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中小学德育方式与方法比较_社会教育论文

中日中小学德育方式与方法比较_社会教育论文

中日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德育论文,中日论文,途径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途径即实施德育的渠道。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途径与方法往往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不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而各种方法的运用,一般也都在各种不同的渠道之中,二者都是实现德育目标和内容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不管哪一个国家,当他们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就有一套相应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和内容的落实。

一、日本中小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日本中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明文规定:“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全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课自不必说,在各种教学及特别活动时间里,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指导。”同时还指出,在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与家庭及地区社会的配合。”就校内的道德途径与方法讲,有公民课、道德时间课、特别活动课、安全课、友爱课、垃圾课、各种文化课、“体验学习”活动等。通过这些途径采用讲授、座谈讨论、班级指导、参观旅行、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方法。概括日本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化。即通过整体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这里面包括有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和学校与家庭、社会两个大小不等的教育网,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

通过学校全部教育活动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日本中小学主要是指通过专门的道德课、各科教学、特别活动等几条途径。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整体化,还体现在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体系方面。这可以称作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大合作体系。

日本中小学与家庭和地区社会联系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结合史地教学进行旅行参观,对本地区加以调查研究,使学生尊敬前一辈人的劳动业绩,培养爱国情操。

第二,让学生接触地区社会的现实,发现社会中的优良风气,加以继承和发扬,看到存在的问题加以思索,提出改进意见。

第三,让学生有组织的在本地区进行劳动、服务、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和为别人做好事的精神。

第四,使学生参加本地区的各种节日活动,和民众共同开发文化活动,以保存民间艺术,加强地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第五,学校有计划地与地区协作,改善教育环境,防止不利于青少年的活动。

第六,学校教师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并从事支援社教工作。

2.课程化。日本中小德育途径的另一个特点,即许多德育活动都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的。他们除了有公民课、道德实践课之外,还有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外活动,他们称作特别活动课。近年来随着日本拥有汽车的人数增多,以及青少年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友爱等问题,又增设了安全课、友爱课、垃圾课。

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是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而是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它要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力和自我表现力。

3.加强“体验学习”活动。随着日本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的发展,国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儿童失去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间接经验增多,直接经验减少。为克服这种弊端,加深学生对大自然、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学会体贴别人,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培养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精神,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然教室”、“森林之家”、“少年之家”、“野外考察”等集体活动,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沟通同学之间的情感,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赖。

1984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在中小学实行并推行“自然教室”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每学期都要过一个星期左右的自然教室生活。“自然教室”生活,即是通过组织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过有规律的集体住宿生活,获得平时在学校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某种体验。一方面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作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能力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加强对地区社会的了解,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二、中日中小学德育途径与方法之比较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1.相同之点。中日中小学的德育途径与方法有许多相同之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都主张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国的中小学也是强调学校的全部工作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很重视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尤其是自1986年上海真如中学的社会教育委员会建立之后,这一新生事物引起了全社会的瞩目,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一些大的城市,如天津、上海、北京、沈阳等地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社区教育的模式,在某些方面已远远超过了日本。

第二,都开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直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2.不同之点。从总体看,日本的德育途径与方法较我国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及实践性强。

目的性和计划性强,突出表现在将一切德育的途径都纳入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要求根据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不能自流。

针对性强表现在他们能根据国情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增设教育活动课程。如他们根据本国汽车拥有人数的增加,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及地处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时常有火灾、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在各小学开设安全课,加强平时安全训练,培养学生在紧急中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和采取自卫应急措施,以防范自然灾害,减少伤亡。又如,他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之中存在着歧视弱智、残疾、贫困者等现象,就增设友爱课,使学生理解人格的尊严,自觉地尊重人权,理解对方的心理,缓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偏见和差别,防止暴力行为。再如,为了教育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不乱扔垃圾,知道合理使用垃圾,变废为宝,在各小学都开设了垃圾课。

80年代以来,日本根据社会发展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的人才,特别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学生,他们称之为“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提高生存意识,培养生存能力。1988年,日本文部省决定进一步扩大自然教室规模,并增加了一些公益义务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以提高体验学习的效率。

3.对我们的启示。日本中小学德育在途径方法方面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应加强课外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充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各种独立、半独立的课外活动中能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如独立自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独立生存的意识和能力等。我国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已收到很大效益,但就全国绝大多数学校讲,课外活动是处于自流半自然状态,应该进一步将其列入教育计划,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使各个学校都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

第二,应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使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学会适应、改造社会和自然,只靠在校内读书是不够的,必须把学生放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所以日本把这种教育活动叫做“体验学习”。同时,一学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自己学习生活几天,对增强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学校实行一周五日制后,更有条件这样做。倘若我们能够这样坚持教育锻炼学生,我们的孩子再不会出现已往在夏令营中不会搭帐篷,不会支锅做饭等无能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采取这种措施,有利于培养出吃苦耐劳、有能力、会生存的新的一代。

标签:;  ;  ;  ;  ;  

中日中小学德育方式与方法比较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