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测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_翻译专业论文

翻译测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_翻译专业论文

翻译测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测试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译测试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设计合理的测试可以更好地对受试翻译水平进行认证,有助于学校或社会团体选拔优秀翻译人才,也有利于教师更客观有效地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Holmes[1]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两部分。前者包括理论翻译学和描述翻译学,后者包括翻译批评、译员培训和翻译辅助研究。翻译测试涉及翻译批评和译员培训,属于应用翻译学研究。但是正如Hatim & Mason[2:197]所说,人们对翻译测试的关注较少,相关研究也缺乏,是应用翻译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从我国情况看,可以说,翻译测试的研究与当前翻译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译员培训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翻译测试有哪些类型、哪些课题?如何设计实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测试研究在其他领域已经较为成熟[3],然而语言测试的研究成果很少被应用到翻译测试领域[4:212]。因此,本文拟借鉴语言测试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探讨翻译测试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

1.翻译测试的分类及性质

Bachman[3:71]指出根据内容测试可以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以及潜能测试。水平测试考察受试者是否达到了某一水平,与教学内容及学生以往的学习没有直接的联系。成绩测试主要出现在翻译培训课程的教学中,同课程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包括完成某一阶段学习后进行的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潜能测试用来预示受试者进行相关学习的潜力和天赋,往往通过考察受试者模仿、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来判断他们是否有潜力完成课程。

在翻译测试领域,Campbell & Hale[4:208]认为当前西方翻译测试主要有两类:资格认证以及教学。Li[5:81]持类似观点,认为翻译测试主要有两个目的:资格准入以及用于教学。对照Baehman的观点,前者大致相当于水平测试,后者相当于成绩测试。

翻译水平测试并不基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大纲。根据国内外翻译测试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它还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考生在通过考试之后会获得一项证书,分资格证书与能力证书。前者主要是对受试者进行资格认证,如我国人事部的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就属于这一类,后者只是对考生的翻译能力进行鉴定,通过该考试并不意味着考生获得了相应的岗位资格认证,如教育部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英国语言学会的翻译测试。第二种:翻译专业研究生人学考试、各类翻译竞赛测试等,也属于水平测试范畴,考生在通过之后并不会获得资格或能力证书,其主要目的是筛选人才。

翻译成绩测试主要出现在译员培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类测试与教学大纲密切相关,简单地来说“所测即所教”,即Campbell所说的教学测试。

一般来说,如Hatim & Mason[2:199]所言,翻译水平测试的性质是“终结性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成绩测试则属于“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不过也不必一概而论,成绩测试是形成性评估,而在课程结束时也可作为终结性评估。

2.翻译测试的构念:翻译能力

翻译测试的目的是评估考生的翻译能力,因此明确“翻译能力”的定义,即测试的构念(construct)问题,是设计翻译测试的首要任务[6]。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翻译能力包含多项分能力。例如Bell[7:41]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言层面的句法、词汇知识)、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语篇类型知识、衔接与连贯)和策略能力。Neubert[8:6]主张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学科知识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Campbell[9]主要构建了从母语译入外语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文本能力、监控能力、性情三项能力。

对于“翻译能力”,较早也较为系统的论述主要是Cao[10]以及PACTE[11]。根据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模型,Cao[10]提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知识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与语用能力。组织能力由语法能力与语篇能力组成。语用能力由以言行事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组成。PACTE早期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语言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六项,以转换能力为中心[11]。后期对该模式进行了修订:(1)放弃转换能力。实证研究表明转换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综合,很难独立析取出来;(2)将策略能力提升至中心位置;(3)将心理生理能力修正为统摄各能力的心理生理机制;(4)将原来属于语言外能力、工具职业能力的翻译知识(如对翻译过程、翻译市场的认识)析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次能力[12]。

翻译能力的上述定义只是理论构念,看不见摸不着,对于翻译测试的具体实施而言,需要使理论构念可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3:46-48]。下面比较国内外翻译水平测试,从测试内容、评分方法等方面来考察不同考试对“翻译能力”构念的具体定义及对设计翻译测试的启示。

3.翻译测试的实施

3.1 国外翻译水平测试

(1)澳大利亚国家口笔译认证局(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简称NAATI)考试。以汉语和英语笔译(专业级)考试为例,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方向分别测试。考试要求从3篇文章中选择两篇翻译,文章题材包括文化、科技、医疗、商务等,长度为250字左右。翻译占90分,加上10分职业道德准则试题,总分100分。

(2)美国翻译者协会(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简称ATA)的考试。涉及英汉语的目前仅有英译汉方向。考试时间为3小时,要求考生翻译三篇长度为225-275字左右的文章,其中一篇为通用题材,为必选题。另外两篇中,其中一篇从涉及科学、技术、医药的题材中选,另一篇从法律、商务、金融的题材中选。

(3)英国语言学会(Institute of Linguists,简称IoL)的翻译证书考试(Diploma in Translation)。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通用性题材翻译。第二、第三部分均为半专业性题材翻译,考生从所给的六种题材(技术、商务、文学、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中任选两种完成翻译。

(4)加拿大口笔译暨术语工作者委员会(Canadian Translators,Terminologists and Interpreters Council,简称CTTIC)的考试。考生须翻译两篇文章,每篇175-185字左右。一篇是通用性题材,为必选题。另外再从两篇中选一篇翻译,其中一篇为科技或医药题材,另一篇偏文学。

3.2 国内翻译水平测试

国内大型翻译水平测试主要是人事部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和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有翻译部分,但考试本身并不主要针对翻译,因此本文不讨论,对前两项考试的讨论也只涉及笔译部分。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分笔译综合能力和笔译实务两块。以三级为例,笔译综合能力主要考词汇和语法、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笔译实务包括汉译英一篇(300-400字)、英译汉一篇(500-650字)。前者实际上是以语言技能为主,后者以翻译技能为主,按照Campbell & Hale[4:208]的观点,这样的测试实际上是语言能力测试与翻译测试的混合体,笔译综合能力部分的题目也适合其他语言测试,非翻译测试所特有。

教育部的外语翻译证书考试主要是翻译实务,并不考察语言综合能力。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英译汉,要求考生将两篇250词左右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第二部分汉译英,要求考生将两篇各250字左右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

3.3 国内外翻译测试比较

从现有文献中难以直接获知各翻译测试对“翻译能力”这一理论构念的认识与定位,因此只能从具体的测试内容等方面,即构念的操作性定义来推断。根据这一方法,我们发现国外翻译水平测试所测能力大致可以概括为三项:语言能力、文本功能能力、学科知识能力。

语言能力:注重源语理解,考察是否存在漏译、误译现象;注重译语表达,对语言形式评分较细,包括微观方面的拼写、标点、词汇、时态等,以及宏观方面的衔接、篇章组织、语域等。Angelleli[13:23]认为与理论构念相比,西方现有翻译测试中体现出来的翻译能力应用构念内涵相对较为狭窄,尤其偏重语言能力。

文本功能能力:国外翻译水平测试一般比较注重考试的真实性特点,例如IoL考试向考生明确说明原文的来源及写作背景,有助于译者根据翻译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学科知识能力:考生需翻译的文章为两篇(NATII、CTIIC)至三篇不等(ATA、IoL),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原文按题材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必选题,原文以通用题材为主,第二模块中涉及半专业题材,常见领域包括科技、医药、法律、金融、社会文化等,考生可从中选择,考生需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往往并不要求具备该领域的专家知识。

在这三项能力上,国内的翻译水平考试与之相同的特点是比较注重语言能力,注重原文的理解、译语的表达。而对译者的文化、文本功能能力及学科知识要求则有所差异。

在学科知识要求方面,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列出的考试基本要求是(以二级为例):(1)能够正确应用翻译策略和技巧,熟练进行双语互译;(2)译文忠实原文,无错译、漏译;(3)译文表达流畅,用词恰当;(4)译文无语法错误;(5)英译汉速度每小时500-600个单词;汉译英速度每小时300-400个汉字。大纲没有明确说明原文的体裁及文体。

教育部的翻译证书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不同级别翻译任务的体裁及难度:“通过二级笔译证书考试的考生能够翻译较高难度的各类文本;能够胜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法律、商务、经贸等方面材料的翻译以及各类国际会议一般性文件的翻译。通过三级笔译证书考试的考生能够翻译一般难度的文本;能够胜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般性文本和商务类材料的翻译。”但这些要求在实际试题中体现得不清楚。

在文本功能方面,国内翻译水平考试中均不向考生说明译文的功能与目标读者。而在真实的翻译任务中,译者应根据译文的功能、读者群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翻译是一项交际活动,语言形式的语际转换总是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发生,译文总是为一定的目标读者服务,具有一定的功能。如果不提供这样一个情境,对译者的翻译以及评卷者的评分都将带来很大困难。翻译测试设计如何反映考试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特征值得我们思考。

另外,国外翻译水平测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单向翻译,同一试卷中一般不会出现译入与译出两个方向的试题。国内翻译水平测试大多要求考生完成英译汉与汉译英两个方向的试题。这可能与国内翻译需求有关,尽管当前国际上对于Ll-L2(即从母语到外语)的翻译日趋重视,但总体而言仍以译入母语为主流,而中国的情况是对汉译英、汉译外的需求旺盛,因此考试中常常要求考生具备双向翻译的能力。

由上述比较,我们认为国内的翻译测试大有可改进之处。一是测试构念上的研究,即究竟考察什么样的能力;二是测试方式上的考量,是否应考察学科和文本功能方面的知识;三是测试的实施问题。

3.4 翻译测试设计实施中的问题

测试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Bachman和Palmer[6:87]将测试分为三个阶段:设计、操作、实施。每一个阶段涵盖不同的任务。根据翻译测试的特点,我们重点分析讨论测试方式与题型、试题编制、评分方式三个环节。

3.4.1 测试方式与题型

首先,设计翻译测试应注意水平测试与成绩测试的区别。水平测试主要采用直接测试的方法,即要求考生直接运用所测技能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以行为测试为主。翻译教学测试则强调结合间接测试,在要求考生完成翻译任务的同时,采用其他方式评估考生翻译能力,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并进行诊断。

翻译教学中评估学习者翻译能力主要有两种方式:“从产品人手(即目的语文本、其质量、是否达到了特定目的),或者从过程角度考察(即决策过程的效度)”[14:xiii]。前者是成品视角,后者是过程视角。翻译水平测试的重点往往是“成品”,而翻译成绩测试中“过程”与“成品”都很重要。体现在题型设计上,翻译成绩测试除了翻译实务以外,还有以下几种题型:(1)简答题。具体操作形式包括:译文鉴赏,要求学生对所给译文进行评判;给出原文及翻译述要,要求学生对翻译时应考虑的问题进行分析。(2)选择题。给出原文及几篇译文,根据翻译述要(translation brief)选择合适的译文;根据上下文,选择段落中特定词组或句子的最恰当译文。(3)注释说明。学生翻译一段或几段文章,要求在给出译文的同时,对其中某些翻译问题说明翻译的思维过程,具体例子参见[15:147]。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虽然在翻译教学测试中受到欢迎,但在翻译水平测试中很少出现(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唯一例外的是英国语言学会的考试,考生可以通过“译者说明”(translator’s note)对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作出解释,但是一般不鼓励考生这样做,而且不计入总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翻译水平测试主要关注的是考生的翻译成品,并不是其翻译过程。

其次,应注意综合测试与分离式测试的区别。所谓综合测试,主要指测试项目主要注重综合的“交流效果”而非单个具体的词汇或语法项目,例如外语写作测试和语篇翻译。而分离式测试中往往“一道题目一次只牵涉一个考点”[16:30],如选择题中对不同词汇的测试。国内外翻译水平测试的具体形式主要为综合测试,即以语篇翻译为主。成绩测试则有所不同,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句子翻译,侧重某一具体考点。罗选民等[17:77]根据Neubert提出的翻译能力五个成分,提出“测试翻译能力的关键,是要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或在命题时设法使翻译能力通过翻译实际操作体现出来”。例如对文化能力的测量:原文为“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学生在翻译时需要了解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经故事,Thomas是耶稣的门徒,生性多疑,因此可将原文翻译为:你这个人真是个多疑的托马斯,我说什么你都不信。”对语篇能力的测量:On my introduction into the Presidency,译为“值此就任总统之际”就比“在我就任总统时”体现出来的译者语篇能力就更强一些。这样的翻译任务与语篇翻译不同,属于针对各分项能力的句子或句段翻译,具备分离项目测试的特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具体掌握情况,测试开发者可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考试方法与题型。

3.4.2 试题编写

此处重点讨论直接测试题,尤其是语篇测试题的编写。对于水平测试来说,不同的测试等级所用的原文在题材、难度上要求不一,因此选择什么样题材的原文以及如何确定原文的翻译难度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首先,应在明确翻译测试构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题材。例如,根据PACTE的模式,翻译能力包括“学科知识能力”这一分项能力,则在此构念基础上开发的翻译测试要注意通过原文题材的多样化来体现对考生这一能力的考察。

其次,确定原文难度。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1)设定参数,选择不同翻译难度的原文。Reiss(转引自[18:16])提出以下几个参数:题材、语域、语言功能、读者对象、原文的时空及文化特征。例如在“题材”这一参数上,原文从易到难可分为四级:通用题材且文化特征不明显、通用题材且具备明显源语文化特征、专业题材且文化特征不明显、专业题材且具备明显源语文化特征。该方法的主要问题是主观性较大,原文翻译难度的分级从本质上来说主要依靠测试开发者的主观判断。

(2)文本特征法。通过寻找具体的文本特征来确定翻译难度。Jensen[19]提出可根据以下几个特征来确定原文的复杂程度:可读性、词频、原文中习语、借代及隐喻等的数量。与“参数法”相比,通过具体文本特征来衡量原文的难度大大提高了判断的客观性。在口译界,Liu & Chiu[20]选择了以下文本特征:可读性程度、信息密度以及新概念密度,来区分用于交传考试的三篇原文难度,尽管实证结果发现这些特征对原文难度的区分尚未达到显著性意义,但研究表明信息密度以及原文句子长度是相对有效的区分特征。迄今为止,笔译界对原文翻译难度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是Campbell[21;22],主要针对英语和阿拉伯语以及西班牙语组合,通过分析考生译文的差异,以及对考生翻译过程中选择网络的分析来估计原文的翻译难度差异。Hale & Campbell[18]重点考察了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复杂名词短语、被动句以及隐喻等方面的文本特征,通过比较不同考生的译文,来判断哪些文本特征的翻译难度较大。

关于原文难度的研究对指导翻译测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英汉语笔译尚无相关实证研究,值得我们下一步去探讨。

3.4.3 评分方式

翻译测试的题型中,一些间接测试题,如选择题、配对题、判断题属于客观性测试,一般只有一个答案,评分时几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而直接测试,如语篇翻译,则属主观性测试,需要阅卷人作出主观判断,这就涉及评分方式问题。

国内翻译测试主要采取两种评分方式[23:467]:一种是阅卷者根据总体印象给分;一种是根据经验对错误扣分。相比之下,国外大型翻译水平测试大多实施错误扣分法,并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操作规范。例如美国ATA考试的做法是将错误按严重程度不同分为五级,从最轻微到最严重的错误依序扣1分、2分、4分、8分、16分,如果总扣分达到18分及以上就不能通过。加拿大CTIIC考试评分时看两方面:(1)翻译(是否表达了原文的意思),(2)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译语语法等规范)。主要采用错误扣分法,“翻译”部分严重错误(如完全错误表达原文意思)扣10分,次要错误(如某一词语的误译、漏译)扣5分;“语言”部分严重错误(如整体组织不通顺)扣10分,次要错误中重复、句型结构不地道扣5分、拼写标点大小写错误扣3分。

错误评分法的优点在于它对错误的分类较细,根据扣分类别,能较为直观地看出考生较为欠缺的是哪方面能力。这一点对于翻译教学尤其有用,因此有学者提倡将之运用于平时的翻译教学测试中,以此提高测试的“反拨”效应[24]。该评分法的缺点是预设了一个完美译文的存在,实际上译文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2:199],而且容易受到译文长度影响,文本越长,越容易被扣分,因此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设定基准长度。另外对于评分者而言,判断错误的性质易受主观因素影响[25:87]。

总体而言,印象法过于主观,错误评分法评分较细,但对阅卷者要求较高。从实际操作来看,有学者认为以筛选为目的的大型翻译测试可能更适合分析评分法[25:87]。所谓分析法,是基于将所测能力视作是由多项能力组成的观点。在翻译界,虽然各研究者关于翻译能力到底包含哪些成分各有不同看法,但基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将翻译能力视为各分项能力的集合,可以说翻译能力的多成分模式是当前的主流观点[15:132]。根据Cao[10]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Colina[15]提出在翻译测试时应对不同能力分项打分,如语言能力总分30分,知识结构总分20分、策略能力总分50分,每项可以分不同的等级,如知识结构能力细分为三档:20分、10分、5分,各档均有详细的描述,使评分者能对照描述要求给分。

分析评分法的优点在于:第一,能体现考生翻译能力的具体情况,如源语理解得分多少,语篇能力得分多少。第二,和总体印象法相比,分析法更能清晰地指导评分者的评分过程[6:211]。但是它要求对翻译能力的成分作出较为清晰的定义才能据此进行分项评分,如果能力成分过多,分析评分法的步骤就会相当复杂,因为有多少种能力成分,就会有多少个分数。现实操作中评分者可能会先给出一个总分,然后按各分项要求将总分拆开,分配到各分项目上[4:217]。总体而言,实施分析评分法的前提是对“翻译能力”的构成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分项不可过多。

4.结语

随着翻译专业的发展,翻译测试的开发、设计以及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了测试设计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如题型设置、试题编制及评分方式,认为翻译测试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测试的构念,即“何为翻译能力”,并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选择直接或间接考试方式。至于原文的选择、评分方式的确定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标签:;  ;  ;  ;  ;  ;  ;  

翻译测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_翻译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