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彭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_家训论文

论彭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_家训论文

试论《庞氏家训》中的优良育人传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训论文,试论论文,优良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著录了中国历代家训著作117种,其实未收入该丛书的家训著作还有很多。这些历代相承的家训构成了中国的家训文化,这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颜氏家训》、《曾国藩教子书》等少数家训作了大量研究,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然而还有许多家训著作有待于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以便更好发地挥其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启迪作用。本文即对鲜为人知的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庞氏家训》,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研究。(注:本文依据商务印书馆1939年丛书集成初编《杨忠愍公遗笔及其他五种》中的《庞氏家训》写成,所引资料,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庞氏家训》。)

庞尚鹏,字少南,明代南海(今属广东)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御史。他居官“介直无所倚”(注:《明史》卷227《庞尚鹏传》。)、“身处脂膏,不自润”、积极改革而“为一条鞭法”,“其最得民心”,被浙江、福建和广东民众立祠祭祀;他在督畿辅学政期间,“立学规务先德行”(注:(清)阮元《广东通志》卷280《列传十三·庞尚鹏传》。),治家则重德育,于隆庆五年(1517年)撰《庞氏家训》,以“咨尔子孙”,务求“若家有贤子孙,因吾言而益思树立,何嫌于费辞;如其不贤,即吾成法具存,父兄因而督责之,使勉就绳束,犹可冀其改图也。”

《庞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引用儒家经典,结合祖辈及庞尚鹏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进行理论分析、或指陈利害,对子孙进行训诫。家训有较完整的体系,分为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束、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8篇,还定出“语多朴直,使愚夫赤子皆晓然无疑”的家庭行为规范准则条款,计67条,便于子孙俾共遵守。《家训》又采用诗歌的形式,撰录了训蒙歌和女诫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和对妇女加以训诫,便于记诵和效行。这说明,《家训》较好地继承了历代家训的形式、风格、内容和特点,是一部内容系统完整和形式风格多样的《家训》。

《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广,本文仅就《家训》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家庭教育部分作一些分析研究。

1.教育子孙立志做好人

中华传统家庭育人的核心是强调如何做人,注重培养后代高尚的道德人格。庞尚鹏为官“介直无所倚”,在对子孙的教育中也极为重视教育他们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认为这是人一生的首要大事。因此,《家训》首篇“务本业”就明确地说:“孝、友、勤、俭四字,最为立身第一义。必真知力行,奉此为严师,就事质成,反躬体验,考古人前言往行,而审其所从,必思有所持循,无为流俗而蔽。”训蒙歌又强调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孝敬和友悌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家庭伦理乃至社会伦理的一部分。一个家庭必须有序,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友爱,才成为其家,不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和亲朋邻里的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必定是十分自私的人。勤和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勤和俭是家庭乃至国家兴盛的最重要条件,惰和奢靡是家庭甚至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庞尚鹏教育后代要以孝友勤俭四字为立身第一义,要“真知力行,奉此为严师”,强调要立志做人,而且是做良心好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高尚的、有德的良士。有明一代,在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刺激下,人们追逐名利日盛,人情伦理败坏,奢靡成风,而《家训》强调以孝友勤俭为立身做人第一义,是十分可贵的。

2.良好的家庭行为规范育人

处家礼仪是《家训》中所规定的家庭行为规范,《家训》在所列日常生活和婚、丧、祭诸礼仪中蕴含着不少优良的家仪,起到了以规矩育人的积极作用。如对家人日常行为礼仪就规定:“凡男女必须未明而起,一更后方许宴息,无得苟安放逸。”;还规定:“内外房堂门巷及椅桌,俱每日黎明扫除拂拭,……各令轮流打扫,不许推托有辞。”“早食不得过辰时,晚食不得过申时。每晚先将铁锅及合用器具,逐一洗涤收置,次早黎明而起,即点茶炊饭,不觉烦难,乃能及期而举。”“妇主中馈,皆当躬亲为之,凡朝夕柴米蔬菜,逐一磨算稽查,无令太过、不及。”这些日常杂仪的内容,是家庭成员每天行为的模式,构成了一种有序不乱的生活。庞尚鹏认为“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若门庭芜秽,几案纵横,此衰家之兆也”,“家人各有常业,终日勤苦,而饮食不如期,岂存恤之义哉”,若妇不主中馈是“坐受豢养,是以犬豕食待,而败吾家也。”可见,这些日常生活的准则既是以规矩育人,也是治家有序的优良传统。又如家庭中的婚礼、冠礼、丧礼、祭礼等家礼杂仪规定的礼度主要有:“冠礼婚礼,各量力举行,丧葬送终为大事,礼宜从厚,亦当称家有无,一切繁文及礼所不载者,通行裁革。”“男女议婚,必待十三岁以上方许行聘礼,恐时事变更,终有后悔。”“安葬惟附棺之物,务求坚久,若修坟限于力,不必强也。”“墓祭皆当于清明、重阳日举行,但各山远近不同,势难兼举,须分日致祭。”“生日不为乐,自古称为美谈。除六十以上,子孙为其父祖称觞,礼不可废,其余不可借此豪饮,若非具庆,而宴乐忘亲,尤为不孝。”“嫁娶不用糖梅,女受聘、出嫁,子弟行聘礼,俱不贺。”“吊丧只用香纸,不用面巾果酒,吊客一茶而退,服内不具请,不送胙。”以上家礼杂仪是对人生必不可少的礼度,反映出敬老、不忘祖宗的美德,还反映出节俭处理家庭礼仪的美德。

3.良好的家教育人

家教是《家训》中的最基本内容,庞尚鹏以先辈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观察研究,对子孙加以训诫,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多,主要的有:

培养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美德。庞尚鹏的父亲幼年就与家人负贩,青年时做木材生意,“虽寒暑风雨不避劳,……寻矢力经营,家渐饶”。他本人“少时秉耒躬耕,不辞劳役,昼习章句,暮归灌园”。《家训》将这些经历都写出来,让子孙后代知道先辈“万事劳形,何曾享一日安意之奉”,谆谆教育后人要“思祖宗之勤苦,知稼穑之艰难,必不甘为人下”,从小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家训》又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余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日用之常,而开示涂辙,使各有所持循。”《家训》还说:“子弟以儒书为世业,毕力从之。力不能,则必亲农事,劳其身,食其力,乃能立家。否则束手就困,独不患冻馁乎?”即教导子孙各依所长,择其业,食其力,以自己劳动为生。庞尚鹏虽然不可能摆脱士为贵的封建传统观念,但对于富裕又有权势的庞氏来说,他能教育子孙自己力不能读书致仕就各审所宜、使各有所持循、自食其力,是十分难得的。更难得的是,庞尚鹏还说:“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他把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向子弟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在八股取士盛行的明代,读书—科举—做官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他教育子孙做自食其力的人,庞尚鹏确属有识之士。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之下,庞氏家庭非常重视培养热爱劳动的美德:一家人的衣服要“亲自纺织,不许雇人纺织”。女子6岁以上,每年给棉花10斤、麻1斤,8岁以上,每年给棉花20斤、麻2斤,10岁以上,每年给棉花30斤、麻5斤,各自以所给棉麻纺织。“丈夫岁月麻布衣服,皆取给其妻。”田地“俱要亲身踏勘耕管”,“菜蔬各于园内栽种,分畦浇灌,各考其成,某人种某处,某人种某物,随时加察,以验勤惰。”做饭所需“柴用耕田稻草,如不足,即于收获并工割取,用船载回,积隔溪树下,如空闲去处,务足一岁之用而后已。”庭院及椅桌则“轮流打扫”。这些做法,就是教育子孙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也是思想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培养节俭持家美德。庞尚鹏少年时生活清苦,“冬夏仅一粗布衣,非敝且垢,不更为也,惟舅氏闲岁以新衣佐给之。”他深知“先世创业之难”,认识到“祖宗基业自勤俭中来,子孙享其成,则不知有节俭矣。”所以,他非常重视培养节俭持家的美德,《家训》训诫说:“家累千金,毋忘饘粥;虽有千仓,毋轻半菽。”、“若用银买柴,毕立见困乏,岂能常给乎?”、“买菜给朝夕,彼冗食者何事乎?”这些训诫,对培养子孙节俭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对持家的美德,庞尚鹏还在《家训》中专列“考岁用”和“禁奢靡”两篇,以规范家庭节俭的准则。在“考岁用”篇中,庞氏家庭“终年经费,量入为出,务存盈余,不许妄用”,以备凶荒。每年计算全家人口所需经费多少、预备酬酢宾客多少,每月按数目支出使用,按月日记录收支情况,月末结算,到下次支取之日,要查前次所支有无余剩,再支出下次该支之数。在“禁奢靡”篇中,庞尚鹏认为“幸免饥寒足矣”,子孙应布衣粗食,唯祭祖、会宾客之时,才饮酒食肉、暂时穿上新衣服。庞尚鹏还认为亲戚间“彼此相期,皆以俭约为贵”,每年馈亲戚不超过二次,每次用银不超过1钱。亲友往来用一鱼一菜也可以相待,待客殽不超过5种、汤果不超过2种,酒饭随宜,“殽不必求备,酒不必强劝,淡薄能久,宾主相欢,但求适情而已。”而且是客至后,“听临时轮流请陪,以省繁费。”亲友往来,拜帖、礼帖、谢贴、请帖,都用价贱的单柬,而不用价贵的封筒。以上庞氏家庭生活准则,是节俭持家的措施,这些措施使子孙“尺帛、半钱,不敢浪用”,较好地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庞尚鹏生活在“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的明代,他本人官居御史,家饶产业,物质条件优裕,但他以节俭持家训诫子孙,家庭生活勤俭朴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崇厚德。庞尚鹏以为人耿直、办事公平、宽以待人著称于明代,在具《家训》中也重视培养子孙的良好道德情操,为此而立“崇厚德”篇。他训诫子孙说:居家要和睦互爱,切记“骨肉天亲,同枝连气,凡利害休戚,当死生相维持。若因财产致争,便相视如仇敌,及遭死丧患难,反面不相顾,甚于路人,祖宗有灵,岂忍见此。良心灭绝,马牛而襟裾,人祸天刑,其应如响,愿子孙以此言殷鉴。”以骨肉相亲、友爱互助、不争财作为人伦的大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庞尚鹏视骨肉相残,因财产致争为“良心灭绝”,训诫子孙“以此方殷鉴”。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也是应当发扬的。在处人处世上,庞尚鹏的祖辈因邻里诬告,落井下石,乃至讼败而“饮恨九原(泉)”。所以,他训诫子孙说:“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若子弟僮仆与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彼悻悻然怒发冲冠,讳短以求胜,是速祸也;若果横逆难堪,当思古人所遭,更有甚于此者,惟能持雅量而优容之,自足以潜消其狂暴之气。”又说:“论人惟称其所长,略其所短,切不可扬人之过,非惟自处其厚,亦所以寡怨而弭祸也。若有责善之义,则委曲道之,无为己甚。”教育子孙与人相处要以和为贵,严于责己,宽以待人,“让”字当先,这是一种行为美。以言顺气和处人、视人之长,对待指责则委曲解释,也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这样做就可体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谦让则无争,无争则不生怨,可以避免招谤惹祸,做到育度量能容人,不仅是个人修养好的表现,也是与人相处的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庞尚鹏以崇厚德育子孙的教诲,以此培养后代的道德情操,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庞氏家训》的家庭育人的主要经验,不但可以作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借鉴,而且还可以作为学校育人的借鉴。因为,古代的育人与今天的育人虽然有着质的区别,但今天与古代的育人是有联系的,今天的育人观和方法本身就是古代优良育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庞氏家训》的教子孙立志做好人、培养子孙勤俭的美德、崇尚厚德教育等,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表现,现在不仅值得继承,还值得发扬光大。挖掘可供借鉴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正是我们研究古代家训的目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庞氏家训》也和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封建糟粕也不少,比如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及向子弟灌输的士为贵的封建等级观念等。因此,我们对家训必须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剔除其糟粕,这也是我们研究家训的目的之一。

标签:;  ;  ;  ;  

论彭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_家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