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论文

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温瑞霞1,赵春雨1,孙亚军1,郑永瑞2

(安徽师范大学 1.地理与旅游学院;2.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地区的发展,只有控制符合经济需求的人口的数量,才有利于地区的和谐发展。安徽省虽靠近长三角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相差甚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皖北地区相对皖南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落后,落后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区域间经济差异逐渐扩大。在针对安徽省各地区2000-2015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演变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用耦合指数对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测度,研究人口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为推动安徽省人口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空间耦合;空间自相关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1],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2]。首先,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作为生产力的人口,引导着人口的流动和集聚方向[4]。威廉·配第[5]、亚当·斯密[6]、魁奈[7]等古典经济学家率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人口问题,把人口多作为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威廉·配第曾在《赋税论》中明确表示人口多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主张增加生产人口(从事生产劳动能创造财富的人口)来带动社会财富的积累[8];亚当·斯密从国家财富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一国繁荣最明确的标志,就是是居民人数的增加”,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人口绝对水准的增长[9]。总体而言,18世纪60年代之前的主要经济学派对人口增长基本都持乐观态度,这是由于18世纪之前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导致人口增量较少[10],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造成大量劳动力过剩[11],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在此背景下,马尔萨斯[12]提出的人口陷阱论阐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总是停滞不前的原因,主张通过抑制人口增殖来解决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生活资料不足等问题,实现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平衡。由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众多发达国家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13],但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同样的技术水平依旧陷入人口众多但资源匮乏的境地[14]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只有人口数量和经济需求相适应,才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地区能够均衡发展[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人口质量全面提升,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东部大大领先西部,南方快于北方,沿海高于内地,城市优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进一步影响地区间人口的均衡发展[16]。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安徽省虽靠近长三角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地区相差甚远,长期以来,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一直是制约安徽省各地区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17],皖北地区相对皖南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落后,落后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区域间经济差异逐渐扩大,即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拉大。针对安徽省各地区2000-2015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演变格局的分析,用耦合指数对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测度,研究人口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为推动安徽省人口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安徽位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的交汇过渡地带,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地处秦岭一淮河线上,境内地貌平原、丘陵、山区复杂多变,这样的地理位置,是导致人口和经济发展分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安徽是全国第八大人口大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人口增长较快,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3 066.3万增加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5 950.0万,人口总量增加了将近一倍,到2015年末,全省户籍人口达6 949.1万。与此同时,全省社会经济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安徽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15年全省GDP高达22 006亿元。此外,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合肥、芜湖两市生产总值过两千亿元,与其余各市差距逐渐拉大,因此,对人口与经济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促进安徽省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时段为2000-2015年,研究尺度为市区,涉及安徽市域单元包括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共16个地级市,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可获得性,研究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2001-2016年),统计口径分别为各市年末户籍人口、GDP,行政区划变化引起的人口及经济数据进行过适当调整。

1.2 研究方法

1.2.1 耦合指数 [18]

我家宝宝30周早产,出生体重1.3kg,一出生就被送进了新生儿病房监护。听家人说宝宝一直住在暖箱里,现在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治疗,就是要在暖箱里养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出暖箱呢?住在那种小盒子里,没有妈妈的怀抱温暖,宝宝会不会害怕?一直吃不到母乳会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耦合指数也称不均衡指数,测度一个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文章参考相关研究,采用各市人口总量、经济总量与区域国土面积等数据计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k 表示耦合指数,n it 、N t 分别表示t 时刻安徽省i 市的国土面积和安徽省的总面积,e it 、E t 分别表示t时刻安徽省i市GDP值和安徽省的GDP值,GE为经济地理集中指数,r it 、R t 分别表示t时刻安徽省i市的人口数量和安徽省的人口数量,GR为人口地理集中指数。耦合指数大于1表示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反之,经济地理集中度小于人口地理集中度。

1.2.3 局部空间自相关 [20]

Global Moran’s I即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是对所研究的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的空间特征的描述,计算方法如下:

I 即为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取值在-1到1之间,只有当I 等于0时,研究对象在空间上不存在相关性,即属性在空间范围内随机分布,一般情况下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几乎都存在相关性,I 大于0时,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I 小于0时,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存在负相关。

1.2.2 全局空间自相关 [19]

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在手术室、介入导管室应用射频技术RFID医院布草洗涤管理系统与医院自动化智能发衣柜、更衣柜、衣服回收柜连接;第二,实现应用RFID刷手术衣识别、追溯;第三,实现医护手术间提醒、衣柜循环使用等功能。

Local Moran’s I即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是对所研究的属性值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局部特征的描述,计算方法如下:

据图1可知,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增长约671万人,人口增长率为10.7%,远高于全国8.5%的增长率,研究期内安徽省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增加,人口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0-2007年人口增长率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年均增长率达0.9%,是安徽省人口的快速集聚阶段;2008-2015年人口增长率曲线基本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只有0.5%,尤其是2008-2010年增长率急剧下降,2011年之后又持续降低,人口增速变慢,是安徽省人口的缓慢集聚阶段。

I 即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散点图和 LISA 集聚图是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主要工具,Local Moran’s I可以将研究单元划分为四种空间关联格局,H-H、L-L属于正的I值包含的区域类型,L-H、H-L属于负的I值包含的区域类型。

2 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2.1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Silicon Carbide Micro-optical Components[J]. Acta Photonica Sinica, 2018, 47(12): 121400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妊娠期女性特有疾病,多发于妊娠20周后,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免疫调节功能失常、内皮细胞损伤、滋养细胞侵袭、胎盘浅着床、子宫张力过高、贫血、肥胖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16-18]。全身小动脉痉挛是其主要病理特点,可导致动脉管腔变窄,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增高,从而引发蛋白尿与水肿,同时患者机体各个脏器会由于缺血及缺氧遭受损害,且严重痉挛时可导致胎盘与子宫血流灌注匮乏,造成胎儿缺氧或者窒息,极大威胁母胎生命健康[19-21]。探寻安全有效治疗手段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

图1 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总量变化状况

图2 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图

从人口总量格局来看(图2),2000-2015年安徽省各市区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皖西等欠发达地区人口比重下降和皖北等地区人口比重增加,人口比重增长最为显著的是皖北地区,如亳州(增加0.77%)、宿州(增加0.15%)等城市。各市人口总数占安徽省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区域大多分布在皖西、皖北等地区,其中2000-2015年比重较大(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城市有阜阳、合肥,且阜阳市在研究内人口比重最大,占比从2000年的13.99%增至2015年的15.00%。2000年人口比重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皖西地区,阜阳、六安、合肥人口比重均占总人口比重的10%以上,随着人口流动的变化,2015年人口比重较大的区域从皖西转移到皖北地区,阜阳、合肥、宿州、亳州人口比重均占总人口比重的9%以上,而比重较小的区域大多集中在皖南山区,铜陵、池州、黄山人口比重一直处于2.5%以下。

3.2 构建以理论强化为基础、技术应用为核心、创新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实践课程体系。

从人口增长格局来看(图3),相较人口总量格局变化较为明显:2000-2005年,共6个市区人口处于增长状态,增长较快的城市基本集中在皖中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淮南的增长率最快达到10.63%,合肥、淮北、马鞍山等市人口增长率均在3%以上,10个人口下降城市都分布在安徽边缘区域;2005-2010年是安徽省人口加速增长阶段,各市人口增长率均为正值且市均增长率达到9.2%,增长较快的城市向皖西、皖北等边缘地区转移,阜阳、亳州、六安、蚌埠、宿州、池州等市增长率超过10%,而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增长率在5%以下;2010-2015年是安徽省人口低速增长阶段,各市均增长率仅有0.11%,随着人口流动的变化,皖西、皖北地区如阜阳、亳州、六安、蚌埠等城市增长率急速下降。

2.2 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为了进一步分析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耦合指数绘制2000-2015年的Moran指数散点图(见图8),并通过散点图将安徽省各市人口与经济耦合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H表示高值地区,L表示低值地区(见表1)。第一象限为H-H聚集模式,代表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第二象限为L-H聚集模式,代表自身是低值地区,周边是高值地区,第三象限为L-L聚集模式,代表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第四象限为H-L聚集模式,代表自身是高值地区,周边是低值地区。

图3 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增长状况分布图

图4 2000-2015年安徽省经济总量变化状况

从经济总量格局来看(图5),2000-2015年经济空间格局变化较为明显,只有合肥、芜湖两市经济占比逐年增大,其余各市经济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次,占GDP总量百分比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安徽中部及东部地区,其中以合肥、芜湖两市比重最大,合肥市GDP占比从2000年的15.76%飞速增加到2015年的25.1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人口比重仅从10.21%增加到10.33%,增加幅度较小,人口与经济发展速度差距非常明显;芜湖市经济总量缓慢增加从2000年占比9.05%增加到2015年的10.09%,人口占比在缓慢增加,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合肥、芜湖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心,从2000年经济总量占比来看,两市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合肥排名居首位占比约为15.76%,芜湖位居第二占比只有9.05%,到2015年合肥、芜湖排名虽未变,但合肥占比增加到25.11%,芜湖占比只增加到10.9%,合肥比芜湖高出14个百分点,是芜湖经济总量的2.5倍,两市经济发展差距逐步增大。2000年经济比重较大的区域分布在皖中,安庆、阜阳、合肥、芜湖、滁州等市GDP占比较大均占经济总量的7%以上,而人口比重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皖北地区,人口与经济中心相差较大,此外皖南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较低,铜陵、池州、黄山等市GDP比重较小;与2000年相比,2015年经济总量格局变化较大,经济比重较大的区域从皖中扩散到皖北、皖东地区,宿州、蚌埠、马鞍山三市经济总量比重增加较为明显,而人口比重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皖西、皖北地区,人口与经济中心逐渐靠拢。

图5 2000—2015年安徽省经济空间分布图

从经济增长格局来看(图6),相较经济总量格局变化更加明显:2000-2005年是安徽省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各市GDP平均增长率达到59.7%,GDP增长较快的城市基本集中在皖中地区,除滁州外均超过30%,以马鞍山、合肥、铜陵为首的增长率最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口增长率同样处于安徽省前列,同时,池州、淮北、黄山、淮南、芜湖等市经济增长率也较快,但其人口增长率较低,人口与经济发展差距极大,增长较慢的城市大多集中在皖北地区;2005-2010年是安徽省经济加速增长阶段,同样也是人口加速增长期,各市GDP平均增长率达到78.4%,以合芜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蔓延,经济与人口基本处于同步发展期,阜阳、亳州、滁州、宣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马鞍山、宿州、蚌埠、黄山等市经济增长相对较为缓慢;2010-2015年是安徽省经济低速增长阶段,各市均增长率降低到51.90%,总体上,增长较快的城市由皖中向皖北地区集中,大致分布在安徽省东北部、东部地区如合肥、宿州、蚌埠等城市GDP增长率达到65%以上,而淮南、马鞍山、铜陵三市GDP增长率明显放慢。

图6 2000-2015年安徽省经济增长状况分布图

3 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耦合特征

3.1 人口与经济耦合空间分布类型

总体来看,安徽作为我国的中部城市,人口与经济耦合布局空间分异明显,虽然合肥的经济发展还好,但是其它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经济超前发展型城市集中在皖中,作为安徽省会合肥,研究期内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持续攀升,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周边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省会合肥的辐射带动下,与其接壤的马鞍山、淮南、芜湖、铜陵等周边城市资本积累加快,使得皖中地区经济集聚程度更快。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型城市居多,基本分布在安徽省东部、南部地区,而经济落后型城市大多集中在皖西、皖北地区。一直以来,皖南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掣肘着安徽整体的经济发展,总体上,皖南地区的经济总体水平较皖北地区发展更好,皖北地区大部分是典型的能源型城市,很容易对当地的生态带来巨大破坏,产能较落后,致使整体的经济、人文环境较差;皖南靠近长三角地区,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带动了诸多产业的发展。

图7 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分布图

2000-2015年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空间格局变动较小,只有少部分城市格局发生变化,I类地区大致集中在皖西、皖北等城市,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较低,人口集聚程度远远超过其经济的发展水平,II类地区在皖南分布较多,少部分集中在皖东,耦合指数属于正常范围,人口集聚程度与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大致相同,III类地区集中分布在皖中,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其人口的集聚程度,IV类地区同样集中分布在皖中,其经济地理集中指数是人口地理集中指数的两倍以上,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非常高,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人口的集聚程度。

2000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空间集聚程度明显,I类地区包括皖北的宿州、亳州、阜阳以及皖西的六安市共四个城市,II类地区包括皖东的淮北、蚌埠、滁州以及皖南的安庆、池州、黄山、宣城共七个城市,III类地区集中于皖中包括淮南、合肥、马鞍山、芜湖四个城市,IV类地区只有铜陵市,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最高达到3.23,经济发展快于人口集聚的速度。相较2000年,200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总体空间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但有少部分城市发生变化,2005年马鞍山市从III类地区转变为IV类地区,耦合指数达到2.01,集聚程度相差更大,经济发展加快,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三产结构比例为4.73∶64.84∶30.53,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五大支柱行业竞相发展,其规模以上总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的86%;安庆市由II类地区转变为I类地区,人口集聚程度加快但经济发展速度变缓。相较2005年,2010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中I类地区和II类地区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合肥市从III类地区转变为IV类地区,耦合指数由1.82上升到2.25,人口集中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创新高,财政、企业效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有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6.2∶44.8∶49.0调整为4.9∶53.9∶41.2,工业发展迅猛,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2∶59.8,八大产业增加值创下2005年来最高增幅,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三大产业增加值涨幅最大。相较2010年,201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在空间上有些许变化,I类地区更加集中分布在安徽省西北部,淮南市由III类地区突变为I类地区,耦合指数从1.54降到0.72,经济地理集中指数降低,随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7.8∶64.4∶27.8调整为9.0∶51.6∶39.4,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非煤产业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水平层次较低,经济发展速度变慢;马鞍山、铜陵两市由IV类地区转变为III类地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降低,经济发展逐渐与人口集聚程度相适应;安庆市由I类地区变为II类地区,人口与经济逐步协调发展。

利用公式计算出2000-2015年安徽省各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值,将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划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I类耦合指数为(0.3,0.8]、II类耦合指数为(0.81,1.5]、III类耦合指数为(1.51,2.0]、IV类耦合指数>2.0,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

3.2 人口与经济耦合空间自相关分析

据图4可知,2000-2015年安徽省生产总值约增长19 103.54亿元,GDP增长了6.6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4.1%,远高于全国5.9%的增长率。研究期内安徽省经济总量逐渐增加,但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其中,2000-2011年GDP增长率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15.6%,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2011-2015年GDP增长率直线下降,年均增长率仅为9.5%,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日前,在中国举行的NVIDIA GPU技术大会(GTC大会)上,英伟达公司全面阐述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储备与发展构想。在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大潮涌动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将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今后的汽车将会是怎样的?我们的交通出行又会变成什么方式?英伟达公司汽车事业部高级总监Danny Shapiro先生表达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图8 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Moran散点图

据图8可知,2000-2015年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 均大于零,表明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即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较大的城市,其周边城市的耦合指数也较大,而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较小的城市,其周边城市的耦合指数也较小。其次,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035 757 9、0.060 438 2、0.138 029、0.329 132,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 持续上升,说明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加强,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扩大,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协调。

(1)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及乘法“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的乘法是小数乘法学习的前提,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编排和讲解上应注意联系整数运算,此外乘法运算律与小数乘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样应注意乘法运算律对于小数乘法学习的影响.

据表1可知,2000-2015年H-H区空间范围略微缩小,2005年宣城市由H-H区变为L-H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在2005年、2010年、2015年均属于H-H区,观察可知,耦合指数较高地区的大多集聚在皖江城市带,第二、第三产业优势明显,耦合指数较高,相较人口发展,经济集聚程度要更高一些,经济发展差距较周边地区越来越大。L-L区少部分城市有些许变化,淮南市在2000-2010年一直处于H-L区,2015年变为L-L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降低,经济发展较人口集聚程度变低;2015年L-L区包括六安、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共7个城市,观察可知,耦合指数较低的城市多分布于安徽省西部、北部地区,在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影响下,L-L区城镇化水平略低,经济集聚程度远远落后其人口集聚程度,人口重多但经济发展较差。L-H区空间范围扩大,2015年包括滁州、宣城、安庆、池州共4个城市,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偏低,自身经济水平较周边相邻地区发展较差。H-L区变化较大,2000年是淮南市,2015年变为黄山市,此类地区自身经济水平相比周边相邻地区发展较好,可知淮南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而黄山市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表1 安徽省经济与人口耦合空间集聚模式表

此外,利用GeoDa软件计算安徽省各市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的Local Moran's I 值,绘制2000-2015年LISA集聚图(见图9)。据图9可知,2000年、2005年、2010年高—高集聚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即合肥市和芜湖市,在经济方面,这两座城市一直处于安徽省的领先地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本集聚效应明显,同时吸纳更多劳动力聚集,区域内人口和经济耦合指数相对较高。到了2015年,集聚区包括芜湖、铜陵、马鞍山,高—高集聚区域向皖南偏移,在省会合肥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下,马鞍山、铜陵两市从不显著变为高—高集聚,经济实力增强,而合肥市不能有效带动皖西、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其经济发展集聚程度的局部空间相关性降低;此外,阜阳由原来的不显著变为低—低集聚,阜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城市,地理位置偏远,人口规模较大但经济总量不高,人口负担过重,居民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线,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1.5∶35.9,三产从业人员比为21.1∶17.2∶22.9,二三产业发展较差,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偏低。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空间分异明显,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皖中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皖北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

图9 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耦合LISA集聚图

4 结论

人口与经济分布空间不一致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采用人口与GDP等指标,并结合耦合指数,对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耦合关系的演变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2000-2015年,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皖西等欠发达地区人口比重下降和皖北地区人口比重增加导致区域人口中心向北移动,而经济与人口分布不同,中心区城市(合肥、芜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比重较大的区域从皖中扩散到皖北、皖东地区,人口与经济中心逐渐靠拢。

萧飞羽笑了,他扼腕道:“想起来了,原来你就是那傲慢得要命的丫头。”他起身出卧室取来一件宝蓝色罩袍塞进罗帐。

第二,相较人口与经济总量格局来看其增长格局变化更为明显,人口增长呈现由核心区向北蔓延的趋势,皖南地区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而经济增长格局则以合肥为中心分别向东、南、北扩散,此外,2005-2010年是安徽省经济与人口同步加速增长阶段,但人口与经济增长演变格局并不协调。

第三,对于人口与经济耦合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型城市居多,基本分布在安徽省东部、南部地区,经济超前发展型城市集中在皖中,而经济落后型城市大多集中在皖西、皖北地区。此外,从空间相关性分析来看,安徽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呈正相关,中部偏东地区即皖江城市带周边耦合指数较高,经济发展差距较周边地区越来越大,而北部、西部地区耦合指数较低,人口重多但经济发展较差,总体而言,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逐步扩大,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型越来越差。

参考文献

[1] 田英.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定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 王亚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陈蓉.中国人口迁移的经济活动集聚效应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4] 查瑞传.研究人口与经济问题的一部优秀专著——评介《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1996(1):80.

[5] 谷永芬,安鹏,周方召.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政研究,2005(11):23-25.

[6] 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7] 李长春,蒋和胜,朱沙.关于魁奈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2(4):4-9.

[8] 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2.

[9] 孙德常,苏彤.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J].历史教学,1985(4):33-37.

[10] 穆光宗.人口增长效应理论:一个新的假说[J].经济研究,1997(6):49-56.

[11] 马拥军.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2):5-14,181.

[12] 胡伟略.人口学的马拉松争论——评介《马尔萨斯人口论辨析》[J].人口与经济,1995(1):62-64.

[13] 郭剑雄.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增长: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再认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6):77-87.

[14] 马超.工业革命与 “马尔萨斯陷阱”的突破[J].中国经贸,2016(10):75.

[15] 宋宇辰,陈田澍,王贺.呼和浩特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1):1314-1318.

[16] 陈肖飞,姚士谋,张落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6,36(2):188-195.

[17] 肖雁飞,张琼,廖双红,刘友金.基于ARIMA模型的中部地区经济人口承载力研究——兼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能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81-84.

[18] 官冬杰,谭静,张梦婕,蓝忠志,苏维词.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17,32(2):122-128.

[19] CLIFF AD;ORD JK.Spatial Autocorrelation[M].London:Pion,1973:7-17.

[20] 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115.

Spatial Coupling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e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EN Rui-xia1,ZHAO Chun-yu1,SUN Ya-jun1,ZHENG Yong-rui2

(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2.College of History ard sociolog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the core iss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Overpopulation or underpopul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Only by controlling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in line with economic needs ca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be facilitated.Anhui Province is close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bu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r from the same.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are extremely uneven.Compared with southern Anhui,the population of northern Anhui is large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ackward.The huge population pressure in backward areas leads to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Therefor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Anhu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5,this paper measures the imbalanc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istribution with coupling index,studies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long-ter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economic development;spatial coupling;spatial autocorrelation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807( 2019) 05- 0001- 11

收稿日期: 2019-02-15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6A041)。

作者简介: 温瑞霞(1992—),女,山西阳泉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通讯作者: 赵春雨(197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劳动力地理和产业地理。

标签:;  ;  ;  ;  ;  ;  

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