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_李江林

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_李江林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42

摘要:按照废液的放射性活度值大小,将放射性废液分为低放射性废液、中放射性废液、高放射性废液。在目前的生产研究活动中,产生数量较大的还是中、低放射性废液。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展望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的现状;展望

引言

目前,处理放射性废水中铀的主要方法有混凝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浓缩法、膜处理法、萃取法、吸附法等。吸附法具有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等优点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外排废水放射性核素分析

某企业全厂外排废水量140万m3/a,其中新废水站排放84万m3/a,老废水站排放56万m3/a。某企业总排口废水铀、钍总量超标6倍以上,镭-226活度浓度超标近1倍。

2、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的现状

2.1废水放射性超标原因分析

氧氯化锆三次废酸中的铀、钍质量浓度分别为1.52、1.31g/L,镭-226活度浓度为801Bq/L,三次废酸年产生量3940.6t。目前,含铀比较高的ZOC反萃废水、提钪反萃废水直接排放至新废水站,与其他废水混合处理,没有针对放射性核素进行专门处理,造成新废水站出水中铀质量浓度高达3.75mg/L;含钍比较高的提钪萃余酸用于生产净水剂,而净水剂用于厂内废水处理,造成总排口废水放射性超标,新废水站出水钍质量浓度达0.37mg/L。

2.2吸附机理

为解释相关的内部吸附机理,取适量吸附前后的材料进行了XRD、FTIR、SEM等表征。从XRD吸附前后材料的主要特征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该材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耐受性。在一定波数范围内比较吸附铀前后的材料,从红外谱图中可知,吸附铀后的材料在1250CM-1及1400cm-1处有微小的峰存在,可能是由于BiCuSO材料与铀之间产生了相应作用。根据扫描电镜显示,BiCuSO材料本身呈现多层片状结构,材料的本身结构有利于铀的多层吸附,这与之前计算的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的结果一致。总的来说,BiCuSO材料与铀之间的作用促进了铀的吸附,另外材料的多层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吸附,增大铀的吸附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BiCuSO材料吸附U(Ⅵ)以化学吸附为主,这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吻合。BiCuSO材料吸附U(Ⅵ)前后的能谱图。吸附前后确实有铀被吸附在BiCuSO多层材料上,且吸附效果较好。

3、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的展望

3.1泡沫分离技术

在核电运行及核燃料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会产生大量含有金属离子的放射性废液,传统的处理方法普遍存在投资大、处理效果差等缺点。近年来将泡沫分离技术运用在去除放射性废液中微量金属离子是一个热点。放射性废液中的金属离子与加入的化学试剂形成沉淀物或与加入的表面活性剂形成配合物被泡沫带出,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溶液的pH值和气体流量的大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泡沫分离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了影响泡沫分离去除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废液确定最佳的泡沫分离设备、活性剂浓度及气体流量,水中的Sr和Cs去除率均在99%以上。

3.2膜蒸馏技术

在大力发展核电的过程中,核电厂的运行以及维修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放射性废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核电厂产生的放射性废液需经过净化处理,满足国家标准(GB6249-2011)要求后方可排放。目前,核电厂处理低放废液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蒸发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化学絮凝法等。膜技术因二次废物产生量少、占地面积小等特点而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之一。膜蒸馏技术作为一种将传统蒸发与膜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膜技术,与传统蒸发相比,在放射性废液的处理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1)膜蒸馏装置一般在30~70℃条件下运行,其能耗和对装置安全性的要求均显著低于传统蒸发;(2)由于低放废液中大部分放射性核素的非挥发特性以及膜的拦截作用,该技术对非挥发性核素展现出良好的截留效果,去污因子(DF)可达103~106;(3)与传统蒸发相比,膜蒸馏装置简便、占地面积少、经济性高。因此,膜蒸馏技术可为放射性废液的处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膜蒸馏装置根据冷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气隙式膜蒸馏(AGMD)、气扫式膜蒸馏(SGMD)和真空式膜蒸馏(VMD)。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关于膜蒸馏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液的研究。将膜蒸馏技术应用于放射性废液处理,除了需要考虑其对放射性废液的净化能力以外,还需要充分考虑装置的可靠性、可维护维修性以及最终的二次废物产生量。与其他膜蒸馏方式相比,DCMD装置为简便、运行条件温和,无放射性元素以气溶胶形态扩散到环境的风险,故运行过程中无需增加额外的防护设备。

3.3BiCuSO材料吸附放射性废液中的U(Ⅵ)

利用水热法合成的BiCuSO材料对溶液中的U(Ⅵ)进行吸附,结果表明,当pH=6.5、t=120min时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可达572.6mg/g(pOU(Ⅵ))=1000mg/L)。该吸附实验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dnlich等温吸附模型,同时根据热力学方程计算发现吸附过程的ΔG均为负数,表明整个反应是自发反应,材料的多层结构特征为吸附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及更多吸附位点,可以提高材料的吸附效果。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吸附前后材料的特征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吸附前后的材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及耐受性。而扫描电镜及红外表征可得该多层材料可能与铀产生相关作用,导致铀确实被吸附在材料的表面,且吸附效果较好。本工作可为后处理废水中铀的吸附提取提供实验数据及理论指导。

3.4放射性废水提钪反萃废水

将放射性废水包括提钪反萃废水、ZOC反萃废水和提钪后萃余酸分类收集、单独处理后可以达到铀、钍质量浓度<0.1mg/L,226Ra活度浓度<1.1Bq/L的要求,实现全厂废水达标排放。建议与具有天然铀专营资格的单位合作,选用成熟的铀提取技术对反萃废水中的铀进行提取,变废为宝。

结束语

在放射性废液处理方面,传统的蒸发法、离子交换法等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发展较为成熟,工艺路线基本确定,应用最为广泛。在面对不同的废液类型及越来越高的处理需求时,许多学者从设备、工艺流程、优化参数、研发材料等方面着手研究,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放射性废水提钪反萃废水、BiCuSO材料吸附放射性废液中的U(Ⅵ)、膜蒸馏技术、泡沫分离技术等新技术。而膜处理技术作为辅助处理方法发展迅猛,在工艺路线组合、新型膜材料的研发及与传统方法集成技术研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有机废液处理的问题仍待解决,有关处理方法的机理及如何保证装置长期稳定运行、实现更大规模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心砚,王昕彤.核电站中低放射性废液治理技术研究[J].一重技术,2018(01):9-14.

[2]余达万.放射性浓缩废液水泥固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7.

[3]高瑞发.利用超滤及活性炭吸附技术处理含胶体放射性废液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4]张玮钰.气隙式膜蒸馏处理模拟低放废液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7.

[5]张晓霞.多孔性硅基磷钼酸铵吸附剂对裂变产物铯的吸附及固化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论文作者:李江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8

标签:;  ;  ;  ;  ;  ;  ;  ;  

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展望论文_李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