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_苏联共产党论文

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_苏联共产党论文

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共产党论文,高层论文,权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刚刚过去的两三年内,世界上频繁发生的局部战争、地缘政治争端再度深刻地反映 出苏联解体事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纷纭复杂的文明冲突折射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 大意识形态斗争弱化后的新态势。可以断言,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仍是未来数十年内 世 界政治舞台上最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无论怎么估计都不 会过 分。因此,不断地从新的角度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对于透视当今世界的风云变 幻和关 注中国的前途是非常必要的。在此,笔者拟从剖析苏共高层权力结构嬗变的角 度,探讨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一、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形成(注:苏联共产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布)、俄国共产党(布)、全联盟共产党(布)。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98年3月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两派——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俄国社会民 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形成,简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 党(布)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12月俄共(布)改名为 全 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联共(布)改名为苏联共产 党,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为了表述方便,本文统称之为苏联共 产党, 简称苏共,涉及到其在不同时期的行为则用其原名。)

历来许多学者讳言共产党高层领导机关真正的权力结构,这使得他们对有关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的论述存在模糊之处,干扰了人们对苏联共产党垮台原因的认识。因此,为了 认清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务必真正弄清楚苏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 。

在其93年的历史上,苏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经历了不少变化。

1917年7月以前,按照历届党章的规定,党的最高机关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中央委员会、中央机关报编辑部、总委员会。其一般情况是: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初期 是任命)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机关报编辑部,1905年以前代表大会还任命党的总委员 会。在那些时期,由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总的人数不多,代表大会在选举中央委 员 会时能够进行激烈争论,因而它基本上能够发挥出最高机关的权力。一般情况下, 中央 委员会则在两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行使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力,是事实上党的 领导机 关。党的中央机关编辑部一般起着“思想上领导党”的职能。早期出现过的党 的总委员 会具有监察机关的职能。由于党内的派别斗争和分歧非常严重,许多中央委 员和候补中 央委员又经常突然被捕,因此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更换非常频繁。在中央委 员会受到冲击 时,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俄国组织委员会(有时称俄国局)负责党的日常领 导工作[1](P1— 13)。

1917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后,党的高层权力结构逐步发生变 化,书记处和政治局相继出现。这次代表大会赋予中央委员会以核心领导机关的职能 。 这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代表党同其他政党和机关发生关系, 建立 党的各种机关并领导它们的活动,指定在自己监督下进行工作的各中央机关报编 辑部, 组织并管理全党性的事业……”[1](P16)。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地位降低,它不 再是与中 央委员会并列的机关,而是受后者监督的机构了。据载,中央书记处1917年8 月开始出 现,它由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5人负责,号称是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 构。1917 年10月,中央委员会开会讨论起义问题,成立了由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 涅夫、托洛 茨基、斯大林等7人组成的政治局。此时,政治局开始拥有重大权力,书记 处只是中央 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逝世的时期内,党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由政治局做出,内战时期 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干部常由书记处任免,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权力大大增强。但在列宁 的主导下,党的权力并没有完全向这两个机关集中,中央委员会仍然掌握着党的实际 领 导权。1919年1—2月间,俄国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的 政 治局,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的组织局,由7人组成的书记处,规定三个机构地位平等 。19 19年12月,俄国共产党(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把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的 名字和 职能写进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负责政治工作,组织局和以书 记(中央 委员会组织局委员)为首的书记处——负责组织工作”[1](P217)。1922年4月 ,俄国共 产党(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后的新一届中央全会选举斯大林为书记处总书记 ,他同时是 政治局委员和组织局委员。在这个时期内,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 、加米涅夫、 布哈林等人都是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他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促使 党仍然实行集体 领导。尤其是,由于列宁拥有很高威望,兼任政治局委员和政府首脑 ,主持政治局会议 ,在其主导下中央实行集体领导,总书记没有获得最高领导权。

列宁逝世后,党内高层领导发生了数次激烈的派系斗争,斯大林充分发挥了身兼政治 局委员、组织局委员和书记处总书记的职权,通过团结战友、孤立对手和安插干部等办 法,最终打败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人,成为党内 最 高领导者。在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内,斯大林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享有极高的权 威, 其他委员都唯其马首是瞻。在斯大林执掌苏联共产党领导权的近三十年间,苏联 共产党 的代表大会很少按党章规定召开,无法起到领导全党的作用。中央委员会一度 是斯大林 领导书记处发起党内斗争击垮对手的阵地,书记处基本上是斯大林做出重大 决策的场所 ,因而书记处实质上成了党的权力核心。在全面排除异己之后,斯大林主 持政治局会议 ,政治局委员都服从斯大林的权威,政治局成为效忠于斯大林的权力机 关。但是,由于 政治局人员较多,斯大林喜欢与书记处的几个同志一起制定重大决策 ,任免党和国家的 重要干部,安排中央全会的日期和议程,圈定中央委员、甚至是政 治局委员的候选名单 。组织局的职能则基本上由书记处替代。到1952年,组织局甚至 被取消了。因此,在斯 大林时期,苏共的真正权力核心是书记处,总书记拥有个人集 权。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检查委员会在名义上是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机构。 但是,它未能发挥应有的纪律检查作用。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上能对中央委员会的工作 进行监察,但它的成员名单都由政治局和书记处圈定,它的真正职能不过是为政治局 和 书记处提供服务罢了。因此,本文不把中央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列为苏共 的高 层权力机关进行考察。

二、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一般特征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撤销了组织局,决定将政治局改名为主席团,又在主席团上设 主席团常务局。十九大后斯大林很快就逝世,主席团常务局随即被撤销,之后的各届代 表大会都没有再对中央高层权力结构做出大的变革,至多是把主席团重新命名为政治 局 ,将总书记更名为第一书记,后又恢复总书记的称谓罢了。因此,这里以十九大后 定型 的苏共高层权力结构的特征,作为苏共高层权力结构的一般特征进行论述。

按照党章规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机关。在两次代表大会之间(注:在理论上,这个 时间曾经被规定为4年,后来改为5年。)中央委员会是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处理全党事 务。中央全会一般是半年召开一次,在两次全会之间,政治局是领导中央委员会工作 的 机关。政治局不是日常办公机关,在其休会期间,由书记处“领导日常工作,主要 是检 查党的决议的执行情况和选拔干部”[1](P164)。这样,在党的高层权力机关中, 只有 书记处是常设机构,它有时又以政治局的办事机构的形象,代行了政治局的许多 职能。 党的各种事务,包括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召开日期、议程、决议草案、代表 名额、候 选人名单、选举程序、干部任命等工作,都由书记处初步确定。从理论上讲 ,在政治局 和书记处之间,政治局拥有更大职权,但两者之间实际职权的大小决定于 其合作情况。 如果多数政治局委员坚持否决书记处的决定,那么书记处一般要服从政 治局。但这种情 况很少出现。而且,党的总书记(第一书记)既是政治局委员又是书记 处的“责任书记” ,领袖的权威有助于加强书记处的职权,使书记处拥有超出其一般 职权的权力。因此, 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机关不过是名义上的,党的真正实权掌握 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 。

对于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这种真实情况,在苏联的历届领导人中,只有斯大林 敢于部分予以肯定。他说,“政治局是拥有全权的机关”[2](P328),是“党的最高机 关”[2](P284)。党章从不规定总书记的职权,斯大林在理论上也没有直接讲出书记处 的无上权威,但他有生之年没有迷恋人民委员会主席或最高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职 位,却始终不放弃书记处总书记的职位,足以说明一切。

三、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苏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权力不断向上级机关集中,最终 向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集中,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执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是, 这是苏联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民主集中制是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 建 党原则。撇开时下一些学者反复谈论的语词结构问题不说,民主集中制的要义是: 党的 一切领导机关从上到下都由选举产生;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下级 机关“ 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全体党员“绝对服从”上级机关决议[1](P4)。因 此,按 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苏联共产党,自然就是各级组织依次“绝对服从 ”上级机 关,最终就是把权力集中在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局和书记处。从而建立起一个 集中的、组 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富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使“党应当是组织 的总和(并且 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5](P252)。

正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作用下,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有权初步确定中央全会和 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确定中央全会的议程、决议草案,而且还可以圈定中央委员的人 选,可以在代表大会召开的间隔灵活地更换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由于苏联共产党实行 的 是层层间接选举制,中央委员是间接选举产生,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都是间接 选举 产生。整个选举过程完全操纵在政治局和书记处手中,出席会议的代表其实只能 跟着上 面预定的程序完成会议议程。所以,苏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才会出现代表 大会无实 权,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掌握实际权力的现象。所以,苏联共产党中央要维 持这种权力 结构,就一定要紧紧抓住民主集中制原则。如果敢于向民主集中制开刀, 苏共的高层权 力结构就必将“解构”。

显然,苏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是中央集权式的。不过,人们其实大可不必闪烁其 辞地掩盖之,也不必讳言之。实行中央集权的政党体制,也是一种管理党的必要手段。 尽管在民主决策方面,这种体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能充分保持党的战斗力,能凝集 全 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能高效地进行经济建设动员、备战动员和战时动员。在落后 国家 赶超先进国家的征程上,建立有限的中央集权,确立规范的政治秩序,这比之所 谓的民 主政治,有时更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 顿所言,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但不 能无序而有 自由[6]。

因此,对于苏联共产党这种中央集权体制,执政者一味地宣称之为“真实的”、“彻 底的”民主体制,其实很难获得群众的接受和支持。由于东方国家的群众更重视的是社 会发展和集体利益,执政党客观地道出其中央集权的实质并说明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积 极 意义,应该是获得群众支持的更好途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群众懂 得民 主和自由的价值,他们也能明白秩序和集权对于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当 现实需 要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持固有秩序时,实行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有限民主政治, 最终必将 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全社会的认可。

四、巩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是维系苏联存在的命脉

在俄国共产党(布)取得政权后,经过几次规模不大的政党斗争后,俄国共产党(布)就 彻底击败了右派社会革命党、左派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派,形成了 一党单独执政的局面。

在法律上,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甚至还得到了苏联宪法的充分认定。1936年苏联宪法专 门对共产党的一党制给予肯定,规定苏联共产党是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 。后来,苏联宪法第六条明文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是苏联政 治 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7](P241)。这赋予苏联共产党以高于国家最 高 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的地位和权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党“管理国家”、“通 过苏 维埃而管理国家”、“一党专政”[8](P40)。苏联的政府机关——人民委员会是 苏维埃 的一部分,当然也处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所以,苏联宪法关于“苏联最 高苏维埃 是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规定是名义上的。只要宪法第6条存在并继续发 挥作用,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就是苏联真正的最高权力机关。

在实践中,苏联最高苏维埃名义上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干部任免权,但在苏联共产 党掌握国家领导权的情况下,苏维埃履行这些职权是以接受共产党中央决定为前提的。 最高苏维埃审议法规时,其法律草案一般是由共产党中央机关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而 且 一般都是党内已经讨论成熟的决定。最高苏维埃对法案进行审议,其实不过是将党 的决 定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正如斯大林所说,共产党的口号“具有法律效力,应 当立即 予以执行”,党“并不是直接实现这种专政,而是借助于工会,通过苏维埃及 其支脉来 实现这个专政”[9](P58—59)。至于最高苏维埃可以任免政府领导人及公职 人员的职权 ,实际上也是执行党的决定而已,因为干部人选一般都是由共产党中央酝 酿产生的。政 府的各种国民经济计划和指标体系、国家预算等在程序上都由国家计划 委员会制定然后 报请人民委员会审批产生,但联共(布)中央能通过领导国家经济计划 委员会和人民委员 会,将这些经济决策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苏共中央还可以通过 撤换政府干部和在党 内设立管理经济的委员会等方法,全面干预政府行为。这样,苏 联政府的行政权力也集 中到共产党中央机关。

必须指出的是,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拥有宪法赋予的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理论 上讲苏联本身是非常松散的联盟,苏联巩固联盟的主要支柱不是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共 同经济利益,而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集权。苏联宪法规定:苏联“由各民族实行自由 自 决和平等的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实行自愿联合组成”,“每一个加盟共和国都 保留 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7](P254—255)。因此,从理论上讲,苏联最高苏维埃和 苏联政 府,根本就没有任何约束各个加盟共和国退出联盟的理由。各个加盟共和国之 间既有根 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又有激烈的地区利益冲突,这使联盟随时可能遭遇解体 的危机。但 是,由于在共产党领导体制下,加盟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都 要服从加盟共 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又要“绝对 服从”苏共中央 。所以,在共产党中央机关的领导下,苏联国家结构的联邦制必须服 从于共产党的中央 集权制,松散的联盟终于变成铁板一块。各加盟共和国的党组织必 须“绝对服从”苏联 共产党中央机关,各加盟共和国的干部都由共产党中央机关逐级 自上而下地进行任免, 所有党员都必须“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从而最终为联 盟的稳定存在确立了坚实 的基石。

因此,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局和书记处不但集中了党内的实际领导权,而且 集中了全联盟的实际领导权。一旦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大权旁落,不仅苏联 共产党难以维持执政地位,而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必定要全面解体。反过来 说 ,固守苏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遂成为维系苏联存在的命脉。

五、苏联政治改革向苏共高层权力结构开刀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决定调整社会发展战略,要对原有的“障碍机制”进行“根 本改革”。1987年11月以后,戈尔巴乔夫开始逐步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用人道主义替 代科学社会主义,要求变革“30至40年代形成的延续至今的斯大林体制”。于是,形 成 于斯大林时期,历经5任总书记依然保留得很完整的共产党中央集权体制开始遇到挑 战 。

1988年6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在开幕式主旨报告上严 厉地批判了苏联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会议决定成立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苏联 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全权负责制订国家 政治 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有关对外政策、国防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 题。这 次会议形成了《关于苏联社会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它对国家的政 治生活重 大方面都作了规定,明确划分了党政机关的职能,要求摒弃党委会取代国家 机关和经济 机关的作法,提倡党要通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工作的共产党党员贯彻执 行自己的政治 方针,要求恢复列宁关于集体讨论的原则,不允许把党员的作用归结为 出席会议和表决 准备好的候选人名单和决议草案。

1990年2月,戈尔巴乔夫开始全面拿苏共高层权力结构开刀。在是月召开的苏共中央二 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公开要求“重新认识民主集中制”。由此,戈尔巴乔夫开始革 除 共产党“旧有的灵魂——党的垄断权力,而实际上是少数政治局委员们的权力。”[ 10] (P456)。他说:“党的革新要求对党进行深入、包罗万象的民主化,重新认识民主 集中 制原则,重点放在民主化、党的群众政权上面。”[11](P266)作为苏联共产党的 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倡导:在下级服从上级问题上,推行党组织“自治原则”,下级 党组织的 决议只要“不超出党纲和党章的范围”,上级党组织无权改变;在对待党内 派别问题上 ,允许党员在党内进行横向组织活动,党员可以成立不受党委领导的党组 织书记委员会 、党的俱乐部、辩论中心;在思想宣传上,允许党员在刊物上公开发表 不同意各级党组 织决议的意见;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认为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如不同 意苏共中央政治局 的决议,可以不执行。新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草案》干脆不再 提“民主集中制”。 这样,民主集中制原则就被彻底否定了,下级机关“绝对服从” 上级机关和党员“绝对 服从”上级机关决议的规定自此完全失效。依次类推,那就是 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 处不能再实际领导全党。党由此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分裂,苏 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至 此已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苏共中央二月全会还作出了党不再独揽国家大权的决定,苏共决定“完成对所有国家 机关的改革,把政权交给苏维埃”。于是,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 决定实行总统制,取消共产党法定的领导权,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领导国家权力机 关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完全丧失。1990年3月1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 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这个文件明确规定:“苏联公民有 权 结成政党”,一切政党“应在宪法和苏联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这次人代会修 改了 宪法的序文和第6条等内容。宪法序文中删除“共产党——全体人民的先锋队的领 导作 用增强了”一句,自此后苏共将与其他政治团体在同等的条件下行事。宪法第6条 改为 :“苏联共产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团体和群众运动,通过 自己被 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且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 理国家和 社会事务。”这等于废除了旧宪法赋予共产党的国家领导权。戈尔巴乔夫则 在这次人民 代表大会当选为苏联第一届总统。苏联改行总统制,国家的权力核心从苏 联共产党中央 政治局和书记处转移到总统委员会手中。

1990年7月,苏共召开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大会发布的《纲领性声明》不再提党是“ 领导力量”和“核心”,这个声明规定:“苏共坚决放弃政治和意识形态垄断,放弃 取 代国家管理和经济管理机关的做法。”[4](P128)声明还规定:“党将放弃形式主义 和 圈定名单的做法”,“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有权做出干部任免决定,党内的干 部任 免权由上级机关下放给党组织和全体党员”[4](P129)。这就是公开声明放弃中央 政治 局和书记处的特权,明文通告了对共产党原有高层权力结构的重大变革。

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虽然保留了“民主集中制”的词汇,但却赋予 这个词以新的含义,放弃了下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决议的规定,主张民主集中制 原则将保证党内生活的“自我管理、党的利益与每个共产党员的利益相结合”[4](P14 8 )。这个党章还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是独立的”,如果不同意苏共中央政治 局 做出的决议,“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有权不执行这一决议”[4](P154-155) 。 至此,苏联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变革,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 权力 已经消失殆尽。

六、变革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结果就是苏联解体

在苏联共产党原有的高层权力结构被打破后,接下来的事显得非常顺理成章。前文说 过,苏联是国家结构的联盟制服从于共产党的中央集权制,苏共的中央集权是苏联存在 的坚实基石。那么,在苏共的中央集权被废除后,苏联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呢?

把苏共中央大权旁落后的苏联大事排列在一起,就可以清楚地揭示苏联解体的秘密: 政治局和书记处失去党和国家的领导权,等于推倒了苏联这个中央集权国家的第一张多 米诺骨牌;于是,貌似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随之在瞬间消解于无形。“8.19”事件中 , 几位“老近卫军式”的人物发起了拯救党和国家的“宫廷政变”,但他们孤立无助 。失 去中央集权的苏共中央领导者无力号召党员和群众,孱弱的反抗加速了党和国家 的死亡 。8月2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8月24日,戈尔 巴乔夫辞 去总书记职务并且建议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自行解散。8月25日,苏共中 央书记处 宣布接受自动解散苏共中央的决定。8月29日,戈尔巴乔夫发布命令取缔了军 队中的共 产党组织。同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要求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 境的活动; 叶利钦声称党和党的结构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乌克兰最高苏维埃 主席则公开说 :过去的苏联已经不存在了[12](P362)。9月2日,苏联总统和俄罗斯等9 个共和国领导 人一起发表所谓“10 + 1”声明,一致同意起草并签订主权国家联盟条 约。9月6日,苏 联国务会议决定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 决,90%的人赞成 独立。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共和国领导人踢开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 夫,抛弃了“10 + 1”声明。他们擅自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定 》,苏联作为国际法 主体和地缘政治主体已经不复存在。至于戈尔巴乔夫在12月25日 辞去苏联总统职位,不 过是一个知趣的行为,因为他已是“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的元首 ”。翌日,苏联最高苏维 埃共和国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停 止存在……

够了!不必再罗列这些简单的史料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是:苏联解体以打破苏共原有 的中央权力结构为突破口,几乎是毕其功于解散苏共中央一役,苏联的覆灭与苏共的 垮 台同根同源。总书记天真的、书呆子式的民主幻想断送了苏共的中央集权,一些刻 毒的 高级干部和知识界人士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共热潮。阴谋家们则乘乱打劫, 以各种 政治借口瓜分了苏共中央的国家领导权。

表面上看,苏联共产党的高层权力结构,只是与苏联共产党的组织制度相关。但事实 上它与苏共的命运休戚相关,与苏联的命运也休戚相关。如前所述,苏联中央集权体制 的直观表现是:下级机关服从上级机关,权力不断向上一级机关集中,最终完全集中 在 政治局和书记处手中。在其原有的政治体制中,苏联国家结构的联盟制受制于苏共 的集 权制。本来,加盟共和国虽然拥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但也有“绝对服从”苏 共中央 的义务。只是,在苏共中央失去了法定的中央集权后,加盟共和国有自由退出 联盟的权利,却不再有服从中央的义务。既然不必再忍受联盟中央的管制和约束,那么 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为什么还不选择退出苏联呢?

至此,苏联解体已成必然,仅有的悬念是解体的日期。

戈尔巴乔夫在卸任那一天发布了电视演说,他声称:苏联消灭了那个早已使我国无法 成为富足安康、繁荣昌盛国家的“极权主义体制”[10]。是的,无知者无畏。戈尔巴乔 夫的政治改革颠覆了“旧有的灵魂——党的垄断权力,而实际上是少数政治局委员们 的 权力”,他颠覆了苏共的高层权力结构,他抛弃了苏共执政最珍贵的法宝——中央 集权 体制,将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埋葬进了历史的故纸堆,同时 也将他 自己——苏联总统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从苏共高层权力结构变迁的角度看,对于共产党领导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最深刻教训是:自由很可贵,民主很美好,但秩序是生命!一旦 建立了由共产党中央机关领导的中央集权国家,维系这个国家存在的命脉就是巩固共产 党中央机关的中央集权。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类国家 适 度强化原有的中央政治权威,乃是协调和整合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标签:;  ;  ;  ;  ;  ;  ;  ;  

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_苏联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