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美与模糊摄影_摄影论文

模糊美与模糊摄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模糊摄影概述

20世纪初叶,摄影分流为纯粹派摄影和现代主义摄影。纯粹派主张发挥摄影自身的技术特征,追求高度的清晰,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层次。而现代派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借助变形、叠影或象征等手段,将真实与梦境、过去与未来、生与死糅合在一起,画面荒诞,主题“晦涩”模糊。“达达派摄影”,用无底放大模糊局部细节,来削弱被摄对象自身的时空意义,使之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抽象表现主义摄影”,利用特技来改造对象原有的形态征态和空间结构,画面呈现为无意义线条、斑点和色块的模糊形态。正是清晰与模糊、具象与抽象两类风格、两类流派的兼容与对立,使摄影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摄影艺术才日臻成熟,真正迈进了艺术的殿堂。

艺术的发展即是一元向多元的演化。多元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总趋势。“由多向一”传统理性模式的解体和“由一向多”现代理性模式的发端,导致了艺术由单一向多样形式的裂变。面对现代文艺思潮,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不可能仅仅呈现为一种纪实模式。要求在纪实再现的同时,也表现“自我”和表现情感。正是这种从画面空间向画外空间延伸的审美理想,诱导摄影家有意识地去寻觅“纪实”、“清晰”之外的新途径,自觉或不自觉使用了模糊的手法和模糊的形式。

1965年,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的札德教授(L·A Zadec)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以模糊集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为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摄影家打开了一扇用模糊美学窥视摄影艺术真谛的大门。在摄影艺术领域里也出现了“模糊摄影”的热潮。

“模糊”这一称谓即,设有明确外延和内涵。模糊性即,事物的不确定性、不肯定性、亦此亦彼性。模糊摄影的模糊,指广义的模糊,涵盖模糊、朦胧、掩隐、含糊、混杂、叠影、“紊乱”、“晦涩”等意思。摄影中的模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审美形式。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如果清晰是一种形式美,则必然存在着另一种美的形式——模糊美。模糊摄影的魅力正是在于模糊美。

模糊美,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时,是一种形式美;作为一种审美形式,是一种艺术美。模糊美是模糊给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如果模糊的造型能使人情绪激动,能激发人的情思和想象,能给人一种精神满足和精神享受,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那么,这种模糊是一种美。“月朦胧,鸟朦胧,萤光照夜空。山朦胧,水朦胧,秋虫在呢哝。花朦胧,夜朦胧,夜风叩帘栊。灯朦胧,人朦胧,但愿同入梦。”在这首人们十分熟悉的歌词中,“山”、“水”、“月”、“夜”、“灯”、“人”、“花”都因模糊而变得十分迷人,十分可爱。可见,模糊不仅是一种外部形态美,也是一种内蕴丰富的艺术美,是一种微妙情感的物化形态。

二、模糊,是摄影的一种审美形式

摄影审美时,按动快门钮的决定性瞬间,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被摄对象的客观条件;一是摄影主体心理结构和思想情感,他们对被摄对象的认识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许多事物,许多情感的界限是模糊的。摄影主体正是利用这种模糊,才在摄取的影像中渗透进了主观思想情感和艺术情趣。这也是摄影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动反映形式。

1.艺术摄影创作中的模糊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其创作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意识的物化过程。在整个摄影创作过程,充满了模糊的心理活动:在审美体验阶段,摄影家对社会生活的感知是模糊的,获得的审美表象是模糊的,产生的创作期待也是朦胧的;在摄影艺术构思阶段,从主题的提炼、素材的筛选到艺术语言的选择,无一不需要模糊想象和模糊情感的参与,在模糊表象基础上的形成的审美意象必然也是朦胧的。直接支配摄影创作的情感是模糊的,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爱、恶、惧,往往还渗杂着一些无法清楚解释的情感。作为模糊情感物态化的模糊形象,由于模糊的外部形态,才获得了多义的内涵。

摄影创作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但也存在着某些模糊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按动快门的瞬间,灵感的突发、直觉的支配、有意识技巧达到的下意识创作境界,摄影家才得以捕捉住最动人、最真实、最激情、最美好的瞬间。艺术传达阶段的这种模糊心理状态是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控和深层无意识的显现。

2.艺术摄影作品中的模糊

摄影艺术家貌似为对象拍摄,实则是表现人类的崇高情感,十分隐蔽地把情感掩隐在作品中。模糊正是摄影家用来渗透情感的工具、手段和媒介。由于模糊,对象的非本质细节被掩隐了,或自身的时空意义被淡化了,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掩盖某种不便暴露内容的符号”(弗洛伊德语)。模糊潜藏的恰恰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最高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蕴。观点的表面化、单一化是与艺术相悖的。正是艺术意蕴的模糊性,使摄影作品的有限画面体现出了无限的画外意,在偶然中体现出了必然意义,在个别中体现出了普遍意义。

3.艺术摄影鉴赏中的模糊

作品的完整性应包括鉴赏者的共鸣,即必须调动鉴赏者用想象去参与再创造:通过联想去丰富画面,通过理解补充和完善画面。摄影家正是利用模糊的亦此亦彼性、多义性,在作品中留下了许多“空白点”和“未定点”,为鉴赏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

摄影的模糊形象是一种符号。只有当符号的发出者与接受者具有共同的“密码”时,才能破译这种符号的审美意义。模糊情感,模糊理解等模糊思维就是这种密码。它们在情感交流中,更具广泛性,完美性和高效性的功能。摄影借助模糊来把握情感,模糊帮助摄影家组织情感,控制情感,同时,也帮助观众接纳情感,生发情感。模糊在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让他们在模糊的艺术境界中,共享其中的玄妙,共同完成摄影艺术的审美创造。在B ·马可宾的《马可宾自画像》中,不合情理的、重叠模糊的形象让人看到一个痛苦的梦境世界,正好与人们经历过世界大战的痛苦、扭曲的心态相吻合。基于观众的同样心理,作品借助模糊才完成了情感的传递,实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人的大脑对模糊事物的识别、判断,是基于“定向探究反射机能”。对事物,即使是模糊的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认识趋向。这种趋向是通过“探究”这样一个自主自动的过程而反射获得的。欣赏者对模糊画面探究时,根据虚影和轮廓,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使模糊形象在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完成最有意义特征的理解,形成闭锁倾向,从而建立起二者相似或特征基本吻合的假设。欣赏者正是借助探究,渐次从对作品模糊形态的直观感受进入对作品内涵的认识、理解和深化,从而获得美感的。

在对模糊、朦胧、紊乱画面欣赏时,“掩蔽效应”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证明,某种新奇的,特别是如果包含着某种熟悉与不熟悉相混合的格局,能引起强烈反映。例如将具体形象切剖、分解、穿插、重叠而组成模糊紊乱的形象,其中就掩蔽着具象。这些紊乱的点、线、面、体所构成的形象因另一种刺激的影响而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对视觉的刺激性就特别强烈。因为它干扰了认识的正常过程,增加了认知的复杂性和迷惑性。因而,欣赏者能从模糊、紊乱中体验到勃勃生机的美感。

三、模糊,是一种摄影艺术语言

1.模糊,是一种艺术概括形式

艺术通过概括塑造典型形象。典型形象是能动反映社会生活的最高形式。摄影借助模糊这种艺术概括形式、掩隐去了被摄对象的非本质的特征、非共性的细节和偶然的现象,塑造的概括形象具有了鲜明的,普遍的共性和深刻的必然性。T ·伯特的《光效果与剪影》利用逆光剪影来掩隐人体的局部细节,概括的女胴体的曲线,既展示着个性美,也展示着最高形式的自然美——人体美。

2.模糊,是一种艺术修辞手段

摄影借助模糊,以虚化实,以隐藏露,以曲代直,寓情于景,使画面形式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含蓄、淡泊、飘逸的诗意美。

A 模糊——虚实的修辞手法

模糊与清晰作为矛盾的对立面,既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又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如果清晰为实,模糊为虚,清晰与模糊构成的虚实对比,使画面丰富而含蓄,富于变化,呈现出一种形式美。《芭蕾舞》一照拍摄的是飞速旋转的演员。作者用慢门将舞姿处理成一团虚幻想的色块,只有那支撑的脚尖隐约可见。模糊虚幻的色块成功地渲染着氛围;清晰的脚尖成为了观众解读的密码。相反,如果将女演员拍得清清楚楚,即使舞姿婆娑婀娜,也只不过是一幅“剧照”而已。

B模糊——移情的修辞手法

移情,即移情于物,用感情去改造对象,使之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现代摄影家不再满足于惟妙惟肖的纪实再现,而沉缅于“妙想心得”、“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之中,竭力将审美情感与审美情趣渗透进客观对象中去。变形是移情的前提条件;移情必然导致变形。模糊摄影正是通过模糊变形来削弱客观对象自身的形态特征,悄悄塞进主观的态度和情感。模糊形式成为了一种情感发生器、储存器和共鸣器。

C模糊——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

模糊作为一种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使塑造的形象超越自身的时空意义,成为具有相似特征的某种思想或哲理的替代符号;观众通过联想去解读这些模糊符号,从而体验到深邃的艺术意蕴。《马可宾自画像》名曰“自画像”,实则象征着被战争扭曲的心态。

四、模糊摄影的画面构成形态

模糊,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在摄影造型活动和表情活动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借助模糊,或削弱拍摄对象自身的时空意义,拓展主题,升华内涵;或淡化其外部形态,抒发情感,渲染氛围;或掩隐其局部细节,精练画面,组织形式美;或虚化轮廓,加强动势,强化纵深感。

模糊,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有时呈现为主题模糊,有时呈现为画面模糊。

主题模糊摄影的成像往往较清晰,荒诞晦涩的画面蕴藏着朦胧的哲理。《原子达里》一照是由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达里合作拍摄的。“吓破胆的达里”、“跳跃的猫”、“飞溅的水流”等荒诞的情节潜藏着深刻的内涵。画面模糊摄影利用各种摄影技术手段,使被摄对象模糊化、朦胧化,甚至抽象化。如果说主题模糊摄影是用感性的写实形象去表现抽象的思维,则画面模糊摄影则是用模糊的形象去诱发理性思维。

模糊摄影的画面构成,大致可分:

1.主题模糊

2.画面模糊

①静态画面模糊

A.全模糊。

B.局部模糊(主体模糊;陪体模糊,前景模糊、背景模糊、前后景模糊、中景模糊;左右模糊、四周模糊)。

②动态画面模糊

A.分别聚集交替模糊

在连续画面上,多个主体处于前后位置,用分别聚焦的方法,使几个主体先后交替模糊,从而变换他们之间的宾主关系。

B.画面衔接模糊

当两个画面或两个镜头组接时,借助“叠化”、“渐隐渐显”或“淡出淡入”,取得流畅的衔接效果。

模糊摄影是摄影理论研究的一个“盲区”,对模糊摄影进行系统研究,专题讨论,无疑将拓宽摄影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将有助于创作主体对模糊美的创造;有助于鉴赏主体对模糊美的体验。

标签:;  ;  ;  ;  

模糊美与模糊摄影_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