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论文_谭凤芝1,黄莹2通讯作者,李颖1,董敬1,陈丽2

谭凤芝1 黄 莹2通讯作者 李 颖1 董 敬1 陈 丽2

1.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康复科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 要】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应用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结合紫外线;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10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8.33%,优于照组的痊愈率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明显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浮针;带状疱疹;针刺;紫外线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220-01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患者120作为观察对象,经我科及皮肤科确诊为带状疱疹,主要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33例,女27例,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74岁;最短病程为2天,最长病程为5个月。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最小年龄为13岁,最大年龄为76岁;最短病程为1天,最长病程为30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情况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且病程中未使用过抗病毒药物者。

1.4 排除标准

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排除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1) 穴位选取:支沟 阴陵泉 行间 夹脊穴 皮损局部

(2)操作方法:用75%的消毒酒精棉球在局部穴位给予常规消毒处置,诸穴均常规针刺,皮损局部围刺。每日一次,十次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治疗组:

(1)浮针治疗:1.5寸针两支。常规消毒后,一针向脊柱压痛点方向刺,针尖距离压痛的背俞穴1厘米,扫散后抽出针芯,外敷创可贴。另一针向疱疹末端刺,针尖距离疱疹的末端1厘米,扫散后拔出针芯,创可贴贴敷。留针24—36小时。

(2)紫外线治疗:窄谱UVB光照仪一台。盖洞巾暴漏疱疹部位,311—312纳米的波长照射疱疹局部,距离照射的皮肤20—30厘米,3分钟,7次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治愈:患者疼痛消失, 疱疹结痂全部脱落;

显效: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大部分疱疹结痂脱落;

好转:患者轻度疼痛, 疱疹结痂少部分脱落;

无效:病人仍疼痛难忍,患疱疹的皮肤色素沉着不退,皮下有硬结遗留神经痛症状。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 S 17.0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三个疗程末时,治疗组痊愈率68.33%,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痊愈率41.67%,总有效率8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6 典型病

张艳华,女,72岁,2003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左下腹至外阴、左腰跳痛一周,在当地医院做双肾、输尿管,妇科盆腔彩超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自行贴伤风止痛膏,两天前发现左下腹部红色丘疹,认为过敏性丘疹,外涂肤轻松软膏,之后外阴、肛门部跳痛、服止痛药仍不缓解,侧夜不眠,伴有情志郁闷不畅,低热,次日晨起发现左小腹,左侧腰部三五成群水疱样疹,由皮肤科介绍到我科。查体:腰椎2—3棘突左侧压痛(+),左腰、左小腹部簇状大小不等的水疱样疹,大的如绿豆,几乎连成片,形如腰带状,疱疹内含有透明清澈液体,疱疹周围绕有红晕,外阴、肛门红肿,外围有红色丘疹,左腹股沟淋巴节肿大,压痛(+),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诊断:带状疱疹。(1)浮针治疗:常规消毒,1.5寸浮针从脾俞穴进针,针尖向棘突旁压痛点距之1厘米,扫散后,抽出针芯掐瘪出口贴创可贴,第二针在关元穴进针,针尖刺向外阴距之1厘米,扫散后创可贴外敷.(2)紫外线治疗:盖洞巾,暴露皮损部,紫外线窄谱UVB,311—312纳米的波长依次照射外阴、左下腹、左腰、肛门部疱疹,距离皮肤10-15厘米,每部位治疗三分钟,结束后嘱患者衣着宽松,内衣柔软,皮损部位保持干燥。二诊,疼痛减轻,不吃镇痛药能保证四小时睡眠,水疱干瘪,继续紫外线治疗。三诊,疼痛缓解,水疱结痂,拔出浮针,紫外线治疗。四诊,偶有疼痛,睡眠佳,疱疹的痂变厚变黑,继续浮针和紫外线治疗。六诊,日隐痛两次,部分疱疹周边翘起,个别结痂脱落,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十三天结痂全部脱落。一个月随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皮损恢复良好。

7 讨论

中医学称本病为“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因肝经火盛,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或因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博结,并感受风火或湿毒之邪引起。与饮食、情志、起居失调等因素有关。辩证分为肝经火盛、脾经湿热,肝郁气滞。治疗以清热解毒、疏肝化湿为主。(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的针灸学思想、长期总结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新技术。带状疱疹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腧穴,刺激背俞穴可调理脏腑功能,使气血运行畅通,病邪自除。用浮针针具在病痛周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刺,通过快速扫散的方法清泻湿热之毒。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由病毒感染所致,易侵犯周围神经。脊神经根受损,常伴有其分布区域剧烈疼痛。浮针施术在皮下神经分布较丰富的部位,阻止神经的传导达到止痛之效。该方法具有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简单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特别是对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2)局部以紫外线照射, 有利于疱疹干瘪结痂、止痒, 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止痛燥湿的作用;此外紫外线对皮疹愈合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浮针疗法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收效显著,减少和避免遗留神经痛,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2]可推广应用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2]刘梦,赵楚红. 刺血拔罐配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53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8,12:20.

作者简介:

谭凤芝(1964-),女,副主任医师,康复科主任,主要从事针灸、康复理疗工作。

通讯作者:

黄莹(1987-),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谭凤芝1,黄莹2通讯作者,李颖1,董敬1,陈丽2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

标签:;  ;  ;  ;  ;  ;  ;  ;  

浮针疗法结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论文_谭凤芝1,黄莹2通讯作者,李颖1,董敬1,陈丽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