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探究论文_熊岭,李保强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探究论文_熊岭,李保强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的特点是土地整治活动系统化、整治目标多样化、整治现代化等,同时,土地整治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鉴于此,本文对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性

一、土地整治概述

1、启蒙阶段(1987—1997年)

1987年,主要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以加强土地开发为重点。1988年,借鉴海外经验开展了“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的试验。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这一时期以提高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土地整治的实施途径。

2、初始发展阶段(1998—2010年)

1999年,《土地管理法》明确指出“要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根据《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开始探索农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路径方法。这一阶段是土地整治全面发展的阶段,主要以农地整治为首要内容,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基础上,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开始将农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治二者综合考虑。

3、综合发展阶段(2011—)

2012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颁布实施,首次提出“全域”土地整治概念,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生产结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及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从数量、质量和生态推进耕地保护,从山、水、林、田、湖5个方面综合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和保护措施。这一时期是土地整治综合发展期,以推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发展,并开始进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二、协同的障碍

1、区域特色协同障碍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土地整治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很多地区过度追求具体化或标准化,而导致区域生态的多样性被破坏。因此,在对土地整治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并结合区域生态景观及其文化特征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土地整治与区域环境的平衡发展。

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同障碍

土地整治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河流、绿化植被以及生态湿地等生态区域,进而破坏生态多样性。如果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重视长远的生态环境发展效益,将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干扰。要想对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合理规划,就必须对区域特色进行科学论证,可以先进行区域试点,再进行推广应用,避免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期生态效益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实施路径

1、村庄整治工程与生态理念相融合

当家塘护砌采用卡扣式生态砖护坡,生态砖孔内撒播草籽,对护砌当家塘设计护岸,护岸也设计生态砖及撒草籽工艺,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及小型动物栖息,护岸配备有仿汉白玉栏杆,提高了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增强了实用性和乡村景观性。晒谷场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道路指示牌的设计方便了游客出行;景观堰的设计体现了水利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新路;休闲亭、卵石路、休闲广场等工程体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思想,增加了景观文化和人文活动内涵,强化农田景观、生态和休闲功能,抑制农村景观均质化、同质化现象的蔓延,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2、土地平整工程与生态理念相融合

田块平整实施土壤剥离再利用,可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土地平整应将农田的表土剥离,并全部加以收集,储存于土地整理区周围,必要时用塑料布掩盖,避免淋刷而流失。待土地平整后再将表土回填,回填后对其表土进行翻松处理,这样能使整理后的土地在最快时间内恢复耕作能力,平整田块增施有机肥,可增强土壤肥力。

梯田平整工程可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对梯田平整区域增施有机肥,可增强土壤肥力。田坎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原生态。田坎修建采用土质,土田坎坡面撒播草籽;同时配置生态坎以保持稳定性,生态坎采用卡扣式生态砖护坡,生态砖孔内撒草籽,砖孔内的植物能对农田渍水起净化作用,田坎设计配套栽植爬藤植物绿化,增加田园风光。土地平整工程中,有时会挖出很多石块等不宜用作耕种的杂物,可以考虑在土地平整的区域里集中深埋,这样既优化了环境,也节约了耕地。

3、水资源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根据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进行水源工程建设;根据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推进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沟畦灌、水稻控制灌溉、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如湖北沙洋县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工程,改善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条件;四川巴中市上八庙镇土地整理项目,新建蓄水池截蓄地表水,整治灌排渠,渠道引水,完善路、沟、渠、池、涵等配套建设,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过度硬化,使得渠系“旱能灌,洪能排”。

4、生物多样性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按照“斑块-廊道-基质”格局优化模式,建设农田斑块工程,适当保留农田中的人工林地、草地等斑块;建设生物廊道工程,适当保留道路、田坎、农渠两侧的防护性树篱廊道,为动植物提供稳定的栖息空间和生存环境;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为物种提供生境。如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将生态板、生态孔、生态岛屿和生态边界等规划设计运用于土地整理项目,湖北省广水生态项目将生态沟渠、生态孔、生态池塘、道路林护岸林多样性等运用于项目设计,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维持了整治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5、灌溉与排水工程与生态理念相融合

沟渠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处生物通道、生物池及生物孔,其中生物孔为预留,为微生物和水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坡势较陡沟渠使用浆砌砖,坡势较平缓沟渠使用卡扣式生态砖,减少砼硬化对农田环境的破坏。此外,生态沟渠采用卡扣式生态砖护坡,生态砖孔内撒草籽,增加了景观绿化功能。

塘清淤工程中挖出的堰塘淤泥是很好的农家肥,可以均匀地摊铺到土地平整的田块上。清淤塘设计了配套绿化工程,栽植多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拦截作用、水生植物根系形成微生物膜对有机质的降解作用和植物本身对营养盐的吸收作用而去除污染物。挺水植物具有良好的遮光作用,可有效抑制藻类的繁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加强了水体自净能力。

灌溉塘护砌增加了防护栏和警示牌以消除安全隐患,设计多种爬藤植物增加生态景观绿化,维护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坡采用浆砌石和卡扣式生态砖,生态砖孔内撒草籽,不但减少了投资,降低了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更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及小型动物栖息及通行;同时护坡设计配套绿化,种植多种乔木、灌木进行交替布置,解决当前农田防护林及片林结构简单、树种单一且乡土物种比例少的群落配置模式以及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

结束语

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整治工作结合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地推进,就必须进行长期的研究、持续的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向俊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张平,黎永红,韩艳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创新维度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4):9-17.

[3]王帆宇.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6.

[4]闫亭豫.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6.

论文作者:熊岭,李保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  ;  ;  ;  ;  ;  ;  ;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探究论文_熊岭,李保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