅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农村小学生数学积极情感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及做法。

1 数学学习要活动化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思维将会受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体现学习过程活动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投入时间,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整节课中,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有效度非常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针对小学生对“地点”、“时间”、“方向”等关键要素及“相遇”含义难以理解这一学情,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首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其他学生按照题意给他们做“导演”,然后,请学生借助于自己两只手进行活动演示。事实证明,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2 数学学习要生活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就是做“数学题目”和解题,这种片面性造成了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而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笔者以为,数学学习生活化,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大多仍是老教材,许多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儿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一般都不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找”教学素材。例如:教学常见的百分率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扔沙袋打靶游戏,请学生算一算自己打靶的命中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竞赛,请学生算一算自己口算的正确率,最后请学生算一算,今天本班学生的出勤率。这样采撷生活数学实例,由于是学生熟知的,学生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自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数学学习要情趣化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性,这一认知特点,作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而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或是基于教学时间的考虑,急于传授大量的知识,或是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作课前精心准备,往往忽视了小学生的这一客观认知规律,注重空洞无味的说教,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造数学情境“串联”数学知识,创设优美的动画“表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莫旗巴彦中心校

论文作者:郭桂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积极情感的培养论文_郭桂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