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癌VEGF及PCNA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口腔鳞癌VEGF及PCNA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成洲[1]2003年在《口腔鳞癌VEGF及PCNA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VEGF、PCNA在口腔鳞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在口腔鳞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1999-2001年手术后石蜡包埋的原发性口腔鳞癌病理切片标本34例,其中15例有癌旁正常组织。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16例。将每一例与原诊断所有HE染色切片相对应的蜡块作2微米厚的连续切片,为检测组织中的VEGF和PCNA,每例各切3张,2张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张作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在光学显微镜下VEGF在胞浆内出现棕黄颗粒为阳性,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计算其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大于25%者为阳性病例。在高倍视野(400×)下,PCNA阳性表达率为胞核着棕黄色,阳性细胞比例大于25%者为阳性病例。结果:在口腔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和癌细胞的胞浆内VEGF阳性表达率为67. 6%,胞浆染成棕黄色,阳性细胞呈灶性分布。PCNA在口腔癌细胞核中阳性表达率为73. 5%,胞核染成棕黄色。VEGF与PCNA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 01) ,两者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中文摘要 结论:vEGF和PcNA可以作为口腔鳞癌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检测VEGF和PCNA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口腔鳞癌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赵文, 叶蕾, 李慧琴, 贺娟[2]2018年在《口腔鳞癌病灶内HIF-1α变化与淋巴结转移及恶性生物学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病灶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变化与淋巴结转移及恶性生物学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切除后留取口腔鳞癌病灶及癌旁病灶适量,测定HIF-1α、增殖基因、侵袭基因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管新生分子的含量。结果:口腔鳞癌病灶内HIF-1α、PCNA、CDK4、CDK6、Slug、β-catenin、MMP9的mRNA表达量以及VEGF、Ang-2、bFGF、COX-2的含量显着高于癌旁病灶,PDCD5、Smac、E-cadherin、RECK的mRNA表达量显着低于癌旁病灶;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口腔鳞癌病灶内HIF-1α的mRNA表达量与PCNA、CDK4、CDK6、Slug、β-catenin、MMP9的mRNA表达量以及VEGF、Ang-2、bFGF、COX-2的含量呈正相关,与PDCD5、Smac、E-cadherin、RECK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口腔鳞癌病灶内高表达的HIF-1α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病灶内的血管新生。

成洲[3]2014年在《口腔鳞癌中VEGF和PCNA的表达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VEGF、PCNA在口腔鳞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口腔鳞癌病理切片标本34例,癌旁正常组织15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和PCNA在口腔鳞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VEGF与PCNA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两者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PCN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检测VEGF和PCNA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李晓光, 王延秀, 高静, 张宪勇, 李宁毅[4]2004年在《VEGF和NOS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口腔鳞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eN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39例(60.94%)口腔鳞癌组织表达VEGF,42例(65.63%)表达iNOS;45例(70.31%)表达eNOS;②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VEGF与eNOS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③表达VEGF的口腔鳞癌PCNA标记指数(PLI)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口腔鳞癌;表达iNOS的口腔鳞癌PLI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口腔鳞癌。表达eNOS的口腔鳞癌PLI与不表达eNOS的口腔鳞癌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①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PLI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提示二者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宋姮[5]2016年在《食管鳞癌中STC2、MMP-9及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正常食管粘膜、癌旁组织、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中STC2、MMP-9及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这些指标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预后的关系,为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提供分子指标及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胸外科行手术根治切除术患者的食管鳞癌标本54例,所有患者均未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6~73岁。另选取癌旁组织(癌瘤灶旁1~3cm处)20例,上下残端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癌瘤灶旁>5cm处)16例。(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食管鳞癌标本、20例癌旁组织和16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STC2、MMP-9及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在细胞内的分布状态,分析这些指标与传统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全部患者均随访,中位生存45个月。探讨叁项指标蛋白表达与预后间的关系,应用SPSS统计软件行χ~2检验、Pearson相互性分析、COX回归、Kaplan-Meier分析等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食管粘膜组织、食管癌旁组织、食管鳞癌组织中ST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3%、45.0%、72.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40.0%、79.6%,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8%、25.0%、70.4%,叁项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均以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叁项指标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4.746,10.700,12.342,P<0.05)和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表达(χ~2=8.875,28.467,13.554,P<0.05),但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淋巴管浸润(χ~2=4.598,3.407,6.466)、淋巴结转移(χ~2=6.591,4.969,4.880)、分化程度为低分化(χ~2=5.776,4.392,4.148)及术后病理为Ⅲ~Ⅳ期(χ~2=3.839,4.969,4.880)的食管鳞癌组织中STC2、MMP-9及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及Ⅰ~Ⅱ期的患者,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TC2表达阳性患者中,MMP-9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TC2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5,5.60,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TC2表达与MMP-9、PC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0.14,0.32,P<0.05)。全组食管癌患者共54例,失访2例,随访率96.3%,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患者的1年、3年、5年、8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5%、61.5%、40.4%、23.1%、19.2%。STC2蛋白在生存患者的阳性表达及表达率分别为33(73.3%)、23(71.9%)、12(57.1%)、6(50.0%)、4(40.0%),MMP-9蛋白在生存患者的阳性表达及表达率分别为36(80.0%)、25(78.1%)、14(66.7%)、7(58.3%)、5(50.0%),PCNA蛋白在生存患者的阳性表达及表达率分别为32(71.1%)、23(71.9%)、12(57.1%)、4(33.3%)、3(30.0%)。可见,随生存时间的延长,叁项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呈降低的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OR=2.582,P<0.05)和STC2(OR=0.354,P<0.05)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年龄、性别、淋巴管浸润、病理分期、MMP-9、PCNA的表达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STC2、MMP-9、PCNA阳性表达的食管癌患者生存明显低于叁项指标表达阴性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12,4.111,4.618,P<0.05)。STC2与MMP-9均为阳性表达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2,P<0.01);STC2与PCNA均为阳性表达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31,P<0.01);MMP-9与PCNA均为阳性表达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7,P<0.01)。叁项指标均为阳性表达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7,P<0.01)。结论:(1)STC2、MMP-9及PC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粘膜组织;(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STC2、MMP-9及PCNA的表达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低分化及病理分期较晚明显相关;(3)STC2蛋白表达与MMP-9和PCNA表达均相关,且为正相关关系;(4)STC2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STC2、MMP-9、PCNA蛋白高表达者生存预后较差,且叁项指标均为高表达者生存预后更差。

韩冰[6]2006年在《Slit-Robo信号在口腔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lit蛋白是对轴突生长和神经元迁移起导向作用的轴突定向分子家族成员之一,它通过其受体家族Roundabout(Robo)作为神经轴突导向和神经元迁移的排斥性因子以及白细胞趋化的抑制因子发挥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在多种实体瘤中均有Slit-2蛋白的表达,Robo1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且Slit-Robo信号可以介导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间“对话”机制,从而参与了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为抑制肿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肿瘤细胞相互之间的“信息通讯”也是十分重要的,新近的研究发现Slit-Robo信号在肿瘤细胞之间有着一定的调控功能,特别是在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是在Slit-Robo信号介导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间“对话”机制及其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机制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探讨Slit-Robo信号对口腔癌的发生发展是否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并以该信号是否通过调控口腔癌成癌过程中血管生成而参与口腔癌癌变为研究重点,探讨Slit-Robo信号在口腔癌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同时通过另一口腔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细胞,并以该信号是否通过调控该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从而参与肿瘤的形成过程为研究重点,探讨Slit-Robo信号是否广泛参与了肿瘤细胞之间的“对话”,再次去证实肿瘤形成中这一新的分子机制。

冯杨[7]2012年在《抗人IgM抗体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各种诊断方式的更新及治疗方法的进步,鼻咽癌目前的5年生存率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鼻咽癌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早期诊断困难,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在多种头颈部肿瘤包括鼻咽癌中存在异位表达,利用抗人IgM抗体干预后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我们推测IgM对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1,2]。本实验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获取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标本,通过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ntigen,PCNA)、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2)以及移植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情况,进一步探讨抗人IgM抗体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可能的机制,从而为鼻咽癌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将抗人IgM抗体应用于鼻咽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用石蜡包埋瘤体组织,轮转式切片机将其切成4μm厚的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酶复合物染色法(Streptoavidin-biotin-enzymecomplex,SABC)检测瘤体组织中Survivin、PCNA、Ang-2表达情况;染色后在Olympus BH2显微镜下采集图像,每个指标各5张切片,每张采集5张图片,运用Image-pro Plus6.0软件对图片作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记录平均光密度值。应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法(Streptavidin-Alkaline Phosphatase,SAP)检测CD31标记的移植瘤内微血管,并计数MVD。实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达,统计数据运用SPSS16.0for windows软件作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urvivin表达情况:抗人IgM抗体干预组(实验组)Survivin表达的光密度值为(0.153±0.009),IgG对照组Survivin表达的光密度值为(0.221±0.019),PBS对照组Survivin表达的光密度值为(0.246±0.021),实验组Survivin阳性表达的结果显着低于Ig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NA表达情况:抗人IgM抗体干预组表达的PCNA平均光密度值为(0.084±0.025),IgG对照组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49±0.016),PBS对照组PC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163±0.018),实验组PCNA阳性表达的结果显着低于Ig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g-2表达情况:抗人IgM抗体干预组Ang-2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21±0.021),IgG对照组Ang-2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88±0.013),PBS对照组的平均光密度为(0.196±0.005),实验组Ang-2阳性表达的结果显着低于Ig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VD计数情况:抗人IgM抗体干预组MVD为(12.54±0.47),显着低于IgG对照组(16.95±0.21)及PBS对照组(17.17±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VD分别与Survivin和Ang-2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0.696,P值分别为0.001,0.004。结论:(1)抗人IgM抗体可以显着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内Survivin的表达。(2)抗人IgM抗体可以显着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内PCNA的表达。(3)抗人IgM抗体可以显着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内Ang-2的表达。(4)抗人IgM抗体可以显着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MVD,即抑制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ng-2、Survivin的表达有关。(5)抗人IgM抗体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有关。

余世斌[8]2004年在《蛋白激酶C在口腔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口腔癌的发生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导致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控密切相关。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因子之一,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基因表达、离子通道调节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相关。近年有研究表明PKC也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凋亡及多药耐药等活动。但PKC是否在口腔癌中发挥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激光共聚焦技术等方法检测口腔癌组织中PKC和PKC亚型(PKC-α)的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分布的变化,以及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cyclinD1、CDK4,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survivin、caspase-3的关系,同时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人口腔鳞癌细胞系TSCCa在PKC-α激动(高浓度血清刺激)或抑制(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作用)后PKC-α蛋白由细胞浆向细胞膜和细胞核转位的变化,对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产物的影响,试图从增殖和凋亡两方面探讨PKC及PKC-α在口腔癌形成过程中作用和分子机制。实验共分为四部分: 实验一 口腔癌形成过程中PKC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分布的变化和意义 目的:检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NOM、癌前病变OPL、口腔鳞癌OSCC中PKC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分布的变化,探讨PKC变化与口腔癌的发生、口腔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收集20例NOM、23例OPL、40例OSCC,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荧光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PKC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分布,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浆、细胞膜PKC蛋白含量,比较膜/浆PKC比率。 结果:①免疫组化显示,PKC蛋白主要位于细胞的胞浆和胞膜,癌细胞的胞核中也有少量表达。NOM、OPL、OSCC中PK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20)、34.78%(8/23)和77.50%(31/40),经x~2检验,叁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两两比较:OSCC阳性率显着高于NOM和OPL(P<0.01),OPL高于NOM(P<0.05)。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低分化鳞癌高于中、高分化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 (P<0.05)。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红色的荧光颗粒主要见于细胞的胞浆和胞膜,NOM中可见微弱和散在的荧光信号,靠近基底细胞层;OPL中荧光信号增强,分布区域增多,沿上皮脚向下延伸;OSCC可见胞浆内广泛的荧光颗粒。③蛋白印迹显示各组有一条80kDa的蛋白带,图像分析显示NOM、OPL、OSCC胞浆PKC蛋白表达强度分别为0.0865士0.0103、0.1121士0.0231、0.1839士0.0161,经方差分析,叁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O.05);两两比较,OSCC显着高于OPL和NOM(P<001),OPL高于NOM护叱0.05)。NOM、OPL、OSCC胞膜PKC分别为0.0346士00121、O,0930士0.0273、0.1595士0.0304,经方差分析,叁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两比较,OSCC显着高于OPL和NOM(尸<0.01),OPL高于NOM(P<0.05)。叁组膜/浆PKC比值分别为0.4000士0.0132、0.8296士0.0246、0.8673士0.0273,经方差分析,叁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ol);两两比较,OSCC和OPL膜/浆PKC比值显着高于NOM(P<0.ol),OSCC和OPL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尸>.05)。 结论:PKC蛋白表达的增加及PKC蛋白由细胞浆向细胞膜转运参与口腔癌的形成。实验二口腔癌形成中PKC一a与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关系 目的:探讨PKC一a在口腔癌中的变化及PKC一a与细胞增殖和Gl/s期调控基因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oM、oPL、osee中PKe一a、PeNA、cycliol和CDK4的蛋白表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①PKC一a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内,在部分癌细胞核内也可见阳性着色。NOM、OPL、OSCC中PKC一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00%、26.09%、55.0%,经才检验,叁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ol)。两两比较:oscc中PKc一a阳性率高于NOM和OPL(P<0.05),OPL与NOM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5)。PKC一a蛋白表达在高、中、低分化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36.84%、54.55%、90.00%,随分化程度的降低,PKC一a表达上升。PKC一a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阳性率分别为82.35%、34.78%,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②PCNA蛋白位于细胞核,NOM、OPL、OSCC中PCNA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0%、43.48%、82.50%, 3 蛋白激酶C在口腔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经扩检验,叁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ol);两两比较:oscc显着高于oPL和NOM(P<0.01),OPL与NOM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5)。PCNA蛋白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口腔鳞癌,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中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③cychnDI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内有少量表达。NoM、OPL、osee中eyelinDI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00%、21.74%、75.00%,经广检验,叁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ol);两两比较:OSCC显着高于OPL和NOM(P<0.ol),oPL高于NoM(P<0.05)。cydi立Dl蛋白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口腔鳞癌,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中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④CDK4蛋白位于?

李培[9]2011年在《口腔鳞癌患者应用平阳霉素诱导化疗疗效同Ki-67、VEGF、P16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其中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口腔恶性肿瘤的80%以上。因OSCC占据的解剖部位特殊,涉及美观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对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邱蔚六等认为治疗OSCC应采用综合序列治疗方案,其步骤为:诱导化疗→手术→术后放疗→生物治疗→康复治疗。因为术前诱导化疗具有减小肿瘤体积、控制局部扩散、减轻局部症状等优点,所以日益受到医生的广泛关注。在诸多诱导化疗药物中,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简称PYM)自20世纪70年代末应用于临床以来,已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化疗药物,尤其对OSCC的效果较为显着。目前对于诱导化疗是否能提高OSCC患者生存率尚无定论。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生发现部分OSCC患者的化疗疗效不明显甚至无效,使部分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化疗,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通过目前的技术手段在诱导化疗前即排除对诱导化疗不敏感的OSCC患者。本实验通过对比术前应用PYM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同不采用术前PYM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两者间生存率,探讨PYM应用于OSCC患者术前诱导化疗对其预后的影响。并通过探讨Ki-67、VEGF和P16表达强度同OSCC患者术前应用PYM诱导化疗的疗效之间是否有关联性,探索Ki-67、VEGF和P16是否作为诱导化疗前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方法:收集武警总医院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期间收治的69例术前应用PYM诱导化疗和47例未行术前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资料,以上所有患者均为首诊病例。活检证实其为OSCC,且其均为原发灶,未发现远处转移。通过复诊、电话、信件随访的方式收集OSCC患者生存信息。收集以上69例应用PYM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术前病理活检肿瘤标本的蜡块,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本中Ki-67、VEGF和P16的表达水平。根据肿瘤在经PYM术前诱导化疗结束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判定其化疗效果。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计算应用PYM术前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同未行PYM术前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生存率是否存在差异,并计算Ki-67、VEGF和P16表达强度同OSCC患者术前应用PYM诱导化疗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1诱导化疗疗效:69例接受PYM术前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诱导化疗有效率为84.6%(58例)。2 OSCC患者诱导化疗同生存率的关系:①接受PYM术前诱导化疗OSCC患者组的生存率同未接受PYM术前诱导化疗的患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②诱导化疗有效的OSCC患者组其生存率较诱导化疗无效者高,具有统计学意义。③诱导化疗有效的OSCC患者组生存率高于未接受诱导化疗的OSCC患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④诱导化疗无效的OSCC患者组其5年生存率同未作诱导化疗患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Ki-67阳性为细胞核着深褐色,VEGF阳性为细胞浆着棕褐色,P16阳性为细胞核或细胞浆着棕褐色。免疫组化结果:Ki-67表达强度为“+”、“++”和“+++”者分别为24例(34.78%)、24例(34.78%)和21例(30.44%)。VEGF表达强度为“-”、“+”和“++”者分别为14例(20.29%)、22例(31.88%)和33例(47.83%)。P16表达强度为“-”、“+”、“++”和“+++”者分别为38例(55.07%)、17例(24.64%)、11例(15.94%)和3例(4.35%)。4 Ki-67、VEGF和P16表达强度同OSCC患者术前应用PYM诱导化疗效果之间的关联性:①Ki-67表达强度为“+”、“++”和“+++”OSCC患者组的PYM诱导化疗有效率分别为70.83%、83.33%和100%,叁组间有效率存在差异(P<0.05),说明Ki-67表达强度同PYM诱导化疗有效率两者间有相关性,Ki-67表达强度越高PYM术前诱导化疗有效率越高。②VEGF表达强度为“-”、“+”和“++”OSCC患者组的PYM诱导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4.29%、77.27%和96.97%,叁组间有效率存在差异(P<0.05),说明VEGF表达强度同PYM诱导化疗有效率两者间有相关性,VEGF表达强度越高PYM术前诱导化疗有效率越高。③P16表达强度为“-”、“+”、“++”和“+++”OSCC患者组的PYM诱导化疗有效率分别为73.68%、94.12%、100%和100%,除了“++”组和“+++”组敏感率无差异外,其余组间敏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16表达强度越强PYM术前诱导化疗有效率越高,但“++”和“+++”组的化疗敏感率相同。结论:1对PYM诱导化疗敏感的OSCC患者(59例)经过PYM诱导化疗后,其生存率可得到提高。对PYM诱导化疗不敏感的OSCC患者(11例)经过PYM诱导化疗后,其生存率无变化。2应用PYM术前诱导化疗之前,有必要筛选出对PYM诱导化疗不敏感的OSCC患者,从而使之避免接受不必要的化疗。3 Ki-67、VEGF和P16表达强度对预测OSCC患者术前应用PYM诱导化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可作为判断该患者是否术后继续使用PYM化疗的指标之一。

陈海红[10]2007年在《血管生成素2在口腔鳞癌形成中的作用及有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实体瘤的生长依赖肿瘤血管,从周围已存在的血管中经过芽生形成新的血管谓之血管生成。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s)是近年来发现的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KDR)之后的另一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一大家族,不仅在胚胎血管发育和多种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中发挥调节作用,还与肿瘤、炎症、创伤等病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但其效应和作用机制尚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血管生成素家族是一个既含受体激动剂又含受体抑制剂的促血管生成家族,现已发现4个成员:Ang-1、Ang-2、Ang-3、Ang-4,均能识别内皮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但效应截然不同。Ang-1通过激活Tie-2,起到稳定血管,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和调节血管功能的作用。Ang-2则通过抑制Tie-2的磷酸化,离断血管内皮细胞与周细胞的结合,破坏血管稳定性,从而参与血管重塑和内膜去稳定作用,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目前已检测到Ang-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如: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胶质瘤、前列腺癌,卵巢癌等,且其表达强度与肿瘤血管形成的数目,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预后相关。有人用Ang-2转基因的胃癌细胞和结肠癌细胞建立动物实验模型,结果表明Ang-2的高表达能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目前多数实验均支持这一结果;但也有人用Ang-2转基因的Lewis肺癌及TAS乳癌细胞接种小鼠,发现Ang-2的高表达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凋亡,破坏肿瘤血管的完整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这说明Ang-2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所起效应不一样。最新观点认为,Ang-2在肿瘤形成中有促血管退化和启动血管新生的双重作用,特别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其具体效应怎样?可能与哪些机制有关?在其作用过程中和其它促、抑血管生成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如何?这些均需进一步探索。口腔颌面部肿瘤血供丰富,早期易于血道、淋巴道转移,综合国内、外文献,Ang-2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罕见报道,本课题将检测Ang-2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强度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建立Ang-2转基因的Tca8113舌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以进一步探讨Ang-2在口腔鳞癌生长中的作用,及其与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一氧化氮等其它促血管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血管生成素2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一、研究目的检测Ang-2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初步了解Ang-2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生长中的作用。二、材料方法1.组织标本选取2003.5——2006.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外科手术切除的口腔颌面部鳞癌组织及癌旁无瘤组织。2.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Ang-2 mRNA,VEGF mRNA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2)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Ang-2、VEGF蛋白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叁、结果1.Ang-2 mRNA、VEGF mRNA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Ang-2 mRNA,VEGF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为6.86±1.37、9.36±2.75,在癌旁无瘤组织中的表达为7.95±2.08、11.03±2.67,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2.Ang-2、VEGF蛋白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Ang-2、VEGF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中,肿瘤组织中的Ang-2、VEGF蛋白合成明显活跃,半定量计分法提示Ang-2、VEGF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57%、60.71%;在癌旁无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4.00%、28.00%,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3.Ang-2表达强度与口腔颌面部鳞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Ang-2 mRNA在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组的表达分别为7.07±1.50、6.60±1.21;在Ⅰ、Ⅱ与Ⅲ、Ⅳ的不同临床分期组的表达分别为7.17±1.58、6.59±1.14,差异均无显着意义(P>0.05)。四、结论1.Ang-2 mRNA、VEGF mRNA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无瘤组织。2.Ang-2、VEGF蛋白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无瘤组织,两者不仅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也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中,提示共同参与了口腔颌面部肿瘤血管的形成。3.Ang-2的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这一点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一步研证。第二部分血管生成素2对舌鳞癌裸鼠移植瘤的成瘤影响一、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探讨Ang-2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成瘤效应,本实验旨在构建Ang-2转基因的Tca8113舌鳞癌细胞系,观察Ang-2对舌鳞癌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二、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细胞和主要试剂(1)裸鼠:6周龄健康雌性BALB/C裸鼠27只,分叁组。(2)细胞株: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购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生物研究所。(3)克隆质粒pBLAST49-hANGPT-2:购于Invivogen公司。2.方法(1)构建pcDNA3.1(-)B/Ang-2重组表达质粒。(2)脂质体转染法:pcDNA3.1(-)B/Ang-2导入Tca8113细胞系,G418筛选稳转Ang-2基因的Tca8113细胞,并以RT-PCR及qRT-PCR法检测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Tca8113叁组细胞中Ang-2基因的不同表达。(3)裸鼠移植瘤建立:3×10~6个肿瘤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观察移植瘤的成瘤时间及生长。(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内Ang-2蛋白的表达。叁、结果1.pcDNA3.1(-)B/Ang-2重组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Ang-2全长cDNA纯化产物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与pcDNA3.1(-)B载体进行体外基因重组,构建pcDNA3.1(-)B/Ang-2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法及核酸双向测序法鉴定其内含hAng-2基因。2.稳转Ang-2基因的Tca8113细胞系的成功建立pcDNA3.1(-)B/Ang-2及pcDNA3.1(-)B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入Tca8113细胞系,RT-PCR结果证明只有Tca8113/Ang-2细胞显示Ang-2阳性条带,qRT-PCR分析进一步检测到Tca8113/Ang-2细胞中Ang-2mRNA的表达量是内源性Ang-2mRNA表达的7690倍。3.Ang-2转基因的Tca811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成功建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Tca8113/Ang-2组,大量Ang-2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中,而在Tca8113/pcDNA3.1(-)B、Tca8113组只有少量散在、稀疏的淡黄色染色,进一步从蛋白质水平证实了Ang-2转基因的舌鳞癌裸鼠移植瘤的成功建立。4.转基因表达的Ang-2对舌鳞癌移植瘤成瘤时间的影响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Tca8113组的平均成瘤时间分别为13.0、4.7和5.1天,可见Ang-2转基因组成瘤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5.转基因表达的Ang-2对舌鳞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Tca8113/Ang-2组肿瘤生长速度较Tca8113/pcDNA3.1(-)B、Tca8113组明显滞后(P<0.05)。5周后平均瘤重分别为0.531±0.398g、1.427±0.903g、1.552±0.663g,Tca8113/Ang-2组瘤重较未转染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四、结论1.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Ang-2,及Ang-2稳转的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Ang-2,在此基础上建立的Ang-2转基因的舌鳞癌Tca8113裸鼠移植瘤可作为研究Ang-2在口腔肿瘤中作用的理想动物模型。2.转基因表达的Ang-2延长了舌鳞癌Tca8113裸鼠移植瘤的成瘤时间。3.转基因表达的Ang-2抑制了舌鳞癌Tca811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第叁部分血管生成素2抑制舌鳞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有关机制探讨一、研究目的进一步研究Ang-2抑制肿瘤生长的有关机制,如:Ang-2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对肿瘤血管形态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及对其它血管生成因子(VEGF、MMP-2、MMP-9、iNOS、eNOS)生成的影响。二、材料方法1.组织标本第二部分实验留置的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Tca8113叁组裸鼠移植瘤组织。2.方法(1)Real time 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内VEGF、MMP-2、MMP-9、iNOS、eNOS mRNA的表达。(2)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肌动蛋白(α-SMA)、FⅧ。(3)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叁、结果1.转基因表达的Ang-2对肿瘤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和Tca8113叁组MVD分别为5.88±1.46、5.33±2.00和5.86±2.41,差别无显着意义。但Tca8113/Ang-2组血管周围α-SMA的表达稀少,提示血管壁不完整。2.转基因表达的Ang-2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和Tca8113叁组肿瘤细胞的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34.63±9.40%、57.61±12.26%和54.71±12.82%,Tca8113/Ang-2组较两对照组下降(P<0.05),TUNEL检测显示Tca8113/Ang-2组肿瘤组织内凋亡标记指数(19.00±5.48%)较Tca8113/pcDNA3.1(-)B组和Tca8113组增高(10.22±3.42%、10.71±3.30%),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3.VEGF mRNA在各组移植瘤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VEGF在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和Tca8113叁组肿瘤组织内表达为4.37±2.73、4.63±2.96和5.09±3.94,差别无显着意义(P>0.05)。4.MMP-2、MMP-9 mRNA在各组移植瘤中的表达MMP-2 mRNA在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和Tca8113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84±3.01、6.76±4.17、8.27±5.24;MMP-9 mRNA在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和Tca8113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8.57±5.13、7.76±4.20、9.23±6.10,差异均无显着意义(P>0.05)。5.iNOS、eNOS mRNA在各组移植瘤中的表达iNOS mRNA在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和Tca8113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8.68±5.89、10.13±4.85、9.78±5.76;eNOS mRNA在Tca8113/Ang-2、Tca8113/pcDNA3.1(-)B和Tca8113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10.55±1.77、12.18±2.43、10.78±3.51,差异均无显着意义(P>0.05)。四、结论1.转基因表达的Ang-2破坏了舌鳞癌Tca8113裸鼠移植瘤血管的形态,对微血管密度无明显影响。2.转基因表达的Ang-2抑制了舌鳞癌Tca8113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增殖、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3.转基因表达的Ang-2对舌鳞癌Tca8113裸鼠移植瘤中VEGF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4.转基因表达的Ang-2对舌鳞癌Tca8113裸鼠移植瘤中MMP-2、MMP-9、iNOS、eNOS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 口腔鳞癌VEGF及PCNA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成洲. 青岛大学. 2003

[2]. 口腔鳞癌病灶内HIF-1α变化与淋巴结转移及恶性生物学分子表达的相关性[J]. 赵文, 叶蕾, 李慧琴, 贺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8

[3]. 口腔鳞癌中VEGF和PCNA的表达相关性研究[J]. 成洲.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4

[4]. VEGF和NOS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J]. 李晓光, 王延秀, 高静, 张宪勇, 李宁毅.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

[5]. 食管鳞癌中STC2、MMP-9及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D]. 宋姮.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6]. Slit-Robo信号在口腔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 韩冰. 兰州大学. 2006

[7]. 抗人IgM抗体抑制人鼻咽癌H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机制研究[D]. 冯杨. 泸州医学院. 2012

[8]. 蛋白激酶C在口腔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 余世斌. 武汉大学. 2004

[9]. 口腔鳞癌患者应用平阳霉素诱导化疗疗效同Ki-67、VEGF、P16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李培.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10]. 血管生成素2在口腔鳞癌形成中的作用及有关机制研究[D]. 陈海红.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  ;  ;  ;  ;  

口腔鳞癌VEGF及PCNA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