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的研究吴裕论文_吴裕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的研究吴裕论文_吴裕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口语交际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阶梯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课堂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积极性 深刻性 活跃性

学生是否能够开展自主学习,与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有关。学习能力应该至少包括四种能力,即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重要的一环。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其就会才思敏捷、思考缜密、应变自如。思维能力,固然有先天的成分,更重要是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语文口语交际,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叶圣陶说:所谓语文,从嘴里说出来的是“语”,用笔把“语”写下来的是“文”。可见,“语”和“文”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在平时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文的能力。同时,学生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说明其思维能力也不错,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或外衣,从语言的表达能力可看出人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小学生普遍活跃,也比较爱说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六年级“百花园二”口语交际为例,笔者让学生以“维权守法小卫士”为主题设计演讲稿,通过让学生如实、有条理地叙述一两件与维权守法有关的事件,引导学生讲述时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了哪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思维积极性。

2.设计阶梯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众所周知,思维的规律是先分析,再综合比较,然后把所得出的结论加以抽象和概括,并加以分类、系统化,最后再把这些理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传统的提问多是一问一答,甚至有些问题之间不存在逻辑联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导致学生学完课文后依然不能了解课文,也很难识记这些问题的答案。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感性认识为主(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有关),从而使得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较为片面、简单,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此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拿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思维直观、形象的特点,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当然,提问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就会给学生形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阶梯式问题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通过问题引领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可设计如下六个问题:①课文中分别有哪些人物?②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做了哪些努力?③你认为哪些句子体现了雨来机智勇敢?④你如何理解“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请说出你的理由。⑤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请你联系课文来举例。⑥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是你还想知道什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来思考并回答。教师设计的这六个问题是阶梯式的,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后掌握基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详读雨来跟日寇英勇斗争的段落;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理解和归纳课文;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发散思维谈自己对课文重要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五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是具体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第六个问题“还有什么不懂”、“你还想知道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考问题转变为质疑问难,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上六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既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能通过回答问题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及学会质疑,使思维能力得到深化和发展。

3.通过课堂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就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锻炼了思维能力。当然,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之后,教师应该提高训练目标,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灵活,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1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查资料

学生思维是否灵活与其思维是否发散有关。笔者认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因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自己查找资料后往往得以解决,尤其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如果具备了查阅资料的能力,就能在课外主动学习更多的阅读材料,使自己扩大知识面和拓展思维。以小学语文《花木兰》为例,学生要想深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和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就必须联系时代背景“敌人肆意攻犯、践踏国家领土,杀戮百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廷下达紧急征兵文书”。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多方面了解花木兰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优秀品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过程,学生不仅会对课文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语有更深的体会,也能结合所学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2让学生学会梳理文章脉络

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就进入了段落的学习。学习段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懂得用大局的眼光来看待段与篇的关系,初步感悟文章布局谋篇的知识和技巧。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文章脉络,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目的,进而在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到自主学习或写作训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以小学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该文的脉络是:说明物候和物候学→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学生一旦学会梳理本文的脉络,就能掌握“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这两个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而确保今后能在阅读相关课文或写作时灵活地运用。

综合上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历程,需要靠教师引导和学生主观努力,而不是让学生把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对教师有一种依赖心理。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时,他们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也不是一个非背不可的包袱,而是成为了一种兴趣和娱乐。一旦学生的思想达到了这么一种思想境界时,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论文作者:吴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的研究吴裕论文_吴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