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论文_富学慧

富学慧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研究及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于急性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以此作为基层医院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 2014年1月到2016 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治疗的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65例,对这所取的65例研究对象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以此分析核磁显示成像的能力及其应用价值。结果: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65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显示为内膜片,其中通过真、假腔内血流信号而产生不一致做出诊断的有18 例患者;52例患者显示近端破口,其中有21例为Ⅰ型患者,19例为Ⅱ型患者,12例为Ⅲ型患者。而主动脉夹层分型中,Ⅰ型患者和Ⅱ型患者共有40例,Ⅲ型 25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能较好地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检查准确率比较高,并且对真、假腔的分辨较为清楚,能较好地成像显示夹层隔膜,以此能较大地辅助临床诊断。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TQ421.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028-01

急性主动脉夹层指的是一种腔内血液因主动脉壁的内膜产生破裂而流入主动脉的中层形成一个夹层血肿,同时会沿着纵轴不断扩展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一般主要是指内膜局部撒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导致内膜剥离,形成真、假两腔[1]。此病的发病周期短、速度快,病情变化多样,使得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往往会使患者得不到有效诊断及治疗,甚至会危及生命健康。所以对急性主动脉夹层能采取迅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死亡率。临床医学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检查常用的手段一般是血管造影和CT诊断,但两种检查却各有局限性,其中核磁共振成像对血流变化较为敏感[2],也有较大的研究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是以2014年1月到2016 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65例已被确证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观察各项检测指标,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到2016 年1月期间在我院被确证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65位患者,其中有35例男性和30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是20岁以下1例,21-40岁23例;41-60岁有31例;61岁以上的有10例,且患者的平均年龄是(38.0±5.8)岁。绝大多数患者均有背部持续性的疼痛,且持续时间长达3.5h-5.5d。按De Bakey分型为:Ⅰ型患者29例,Ⅱ型患者23例,Ⅲ型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显示检查。

1.2 方法

取患者仰卧位,利用 Philips 3.0T 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对患者检查。先进行常规胸部自旋回波序列扫描,轴位T1加权,TR 660 ms,TE 20 ms,矩阵160×256,视野 400 mm×400 mm,两次采集,间隔 5 mm,层厚 10 mm矢状位T1加权像,TR 480 ms,TE 20 ms,矩阵 160×256,视野400 mm×450 mm,两次采集,层厚 10 mm,间隔 1 mm。由于 T2加权扫描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不采用T2来加权,而是利用心电门控技术来替代 T2加权,其扫描参数为:矩阵 128×256,视野 350 mm×350 mm,翻转角300 或 600,TE 12 ms,TR 25 ms;对于 3、4 次的采集时层厚为 8 mm,采取无间隔扫描。

2.结果

2.1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的情况

主动脉夹层Ⅰ型以及Ⅱ型患者共有40例,通过检查结果可以看出,有19例患者存在头臂动脉受累的情况,其中Ⅰ型22例,Ⅱ型18例。且其中主动脉夹层Ⅲ型患者有25例,由显示结果可以看出腹腔动脉受累情况患者6例,一侧肾动脉自假腔的患者有8例。总共有5例成像显示内膜片剥离下至腹主动脉分叉以下的髂总动脉中。

表1 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的情况

3.讨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发病率高,是因血管破裂而引起,对患者危害较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对患者的影响较大,甚至死亡。一般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引发的原因主要有: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以及高血压等。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需要临床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对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通过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治疗,可减少死亡率[3]。本次研究中的65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分型,Ⅰ型患者和Ⅱ型患者共有40例,Ⅲ型 25例,均得到了确诊且效果明显。临床对于主动脉夹层检查常用方法有血管造影和CT进行诊断,这两种方法在早期对于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于主动脉夹层检查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相比于传统的方法有以下优点:能够形成多方位的成像,正确判断真假腔,清楚显示夹层隔膜的情况等,更有利于医生确诊。但是核磁共振也有其局限性,对冠状动脉受累情况、主动脉瓣功能以及远端破口的显示等明显较差。综上所述,采用核磁共振对主动脉夹层检查准准确率高,对于该病的诊断有较好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文霄,汪师贞,戴建平,等.磁共振新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0):781-784.

[2]袁振国,杨贞振,史浩.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09(13):639-640.

[3]杜立新,傅加平,梁碧玲,等.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和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3):194-196.

论文作者:富学慧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6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论文_富学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