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论文_黄河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论文_黄河

贵州思南电视台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习总书记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后主持下召开。会上习总书记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8个精辟的词语概括了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这让奔赴在新闻一线上的媒体记者感慨良多,而作为县级新闻媒体的记者,如何做好党的舆论工作的宣传、如何做好政府的喉舌作用、特别是如何把控基层新闻的采写?接好“地气”或许能给我们的新闻采写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习总书记在会上说:“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民为国之本,做好国家政策与民声社风的对接报道,这将是媒体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对新闻的采写就要求媒体记者能把握大局,“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与百姓心声连成一体,接好“地气”。

新闻前提讲究真实,但在采写一篇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时,其原始素材应不是全部原封不动的直接纳入新闻报道中,而须经过媒体记者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的筛选和提炼。从新闻事实到写作报道的过程,就是记者对新闻进行筛选、提炼并形成新闻报道的过程。

一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如果用群众和文学家两类人的眼光来评价,那应该是群众看到事实,教化育人;文学家看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美,享悦心灵。事实是根本,接好“地气”才能让群众享受实惠,故而,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新闻素材内置的意义,找到新闻事实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人们常说“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闻也是如此。当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获取信息,形成认识,再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就是写作。新闻有策划性的也有即时性的,两者都需要我们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新闻焦点和分析新闻背后的深刻意义。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新闻这个整体则需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地气”正是群众生活的常态,而接好“地气”则是媒体记者走入群众生活的关键之一。“在复杂的世界传播格局中,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既不能离开自己的光荣传统,又少不了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是九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最近在一次大会上的发言。作为一个基层新闻记者,笔者注意到,最近在国内新闻界启动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行动,已为读者、听众、观众奉献了一大批散发着泥土芬芳,透射出生活热力,反映民众真实心声和诉求的、采集于基层的鲜活报道。表面上丰富充盈,但是,这样的报道于全国而言也是鲜为少见的,丰富不等于丰收,充盈并不一定充实。巨量的新闻采写报道,都面临着如何接好实际的“地气”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层工作经历告诉并不断提醒笔者,新闻报道可选用特定的新闻素材,但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分析、议论是否客观,则涉及记者必须坚守的基本价值立场。立场来自哪里,除了来自新闻事实本身,亦来自记者是否“接地气”以及“接地气”的程度。很长一段时间来,新闻报道的触角、笔墨、镜头、话筒过多集中于明星大腕,渲染独特个体不具普遍性的奇情怪想,宣扬个别成功人士不可复制的传奇,沉迷小众旨趣的自我玩赏,热衷于无事生非和无病呻吟,导致报纸、广播、电视的不少报道脱离社会真实生活和劳作,与读者、听众、观众的现实需求越来越远。这足以说明,新闻报道贴近社会真实尤为迫切和正视。因此,虽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行动适才起步,且各地实际推进程度参差不齐,效果有待时间检验,但笔者仍愿用是否接好“地气”去评价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艺术性。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已经使整个地球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大平台,这既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配置了合理的新闻传播政策依据,更从民本的立场赋予了受众前所未有的信息分享权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国、最有潜力的传播市场,当然百姓受惠面也勿须赘言,新闻采写的质量任重道远,必然呼唤着记者深入新闻一线。譬如,“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之路,也是传播之路、民心沟通之路。信息的跨境落地、接收互动,内容、理念、模式、互信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脚踏实地去研究,去实践,去创新,接好“地气”。

诚然,方老先生的皓首疾呼,正是有责任感的理论前辈,向后起之中青年学子发出的肺腑之言,兼具史鉴理性与恳切教诲之情,当记取之。而呈现在眼前的严酷事实:自从有了互联网博客尤其是微博,媒体记者脚底所沾的泥巴越来越少,离生活之真渐行渐远,通过触网“炮制”而非深入基层采写的报道越来越多。过去的某个特定年代,譬如“十年浩劫”时期,新闻报道之不正常谓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文件,如今则滑向大报抄小报、小报抄网络、网络靠微博之另一极端。若再不下决心扭转新闻报道失真失实失客观的危险倾向,接上“地气”,读者、听众、观众的流失只会越来越甚。

毋庸讳言,中国眼下面临的问题不少,旧问题有所解决或仍在积累发酵,新问题则更显纠结。让社会公众的权益诉求都得到主张,让每个细微的声音都得到倾听,这是当代新闻报道必须确立和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只是,主张权益和主张倾听同样有一个基本价值定位不容回避:那就是基于逐步化解矛盾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还是单纯揭丑揭黑形成更大的社会对立?但凭笔者主观臆想对社会现状所感所识,这绝对不是“转型中国”的基本面而只是转型进程中的一个侧面。也即,当下中国经30余年改革开放,社会基本面的“阳光”要大于和多于社会的“阴霾”。

总之,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个我是谁、为了谁、服务谁的“个体选择”相伴终生。当大多数的 “个体选择”都选对了,“社会选择”就一定选对了。新闻工作者的 “个体选择”要选对,接上“地气”接好“地气”必然是新闻采写的根本。这个论断是否靠谱,是否令人信服?倘若人们的认知只来自于互联网而不是广阔基层的鲜活生活与劳作,那么并非反映生活全部的负面就会无限放大,社会的“阴霾”就会人为放大,正能量也无法传递。复原社会的“阳光”面,继而形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并为此不懈努力,承担信息采集、加工、整理、传播的广大新闻从业者,就得主动走向基层,主动转变作风,主动改进文风,接上并接好“地气”。

参考文献:

1、《新闻采写基础》2005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王文科、张默。

2、《声屏世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3(9),作者朱寅生、康桦。

3、《编辑之友》,2004(S1),作者解贵民、裴瑞芳。

4、四川日报 2011年9月20日,作者鲁宁。

论文作者:黄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浅析基层新闻的采写与“地气”论文_黄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