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及其启示

彭海磊[1]2001年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来自经济、社会、制度等诸多因素使社会保险制度陷入严重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险改革问题一直为世界各国关注,而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则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迫切性更为突出。以智利、阿根廷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放弃了西欧国家那种“福利国家”模式,政府将提供退休收入的责任全部转移到职工个人身上,不再承担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的义务,或者通过给职工提供税收优惠或更高的投资收益的选择让职工主动建立个人帐户从而逐步减少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的义务。这种新的模式被称为私有化并且在这些国家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并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肯定。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探索一条内含与中国传统文化根源并植根于我国社会结构条件的社会保险改革道路,促进经济发展并以此解决养老问题,是决策层和理论层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为研究主题。本文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现状及私有化改革实践出发,从制度分析、经济学以及技术分析视角透视私有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并对智利、阿根廷、美国等国家的实践和讨论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论文将对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对于私有化改革理论基础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文化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保险改革的目标和框架。以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应有的模式选择;同时,使我们得以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运行机制上的某些外观。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探索一条内含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险的改革模式。论文由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构成。导言对研究主题、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并就几个重要概念作了一个交待。正文共分以下四章。第一章,社会保险私有化问题的提出。这是正文的引论部分,通<WP=3>过介绍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现状,为后文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制度分析打下基础。同时由“福利国家”模式引发的危机引出社会保险的改革,提出一种新的改革模式即私有化。尽管对社会保险的定义不一,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都公认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以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为起点,社会保险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全面发展、改革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被称为“社会保险的改革阶段”。这次改革的背景,是“福利国家”模式陷入危机,社会保险入不敷出。在这一次改革的浪潮中,涌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保险改革模式,那就是私有化。以智利、阿根廷为代表的私有化改革模式显示了勃勃的生机,并得到了众多好评。私有化的具体做法包括全部私有化和部分私有化两种,其中智利是全部私有化的代表,而阿根廷则是部分私有化的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种做法都有在很多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章,社会保险私有化的理论探讨,这是全文立论的基础。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在智利的成就,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至私有化改革模式被称为“智利模式”。如果说智利的改革仅仅是为了解决当时旧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财务危机的话,那么,现在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得不综合考虑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从中探索改革模式背后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探讨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的基础。笔者先后从制度分析、经济学分析、技术分析叁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保险私有化的理论基础。第一,制度分析的视角。制度分析方法旨在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历史进程、社会心理、生活习俗、行为方式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把握经济运行轨迹及其内在制约因素。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的发展和改革,都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私有化也离不开对其制度基础的依赖。基于西方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如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家庭观念的淡漠等,在西欧各国养老从来就不是家庭的必然责任。而由政府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政策则正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相对立,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矛盾,尤其是在现行社会保<WP=4>险制度面临危机时,要求改革的呼吁就更高了。而私有化改革模式,只不过反映了养老保险模式向西方文化传统的回归罢了。第二,经济学分析的视角。私有化改革模式得到了包括弗里德曼、布坎南、加里.贝克尔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保险私有化实质上是凯恩斯主义败阵,古典主义复兴的表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由经营思潮重新抬头。在众多的经济自由主义流派中,本文选择了货币主义、公共选择学派和产权经济学派,分析了他们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观点。在社会保险改革的问题上,新自由主义学者们认为,“福利国家”模式不利于刺激劳动,提高经济效率,现收现付制下的传统帐户产权不清,容易被过度消费产生导致浪费,要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只有遵循个人经济理性,进行私有化。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弱化政治效应、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兼容。第叁,技术分析的视角。社会保险私有化有其技术基础,使?

邓念国[2]2008年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民营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开展政府改革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调整、管理方式变迁、服务模式变化,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作为公共服务一个重要方面的社会保障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各种方式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实行社会保障的民营化。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为研究时间,以北美、欧洲、澳洲、日本为研究空间,以养老保险、医疗保健、社会救助为研究领域,研究这些国家在社会保障各个方面的民营化。本文试图回答两个问题:(1)各国社会保障民营化产生、发展和演变路径怎样,在不同项目上的民营化具体方式、措施与进展如何;(2)影响社会保障民营化的内外因素有哪些。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国别的、项目的、方式的、手段的比较,展示出社会保障民营化相对清晰的图景。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在分析环境变量对民营化变革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之后,重点研究制度变量与行为变量对社会保障民营化变革的影响。一方面,运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揭示制度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在社会保障民营化变革中,对决策参与者的行为如何产生决定与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运用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阐释行为对制度的变革及形塑作用,揭示行为变量对社会保障民营化变革的影响,分析社会保障民营化变革的过程、机制,即决策的各方参与者以及各种行为变量如何在民营化问题的制度选择和变迁中发挥影响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各国社会保障民营化产生、发展和演变路径不同,不同项目的民营化手段、方法、程度不一;(2)影响社会保障民营化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类,即制度变量和行为变量,制度变量对民营化的推行起着重要约束作用,民营化变革存在路径依赖现象;民营化变迁还受到行为变量的影响,它影响着民营化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措施。本文的创新点有叁:第一,对作为公共服务的社会保障的民营化进行相对深入的研究,开拓公共服务研究新的论域。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主要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将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等进行综合,吸收借鉴行为主义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策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出针对这一专门领域研究新的方法论视角。第叁,对福利国家新政治学的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建构社会保障民营化的分析解释模型,开创了关于政策形成与变迁新的研究模型。

林义[3]2001年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险改革的制度分析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跨学科、跨文化的分析视角,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危机的根源和改革发展走势进行了探索。作者指出,应当认真反思西方国家社会保险改革政策和改革路径的内在根源,并透过社会保险运行机制调整和改革措施的复杂外观,深入分析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危机的深刻的制度文化根源。作者认为,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危机是制度安排中的深层次危机,它植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早期演化进程,植根于西方特有的社会结构条件,植根于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内在矛盾与冲突。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发展走势,正是为克服其内在矛盾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它与未来西方社会发展的宏观路径保持着某种内在一致性。

臧宏[4]2007年在《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叁千多万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权利的实现问题,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关系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发展,中国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财务、工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是,作为事业单位改革重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处于地方探索阶段,其进程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本已滞后的改革实践是重要原因之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对发展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乃至社会保障理论,以及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建构和尽快出台,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本文将在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对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梳理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各学派养老保险理论对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研究和制度建构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的基础上,阐明其对建构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简要回顾中国传统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阐释传统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选择的相关依据,反思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第叁章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启示: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各自的基本特征、取得的经验教训,阐释其对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建构的借鉴意义。第四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选择与基本对策:在深入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实背景的前提下,提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基本对策。第五章中国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建构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在明确事业单位职员年金性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年金的基本对策,主要是税收优惠方案和替代率水平。第六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律课题与立法建议:阐释加快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的必要性,提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理念和相关立法建议。

蓝霞[5]2010年在《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及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和各国公共养老保险金支付膨胀的背景下,世界银行所规范的“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第叁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使得公共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共同发挥养老保险所具有的叁大功能——储蓄、保险和收入再分配。可以说,“叁支柱”体系是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和更有效的保障养老退休的较为合理的改革方案,成为21世纪全球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论文立足中国国情,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同时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内进行研究,并结合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养老保险理论、人口老龄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养老保险作了理论铺垫。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了“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这叁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采用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共存的形式,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直接组织和提供,属于社会养老保险的范畴,而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则实现市场化运作,属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范畴。从理论上讲,在“叁支柱”体系中,当“雪中送炭”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就需要商业养老保险来“锦上添花”。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加之现行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养老保险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套政策、方法和制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和谐与公平。在建立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面,首先,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完善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一国养老保险“叁支柱”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要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同时还应提高公众的个人养老保障责任的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同时要逐步稳妥的解决转轨成本并作实“个人账户”,明确政府在转轨成本解决过程中应承担的主体责任,正确定位政府职责。再次,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确保养老基金投资的安全性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如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及改善资本市场的外部环境并进行相应改革。最后,加强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是推进养老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具体包括:通过立法建立并完善“叁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的监管体系以及通过立法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投资机制。

常辉[6]2010年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之后得到了不断扩大与调整,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伴随着无数的质疑和争议而成长发展起来的,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和是否需要发展国有经济的问题曾经引发了西方学界和政界的诸多争议,因此国有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国有经济在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中没有被彻底消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变化历程,才能全面认识西方各国国有经济的本质,才能对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对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和估计。作为一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和干预经济的有效工具,西方国有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变化,并总结出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国有经济经营管理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意见。目前关于西方国有经济的研究绝大多数沿用了经济和管理的线索和角度展开探讨研究。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关于西方国有经济发展改革的清晰过程,但却无法使我们对影响西方国有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详尽的资料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过程展开全面的探讨。这将使我们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过程进行了解,清楚地看到西方国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有助于增进对西方国有经济发展改革问题的理解。本文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即兴起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收缩阶段。文章将沿着西方主要各国国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整个历程来逐一展开讨论和研究,既注重每个阶段之间前后纵向相连,也注意每个阶段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横向相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悄然兴起。世纪之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了英、美等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石油、电力、钢铁、汽车、飞机等新兴工业部门异军突起,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不断改进,各国的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频繁爆发经济危机,各国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浪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掀起了高潮,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治方面,劳工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阶级力量中的重要成员,政府不得不顾及劳工阶级的利益,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出现;世界市场上的残酷竞争诱使各国民族主义再次泛滥。所有的因素互相交错、互相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作用逐渐突出,国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干涉日渐增多。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中,各国政府纷纷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起了战时管制经济,设立了专门的战时管理机构,对国内的化工、军火、燃料等公司实行了国有化管理,并投资建设了一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成为西方主要国家战时经济中重要的应急措施。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持续了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巨大的资源损耗,而且使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为了战争都实行了战时管制经济,因此都面临着战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战后西方各国国内社会阶级力量中,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数量和重要性都较战前有了明显增加。战争还导致世界的政治力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美国、日本得益于战争的爆发,战后两国的经济实力大增,美国纽约逐渐取代伦敦成为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英、法等欧洲主要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远远不如战前,经济不仅发展缓慢,而且过分依赖于美国。在战争中形成“星星之火”的西方国有经济,在战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呈现“燎原”的发展态势,而是遭到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清理和遣散。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时期里再次受到重创,物价狂跌、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剧增的经济窘境迫使各国大大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程度,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新的发展机遇。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过后,西方主要各国刚刚获得发展的喘息之机,却再次迎来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参战国家不得不又一次实行战时经济管制,发展国有经济等措施再次出现,国有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较一战结束时更为艰巨的经济重建和复兴重任,但是这一次西方各国没有让历史重演。各国政府不但没有被清除前期发展的国有经济,反而主动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大力发展国有经济的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英、法等国随着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上台执政,更是掀起了数次的国有化浪潮。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对各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战后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发展,国有经济在主要资本主义各国的地位和作用显着增加,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效率低下、效益太差等严重的弊端和缺陷。国有企业的低效不仅为西方各国政府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开始引起了私有企业等纳税人的不满。在财政和舆论双重压力之下,西方主要各国政府开始对本国的国有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以英国撒切尔政府对国有经济的私有化改革为开端,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先后对国有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展开改革和调整,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宏观和微观管理模式。经过一系列的私有化改革措施之后,西方国有经济在主要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中的比重和规模明显减少。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收缩调整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为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总之,本文沿着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分别对其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西方主要各国国有经济每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发展特点和历史作用等进行梳理和系统研究,从中发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国有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和社会甚至文化等多种因素彼此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不断推动着国有经济向前发展的步伐。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研究,还可以发现国有经济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加强干预的总趋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但是只要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的总趋势保持不变,一旦时机成熟,国有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将会迎来新的发展与崛起。

王凡[7]2007年在《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私有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社会已进入老龄化时代,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冲击震动,都在思考和采取对策应对老龄社会的种种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通过对现行社会保障体制的调整完善和改革,建立一个适应老龄化时代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描述了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及运作现状,在借鉴财产权研究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产品性质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是一种俱乐部产品和私人物品相结合的混合物品特性,并从产品属性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困境。通过对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实践的国际考察及对国际上通行的养老保险私有化模式的分析,归纳出国外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重新确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当前在我国不宜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搞完全的私有化改革。本文立足产权基点,从经济理论基础和市场基础两方面,对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私有化改革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养老保险基金需通过私有化管理运营实现增值的分析结论。运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提出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基金进行多元化运营的部分私有化改革思路,即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产权界定,变“统帐结合”为“统帐分离”,对个人帐户基金实行信托管理模式,提出分步骤改革建议,并强调了发挥政府在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私有化改革中的作用。

路璐[8]2007年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保险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稳压器”,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社会保险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必要的贡献。然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保险领域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准,导致政府职能在社会保险领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实践证明:政府的有效介入可以使社会保险最大范围的发挥功效。这些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保险中的政府行政提供了重要启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是很健全,政府行为缺乏有效性。我们应在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险中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险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规范和优化我国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目标取向、基本原则及增强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能的有效性提出对策性的建议,探求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新路。

邓沛琦[9]2015年在《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合所有”、“混合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于1993年十四届叁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等党的文件中先后被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突破所有制界线,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大改组和大转型的产物,它是多元化产权投资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多样化经营的一种企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经营模式和经济形态,在我国20多年实践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截止2012年底,从全国整体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我国500强企业的80%。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为122.9万个,占企业登记总数的15%,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其税收贡献比占47%。其中,央企及其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有少数中央企业的子公司占比达到了80%。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处在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叁期迭加”的“新常态”下,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2013年,十八届叁中全会重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战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产权主体相互投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基本表现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资联营等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初步发展、基本形成和深化完善叁个阶段。多种所有制的共存与共同发展、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基本条件。根据所有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辨证关系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形式。而混合所有制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寓于混合经济之中,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混合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事实上,从世界潮流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各国投资主体之间的经济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日新月异。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先后告别单一所有制而共同走上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虽然各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特色不同,但是混合所有制以适应各国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趋势是“生产社会化规律”、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以及第叁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市场经济新时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搞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20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数百年放任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到在国家干预下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随着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英国开始实行国有和私有动态发展,相互依存,由此出现了混合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和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都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产物,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特征各不相同,因而有其借鉴与启示,但不能照抄照搬。在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财富创造,调整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活力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成为本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为抓住改革的战略机遇,必须继承和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经验成果,并进一步开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视角与路径。在新的时期,面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上的问题,关于混的分类、混的模式、混的时机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与调研访谈相结合法、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法,并更加注重经验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本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文献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根据全文研究,提炼出创新点,并提出研究展望。第二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首先综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和特征,以及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进行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辨析。最后,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本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叁章为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模式。首先,探讨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探讨国有化、私有化、中间道路、“大社会”等时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总结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分析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历程与模式。首先,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其次,总结归纳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归纳和分析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及特征。第五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思想演进及模式定性比较。综述了英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比较了两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与特征。着重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比较,包括宏观运行情况、微观操作、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安排等方面。第六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首先,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其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以进一步考察中英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分别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与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运用边际分析法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首先,归纳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的启示。而后,运用路径依赖分析,通过构建路径的锁定与突破模型,探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构建出我国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升级模型与范式框架。最后,基于启示与改革的路径突破、升级与范式,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建议。

贾永成[10]2007年在《私有化的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老保险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与其它社会制度一样,要受其所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使世界各国传统的待遇限定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金计划在财务上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危机,对公共养老金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同时,由于文化,经济以及制度惯性等因素,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养老金改革也呈现出多样性。“私有化”,“部分私有化”,“名义账户”以及我国的“统帐结合”制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智利公共养老金“私有化”改革开始,“私有化”成为了全球公共养老金改革一个最引人瞩目的方向。拉美国家纷纷效仿,进行了完全的或者部分的私有化改革,美国关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争论更是如火如荼,就连以福利国家着称的英国也由于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实行了部分私有化。似乎私有化的改革已经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公共养老金改革模式,大可推而广之,以解公共养老金燃眉之急。但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关于公共养老金改革的探索还远未结束,私有化还不是一个理想的改革方向。不可否认,一些经验表明私有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影响,能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增加国民储蓄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种偶得的结果,是一种个别现象。但私有化从本质上是与社会保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从诞生之日便陷入了不可逾越的困境之中。比如对妇女和低收入者的制度歧视,弱化再分配,缺乏社会养老的共济性,转制成本巨大,个人账户管理费用高昂,以及个人养老风险的增大等等。所以只能说“私有化”是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思路和方向,远没有私有化拥护者所描述的那般美好,我们必须正视私有化已经出现或者说其不可回避的内在问题,直视其制度本身的困境,亡羊补牢,或是未雨绸缪,都是为了发现对公共养老金改革的有益启示,真正的发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那就是为老年生活提供保障,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或者其它的社会目标。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和出发点。论文共分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对公共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概念的澄清和私有化改革理论以及经济背景的说明。第二部分从文化和经济的视角出发,介绍实施和热衷于私有化改革的动因。第叁部分是对私有化改革的实证研究,包括智利及其他的拉美国家、英国以及美国关于私有化的争论,通过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内对私有化实施结果的比较研究为第四章的研究提供支持。在对第二部分私有化理论和第叁部分私有化实践考察的基础上,第四部分是对私有化困境的分析,将从私有化的理论、伦理和结果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部分是关于私有化改革对我国公共养老金改革的启示,分析了我国的人口,文化和经济环境的特性,认为“名义账户制”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一个公共养老金制度选择。

参考文献:

[1].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及其启示[D]. 彭海磊.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2].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民营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D]. 邓念国.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改革的制度分析及其启示[J]. 林义. 学术月刊. 2001

[4].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 臧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及制度构建研究[D]. 蓝霞. 青岛大学. 2010

[6].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研究[D]. 常辉. 山东大学. 2010

[7]. 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私有化改革研究[D]. 王凡. 山东大学. 2007

[8].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D]. 路璐. 黑龙江大学. 2007

[9].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D]. 邓沛琦. 武汉大学. 2015

[10]. 私有化的困境[D]. 贾永成. 西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西方国家社会保险私有化改革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