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取向”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三个取向”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三个面向”与思想政治课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提出来的。它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总体战略方针,也是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定位的具体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以“三个面向”为依据,全面落实“三个面向”的精神,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面向现代化,处理好继承我党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也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完成了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转变,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要对已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使其具有现代化的水平。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处理好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和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系。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战争年代,我党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战胜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解放以后,虽然在个别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一些弯路,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思想政治课是受到重视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其中包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又包括哲学、经济和政治常识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发扬我党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为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思想政治课应紧紧围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大批现代化人才的涌现。

其次,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科学的、开放的教育。科学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在:用科学的课程理论带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强学科的理论研究、专家队伍的建设和教学实验工作的展开;教学中突出科学基本事实和概念的讲解,突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突出理想和世界观教育。

第三,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现代教育说到底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育。能力和素质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首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需要所有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的共同努力。固守以往的经验而止步不前和全盘否定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只有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向现代化,开创性地开展今天的工作,才能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二、面向世界,处理好借鉴国外德育经验和坚持本国教育特点的关系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为广泛学习、借鉴世界文明提供了条件。教育要面向世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外向型人才,使他们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现才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二是教育本身要面向世界,打破封闭办学模式,善于吸收和运用世界先进的教育成果,使我国教育进入世界先进之林。教育本身的开放性是培养外向型人才的前提,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学习和借鉴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环视国外的德育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经验上考察,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注重德育的科学研究和探讨。西方各国一致认为,学校德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加强科学研究,没有这种研究,就没有现代德育。在本世纪初就形成了各种学派,出现了一批德育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并取得了相应的一批研究成果。

第二,注重塑造民族精神。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青年一代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他们的培养目标中都明确规定德育必须培养忠诚于本国的、具备民族精神的公民。因为民族精神体现了人类群体中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这一经验对我国学校德育的总体改革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只有把学校德育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才能培养出一代富有民族精神的中华英杰。

第三,三位一体的德育内容体系。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认为德育内容是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德育内容体系:一是人的发展的知识、民族价值观和人类共同道德价值的有机结合;二是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三是基本知识学习、技能技巧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了德育内容的立体结构。我国建国40多年来对德育内容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突出政治任务来带动德育,损害了学校德育的正常发展和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近年来虽有较大变化,但国外德育这一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注重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加强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被动的他律型人向主动的自主型人的转变所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强调道德能力培养之后,学校德育改变了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德育方式,加速了德育的改革。这一经验对我国无疑也是有意义的。

学习和借鉴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要讲究方法,要以我国的民族特点和国情为出发点,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做到洋为中用。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国德育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首先,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社会科学常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我国近代长期处于被侵略、受欺辱的境地,所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其社会政治功能的发挥。第三,国家对德育实行高度统一的领导,从大纲的制定到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需要。第四,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受到限制,教会与学校脱离,学校中传播的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第五,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甚少,不足以指导如此庞大国家的德育运行,对学生品德及社会化的研究也很少。第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创造了许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分析我国的德育特点,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学习,注重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领导,强调学生政治观点的确立和对思想认识的引导等,这无疑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也符合世界德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我们的教学内容过分单一,既排斥国外的德育经验又简单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的做法是需要改变的。丰富的、真实可信的、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必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厌学的局面。

三、面向未来,处理好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关系

教育是服务于未来的事业,面向未来是教育特性的正确反映。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超前意识,要能够预见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并据此规划和实施今天的教育。

思想政治课面向未来要处理好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关系,克服实用主义的倾向。

现实需要主要指社会与个体的当前需要。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都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告诉人民和青少年。从个体角度看,青少年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交友问题、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问题、性意识及正确对待异性交往的问题等等。现实需要具有即时性、易变性和相对性的特点,是当前一段时间内的需要,不是社会及个体的永恒主题,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但解决得不好也会影响总体和长远需要的实现。因此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它,又不可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而要妥善处量它与其他需要的关系。

未来发展的需要实质上是与社会、个体发展的最终目标相联系的需要,包括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青少年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未来发展需要具有长远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只有在社会发展发生阶段转折和个体完全成熟之后,才可能发生变化。

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关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体表现为:(1)学习时事政治与学习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关系;(2)应试教育与素质培养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的关系等。

思想政治课担负着时事政治学习任务。这种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大事。但时事学习不能代替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正确处理时事政治学习与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关系应坚持两种教学分开进行的方法。思想政治课讲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编写以社会科学知识为本,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序。时事政治学习单独进行,内容要及时,形式则灵活多样。

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关系还表现在各种考试与正规教学之间的关系上。顺利地、高分数地通过各种考试是学生的当前需要之一,而正规教学是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形成相应能力和品德的基本途径,是教育目标全面落实的保证,也是实现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保证。为考而学还是为学而考突出地反映了考试与正规教学、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矛盾关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对矛盾十分尖锐。平时学生对政治学习缺乏兴趣,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这种以考代学、为考而学、只看分数而不管其他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思想政治课在这种实用主义态度面前,完全丧失了它的教育功能。为此应着力改革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把被颠倒的关系颠倒过来,以保证社会和个体长远需要的实现。

在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的关系中也蕴含着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的矛盾。知识的掌握是明显的、易于检查和比较的,而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却常常是隐性的、具有长远意义而又难于考评的。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重有形的、轻无形的,重眼前的、轻长远的倾向随处可见,而这恰恰违反了教育为未来发展需要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处理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关系应坚持这样的原则:以未来需要为主,未来与现实兼顾。只强调现实需要会导致实用主义倾向,而只讲未来需要忽视现实需要,未来需要也不可能全部实现。

总之,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反思,改革过去单一片面的课程指导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在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统一中、在今天与未来的交汇中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有较大的改变和更新,摆脱单一、被动、乏味的局面和实用主义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  ;  

“三个取向”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