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干扰”教学难点的突破_波的干涉论文

“波的干涉”教学难点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在学习“波的干涉”一节时,对两列波的叠加原理及波的干涉现象往往只能记住几个结论,对其实质不甚了解,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使学生对波的干涉现象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问题引导1 两个运动的小球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发生碰撞后,会改变各自的运动状态,那么在空间传播的两列波相遇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是否也会像两个小球那样各自改变其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实验演示 用玻璃做成一个长150 cm,宽15cm,高50cm的矩形水槽,往槽中注入30 cm高的水,待水平静后,用两块有机玻璃板,在水槽两端同时激起两个波峰相向传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两列水波相遇前、相遇时和相遇后出现的情况。

实验现象 两列水波相遇时,相遇区域出现一个更高的峰;两列波彼此穿过,继续传播;相遇后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都跟相遇前一样。

学生探究1 两列水波相遇,相遇区域的质点将如何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总结:当两个波源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每个质点都要同时参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振动。在某时刻质点P由第一列波引起的位移为,方向与较大的位移相同。

学生探究2 如果等幅的波峰和波谷相遇将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汇报总结:在两列波的相遇区域MN,介质中任一质点,分别参与两分振动引起的位移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位移为零,所以相遇时其波形如图1所示。但MN之间各质点的合速度不一定为零,根据各质点参与两分运动的速度合成可得到MN之间各点速度矢量分布如图2所示。

图1

图2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生活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以下知识的理解:几列波相遇后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速度都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分别引起的位移、速度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问题引导2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演示 将一底面为玻璃的透明水槽放在投影仪上,波源为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的两根细杆。当其振动时,波源就发出两列振幅相同、频率相同的水波。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两水波相遇后出现的情景(图3见下页)。

学生观察后指出:两列频率相同的水波相遇后,在相遇的区域,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有些区域水面平静,几乎不动,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

图3

学生探究 如何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用两组同心圆表示从波源发出的两列波的波面,实线圆表示波峰,虚线圆表示波谷,如图4所示。

图4

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某时刻水面上的某一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图中实线圆的交点)该点位移最大,振动加强,半个周期后,该点为波谷与波谷相遇(图中虚线圆的交点),该点位移也最大,振动也加强。

若某时刻水面上的某一点是一列波的波峰与另一列波的波谷相遇,其振动位移最小(图中实线与虚线的交点),半个周期之后,这列波的波谷和另一列波的波峰相遇,位移又最小,且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步调相反,因此该点振动减弱。从图中可以看到,将振动加强的点用实线相连,振动减弱的点用虚线相连,加强区域与减弱的区域是互相间隔的。

若某点到波源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点振动将加强,若某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该点的振动就减弱。

振动加强区上的某点,同时参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振动,其位移为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矢量和,某时刻该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其位移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和;经后,该点由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均处于平衡位置,合位移为零;再经,波向前传播,又是波谷与波谷相遇,位移为反向最大。振动加强区上的某点并不始终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而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为振幅作简谐运动。振动减弱区上的一点,它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的绝对值为振幅作简谐运动的。某时刻,振动减弱区上某点的位移可以小于振动加强区上某质点的位移,也可以等于或大于某质点的位移。

问题引导3 除了水波的干涉外,还有哪些波可发生干涉现象?

学生探究 从产生干涉的条件入手找干涉现象。

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可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互相间隔,发生干涉,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要获得干涉就要有两个同频的波源。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两个相同的喇叭来实现干涉。

课堂演示 声波的干涉。用音频发生器产生频率2000Hz左右的声波,连接两只音箱A和B,两音箱发出的声波在空间相遇。

学生绕音箱一圈,听到有的地方声音强,有的地方声音弱。然后用声传感器连接计算机显示声强的信号变化,当用声传感器绕两音箱移动,计算机屏上显示的信号时强时弱,证明声波也能产生干涉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波的干涉的了解会更加直观。

教师总结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干涉的例子,如蝉的鸣叫是两声源同时发声,有干涉现象。成片的台阶会对特定波长的声音加强也是干涉。以此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课通过演示实验和理论分析,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层层深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从事物的现象逐渐进入事物的本质,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标签:;  ;  

“波干扰”教学难点的突破_波的干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