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信息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日本信息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_信息发展论文

日本信息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日本信息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_信息发展论文

资料 日本信息事业宏观管理的主要特点——The Main Features of Macro-Management of Japan#39;s Information Busines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管理论文,日本论文,主要特点论文,事业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是,在二战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已由一个贫弱的国家,一跃而为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考察二战后日本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日本政府不论50年代提出的“产业立国”,60年代提出的“贸易立国”,还是80年提出、至今仍在实施的“科技立国”方针,都是建立在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的基础之上的。日本对于信息事业的宏观管理,有如下一些显著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信息政策制定过程科学化、民主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政策,要想对社会具有约束力,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和自觉遵循。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日本政府非常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在日本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两类机构值得注意。一是起智囊作用的政策研究机构;二是审议机构。前一类机构主要是解决决策的科学化,即通过调查研究,占有大量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规划和计划,对信息政策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一类机构主要是解决决策的民主化,即处理好多种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在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把科学化同民主化有机结合起来。日本的审议机构在信息政策的制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

日本政府的咨询审议机构可分为两级,一级设在总理府,如日本学术会议、科学技术会议等;另一级设在各省厅,如文部省学术审议会、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等。这类咨询审议机构由政府机关、企业、学术界的人士组成,能够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并且还定期对信息政策进行探讨,以保证信息政策能够依据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在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日本政府特别强调利益关系的协调。如通产省在产业结构审议会内成立了专门的信息产业审议分会,负责信息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审议会成员来自不同领域,他们能够代表和集中各方面的意见,这些意见有一致的,有对立的,也有中立的。之所以不一致的意见,主要是由于各个集团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特别是政府和企业利益不同所致。在政策审议过程中,企业和政府双方都很慎重。对政府来说,政策失败意味着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由此可能会丧失部分认可权,政府非常担心这些非经济性的损失。对企业来说,失败则意味着市场份额的减少和竞争力的下降。担心损失和担心失败,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无疑形成一种约束,既自我约束又互相约束,使双方能生成一种联合承担责任、共同承担风险的要求。为此,在审议会内部,政府公平地向各方面提供各种情况和数据(包括本国的和外国的),使持各种立场的人都能充分了解情况,让赞成、反对、中立的各方面代表能充分地讨论并交换意见,尽可能最终达成一致。因此,日本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政策和各方面代表之间信息与观点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面的代表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策民主化决不是一种装饰。在日本,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在信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就得到了解决,凡是进入实施过程的信息政策,均由预先达成的共识保证其效率。日本政府通过审议会制度,在信息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使产、官、学三方面的人共同参与,从而保证了咨询审议内容易于转化为实际的政策。

日本科学技术信息政策由日本科技厅负责制定,信息产业政策主要由通产省制定,高等院校的信息政策则主要由文部省制定。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咨询机构的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在日本科学技术信息事业发展的几个重要转折时期,均提出咨询报告,确定该时期信息政策的重点及其转移目标,促进了日本科技信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由此可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信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2 建立国家级的大型信息系统

处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日本,其民间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虽然具有很强的信息实力,但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信息领域,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日本政府所开发的信息系统。日本政府从40年代末开始利用国家的力量组建了一些大型的信息机构和信息中心,把对国内外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纳入国家的宏观管理之下。这些大型的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主要有三个:

2.1 国立国会图书馆(NDL)按照国立国会图书馆法案,NDL根据呈缴样书制度收藏日本发行的所有出版物,这使得它有充分的条件优化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NDL选配图书的主要原则是:确保日本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关系。此外,该馆还同日本其他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并同世界上102个国家、644个机关团体建立了出版物交换关系。NDL将收集的出版物建成数据库,采用磁盘或光盘的形式提供服务,并向县级或市级图书馆提供联机检索服务。

2.2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ICST)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信息流通系统(NIST)计划中综合信息中心的JICST,是日本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的中央机构。它在世界范围内订购数量庞大的各类科技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和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科学技术文献和事实型数据、公共研究机构正在研究的科学技术项目及日本政府报告。

此外,JICST还定期出版三种很有特色的出版物。最主要的是享有盛名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分12个专题(专业领域)出版。第二种出版物名为"The Techno Producer",它是将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所收录的日本国内文献按作者所属部门(企业、研究所、大学等)分5个专题编辑的索引。用户使用该索引可及时掌握本领域内各系统的最新研究动态。对企业来讲,便于及时评价企业的技术水准,及时掌握各学科领域的人才情况,可以为企业、企业研究所、大学之间开展技术协作提供咨询信息。《海外技术精选》是第三种出版物,它以文摘的形式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和新产品,使用对象为技术开发部门、企业、国立私立团体和大学图书馆。

2.3 国家学术情报中心(NACSIS) NACSIS同NDL和JICST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本身不收藏文献资料。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文部省系统的各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资料部门,建立一体化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大学图书馆都与中心的主计算机建立联机系统,按统一标准处理文献,除形成本馆的数据库外,还通过网络传给中心的主计算机,建成反映日本全国各大学图书馆馆藏内容的文献数据库。同时还将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各类学术研究报告统一建库,以实现各大学之间的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该中心除提供联机检索服务外,还制作发行光盘数据库。

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日本拟定了一个名为“信息研究及流通新干线网”的计划。它计划在全日本40~50个研究机构中运行,最终将该网络扩展到政府和企业,并与美国的Internet联网,为日本21世纪的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以上大型信息机构的构建和信息资源的保障,日本政府除了采取政策指导外,还在拨款上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济保证。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作为典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生存;归属文部省的日本学术情报中心(NACSIS)的主要经费来自国家预算;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ICST)的事业费则由政府拨款和中心创收费组成。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在信息资源开发中,国家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一方面坚持对信息基础设施、基础建设必须有国家的强大投入,通过经费拨款作为控制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则鼓励信息机构通过信息服务创收来扩大自身的发展能力。NDL和JICST的情况就是这种政策的一个证明。

3 实行倾斜政策,大力扶植信息产业

日本的信息产业一般包括电子计算机产业、软件包产业、信息处理服务业和信息提供服务业,后三者统称为信息服务产业。从70年代至今的20多年中,其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约为400万亿日元,其中汽车业为35万亿日元,电气业为33万亿日元,而信息产业为42万亿日元,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预计到2000年,由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支撑的信息产业产值可达140万亿日元,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日本信息产业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迅速腾飞,是由于政府对信息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扶植性政策。

3.1 制定倾斜性政策,重点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 从1969年通产省制定《发展信息及信息处理产业的措施》开始,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振兴信息产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日本得以在许多领域打破美国的垄断,大大加强了日本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实力。电子工业审议会在总结“超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开发计划”取得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如果没有政府的扶助,日本的电子计算机企业是不可能战胜IBM的。

1990年,通产省提出了有关促进21世纪初的高技术产业的基础研究方案。在该方案38项主导高技术产业的基础研究领域中,信息产业领域就有13项。为了使国家在下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科技厅还在1992年组织3334名专家对够得上前沿技术资格的技术进行精心筛选,并在《支撑21世纪日本未来的技术方面》的报告中指出,未来市场每年可达77~220亿美元的16种产品,全部是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这个研究报告对日本90年代的信息政策,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在日本,软件开发落后于市场需求,已成为计算机技术向经济领域扩展的障碍,为此,日本政府于70年代后期适时调整信息产业政策,把信息业的发展重点放在软件产业和数据库服务业上。1987年,通产省制定了一整套促进数据库产业发展的政策,明确提出要“促进数据库生产方面的研究”。1992年12月,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信息产业分会提出了一项称之为“软件新时代”的紧急提议,提出加强软件的独立性,确立市场机制,明确交易法规,加强软件部门的技术力量,提供风险资金,适应用户提出的要求,合理调整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的关系等7项具体对策。日本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正是在日本政府强有力的信息产业政策扶植下,通过适时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实现的。

3.2 加强相应的法规建设,保证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信息产业法律,最大限度地从法律上保证日本信息产业的合理发展。如1970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信息化促进法》(IPA法),以鼓励和刺激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发展信息服务业;为了保护软件人员的利益和创造积极性,于1985年修改了《著作权法》,把计算机程序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等等。1986年,文部省又把数据库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为了鼓励和发展公共通信网络,邮政省于1972年修改了《公共电气通信法》,于1976年修改了通信线路使用基准。大幅度放宽了对信息处理业务和使用通信线路的限制,使利用电话网的传真通信得以实现。1982年,邮政省、通产省和行政厅就数据通信自由化达成一致意见。1985年,邮政省颁布《电气通信事业法》,对电子通信市场的开放实行自由化。1989年,日本通过了《地区软件法》,以加强东京以外地区软件产业的开发。

3.3 以多种经济手段为信息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保证 日本政府一贯以经费投入作为有效的调控手段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方面,政府通过直接融资或对民间信息企业作出债务担保,以确保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等项事业。在税收方面,政府通过种种减税措施,达到事实上使信息产业获得补助金的效果。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极大的动力。

如上所述,处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日本,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导向,而是在政策法律、经济手段诸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措施,使其信息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这也是日本国家信息政策成熟的表现。

4 重视信息技术开发,加强信息产业基础建设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导,抢占经济、贸易等各方面制高点和控制权的时代。日本试图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成为21世纪的先驱。为此,政府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来保证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的国家宏观管理作用。

4.1 国家主持制定并实施大型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 1966~1971年间,日本政府决定开发超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使用半导体集成电路,1971~1986年开发模式信息处理系统;1981~1989年开发科技用高速计算机系统;1982~1992年实施“第五代计算机研究开发计划”,即研制能够进行推理思维的智能计算机;1992年又推出了面向21世纪的“神经网络和光电子计算机计划”,并在当年就为之拨款9亿日元。这些大型研究项目有的由设在筑波科学城的50余个国立研究所进行,有的则由国家委托民间研究所和大企业实施。1979年日本已实现全国电话直拨,1983年完成高级信息传输系统建设,1989年设置的计算机总台数达39.83万台。迄今,日本已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成立众多的行业组织,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为了提高日本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日本信息产业界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许多行业性的团体组织。比较著名的有:信息处理振兴会(IPA)、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日本数据处理协会(JDPA)、日本信息处理开发协会(JIPDEC)等。这些行业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对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3 支持民间信息企业的研究开发 日本政府对于民间的研究开发,采取国家支付研究补助金的作法,并通过税收、金融优惠政策来促进民间信息产业的发展。

例如,关西信息中心70年代初成立时,政府给予约占其总资产1/3的一次性启动经费。通产省及大阪府每年还对其带有公益服务性质的开发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金。由于数据库产业初期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而且需要经常性追加来更新数据库,1987年政府建立了数据库准备金制度及其低息贷款制度,并投资30亿日元鼓励民间进行各种数据库开发。对于软件开发及联网信息处理系统化则通过开发银行提供低利融资。此外,还通过国营的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的民营化和附加价值网络(VAN)服务产业的自由化等措施,鼓励民间企业加入联机服务业的市场竞争,推动日本联机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为实现21世纪的战略目标,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大型研究开发计划来左右国家的主攻方向,在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多种信息技术开发时,则通过行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以避免分散力量,削弱国际竞争能力。所有这些措施,都确保了日本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一直保持着高速度、高效益的发展。

5 加强人才培训,促进信息事业发展

信息产业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系统工程师的不足是困扰日本信息产业界的一个大问题。据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预测,2000年日本将需要214万信息处理技术人员,预计还缺少97万人。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并提高全民族的信息化水平,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5.1 实行严格的公开考试制度 自1969年起由通产省指定的考试机关每年举办两次全国性的公开考试,政府对应试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作出客观的技术鉴定,并将考试合格者的名单登报公布,同时把通过各类考试的人数和比例作为考核企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5.2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日本从中小学起就开设了有关计算机应用知识的课程,从小就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广泛建立信息处理专门学校,到1989年,此类学校已有287个,学生88700人。日本各大学理工部从70年代初开始增设信息工程专业,一般把信息论、电子工程学、控制工程学、数值解析、计算机构成、程序设计语言和逻辑电路这7门课作为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了日本信息工程教育“信息—计算机—电信”三位一体的模式。

为了确保信息处理技术教学的质量,日本特别重视对师资的管理,制定通过了“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从事信息处理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作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

日本政府十分注意加强在职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并为此成立了中央信息研究中心,以培养公司经理、部长、课长等管理人员的技术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为宗旨,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熟悉各种信息媒体、能够熟练应用各种信息设备的管理人才。

5.3 加强人才交流,积极吸收和利用国外人才 日本非常重视人才交流,并从法律上提供保护。1986年制定通过了《劳动者派遣法》,根据该法,一个公司的信息处理人员可以派遣到其他公司,按照对方的指令进行工作,法律保护派遣劳动者的利益和权益。

由于日本国内信息处理人才相对短缺,因而十分重视开发和利用国外的人才资源。从1985年起,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就接受国外研修人员到日本学习和工作,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吸收国外信息人才为本企业服务。为了进一步扩大和推进对国外人才的吸收和利用,1994年日本政府还允许为国外信息人员办理长期工作签证,鼓励他们到日本从事相应的工作。

标签:;  ;  

日本信息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日本信息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特征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