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_情报学论文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_情报学论文

20世纪90年代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院论文,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文献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350

1.引言

新世纪,全球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对人才的争夺,往往成为胜败之关键。而衡量人才含金量(素质、层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其论作情况反映。尽管图书馆学情报学计量分析论作的文章近年屡见不鲜,但集中在一个单位内的文章笔者尚未见到。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简称“中心”)自1950年4月创建以来,经过几代图书馆员的拼搏奋斗,已成为面向全国开放的、具有服务、研究和教育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的科技图书馆和文献情报中心之一。一叶知秋,笔者认为,如果截取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在最近10年(即20世纪90年代)的有关资料进行剖析,应该能够部分地反映我国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状况。

2.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数据主要取自“中心同仁著(译)作目录”[1],并做如下的处理:

·限定内容:删除目录中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无关的论作,以突出重点,保证客观;

·限定时间:只选1990~1999年出版、发表的论作;

·限定作者:只统计第一作者,编辑类图书只限主编和副主编,避免重复统计;

·论作数量:按10年间实际发表数量统计,打破原规定每人30篇(部)[2]的限制;

·限定收录人员:仅限本中心在职人员。

共统计出作者88位、发文量855篇(部)。

实际上中心还有一些高产作者及大量的研究生,由于人员流动或个人原因其成果未被统计,与实际情况不能完全吻合。

3.作者情况分析

3.1发文量与作者年龄、数量的相关性

按论文作者出生年度,每10年为一段,共有6个时段(见表1)。

3.1.1不同年龄作者分布状况

(1)D(现年41~50岁)和E(现年31~40岁)作者群各有24人,共占作者总数的54.5%,是最活跃的作者群。这与1993~199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所介绍的590位作者年龄统计分析(30~50岁作者比例较高)[3]相当,基本符合1500~1960年对全球1249位杰出科学家和1926项重大科学成果统计所发现的最佳(出成果)年龄在25~45岁[4]的结果,也基本与1991年抽样统计我国科技论文3983位作者中36~55岁占47.1%[5]的结果相吻合。有所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科、社会环境、生理因素等不同。

(2)D作者群正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这个年龄段断层现象迥异,该群体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中最为稳定,已成为业务和学术上的骨干力量。E作者群比较年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基础扎实,起点较高,从事多年图书馆工作,成为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

(3)B(现61~70岁)作者群也比较庞大,尽管他们功成名就,仍然执着地追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F(不到30岁)作者群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5.7%。这是由于“减员增效”政策,新进年轻人比例大大减少,其中不少人又很快地离开中心:他们思想较为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干,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群体。

表1.

 作者文献产出相关指标统计

代号出生时段

作者量(人)

发文总量(篇、部) 占总发文(%)

人均发文量(篇、部)

A1920~1929 24 0.5 2

B1930~1939 19 21725.4 11.42

C1940~1949 14 12915.1 9.2

D1950~1959 24 31937.3 13.29

E1960~1969 24 16819.6 7

F1970~ 5

18 2.1 3.6

总计: 88 855

100.0 9.7

3.1.2不同年龄段作者的论作状况

(1)D作者群不论是人数还是发文量均领先,人均发文量相当于E作者群的2倍(尽管两者人数相同),高于总平均值37%,遥居首位,反映出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力军。

(2)B作者群已超过退休年龄,发表论作的人数虽不是十分突出,但人均发文量却很强劲,位居第2,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他们经验丰富、知识渊博、阅历宽广,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研究主体力量。

(3)F作者群尽管人数少,人均发文量也较少(仅次于A作者群)。因他们工作时间不长,经验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但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也是未来的希望。

88位作者10年间人均发文量不到10篇(即每年人均不足1篇),与其他学科研究人员比较是低水平的。当然,B与D作者群人均发文量均高于整体平均水平,C作者群人均发文量也接近于整体平均水平。反映出工作较长(均在40岁以上)、职称较高(基本上是中级职称以上)者科研能力较强。

3.2高产作者特点分析

(1)发表16篇(部)论作以上的高产作者共有15人,占总数的17%;共发表论作418篇(部),占中心10年间发表论作总数48.89%;人均发文量约28篇(部),约为平均指标3倍。反映出集成性和活跃性特征。

(2)绝大多数作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其中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高产作者总数的66.7%。反映出该群体高学历、高职称、高指导的特征。

(3)大多数高产作者是学科带头人、学术权威、专业骨干或卓有成就的新秀,有较大影响,是学术造诣较高的活跃群体。

(4)部门分布不均衡,基础部门的作者仅占0.7%。当然,由于某些工作的特殊性(如:情报研究多以论文、报告形式完成本职工作),论作反映出更偏向情报学,应当加强图书馆学研究的力度。

(5)其中约47%的人接近或超过退休年龄,中年人员占40%,青年人仅占13%。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反映年龄老化。

4.论作载体分析

4.1论作的载体分布

表2论作载体分布统计

文献类型发文量(篇、部) 占发文总数(%)

期刊 56265.73

图书 10512.28

会议文献 63 7.37

研究报告 62 7.25

其他63 7.37

总计

855 100

855篇(部)论作分布在多种文献载体上(见表2),代表了中心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并形成了3个区域。

(1)期刊处于高分布区。有562篇,占总量65.73%。由于期刊具有内容丰富新颖、报道及时、传播广泛、发表周期短等优势,所以成为文献交流的主体形式。

(2)图书为中等分布区。有105部,占总量12.28%。从形式上看,以文集、工具书居多,专著比例较低。反映中心能够自成独立研究体系、造诣较深的学术精英不多。

(3)会议文献、研究报告及其它(报纸等)为低分布区。共计188篇,占论作总数22%。此类文献虽然没有成为主流,但主题鲜明、最具时代感,也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文献形式。其中有关召开国际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中心工作发展战略研究、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等,不仅体现出中心与时代联系的紧密性和参与性,也展现出研究活动能力和成果。

4.2论文刊载的核心区域期刊分析

562篇论文分布在148种期刊上,其中刊载13篇以上的有9种,为核心区域期刊(见表3)。

表3.核心区域期刊统计

刊名 主办单位发文量(篇、部) 发文量排序

图书情报工作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881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362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353

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204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 195

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省图书馆学会196

国外图书情报工作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197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178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139

从表3可见,按载文量大小递减等级排序的前9种期刊共发文266篇,占中心发表论作量47.3%。

核心区域期刊从地域看,北京地区的刊物有8种,载文247篇,占92.86%;以出版物所属系统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刊物载文228篇,占85.71%;就编辑部隶属单位讲,本中心刊物载文215篇,为80.82%。表明作者的投稿集中于本区域和本系统,说明作者投稿思想观念不够开放。

5.论作的主题分布

855篇(部)论作,按10大主题归类进行统计(见表4)。

表4.

论作的主题分布统计

主题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累计 占总数%

情报研究 2520322731 39

38341925

29033.9

图书情报事业  

71822117 11

29241821

16819.7

文献资源建设 19 8 5 14 18

20145 3 9711.3

检索语言 22 5 5 3 6

1411131172 8.4

文献信息服务 51 6 7 9 72 3 3 952 6.1

文献加工 25 9 3 4 24 9 6 650 5.9

信息技术 34 2 1 4 95 4 6 846 5.4

工具书的编辑与利用

64 2 3 4 55 1 3 134 4

书刊编辑出版与发行2 2 3 3 46 2

426 3

目录学4 4 4 4

1 1 2 20 2.3

情报研究有290篇,占总数1/3以上,首屈一指。其中85.86%的论作主要集中在科技政策管理(115篇)、科技情报(56篇)、文献计量学(45篇)、高科技与产业化(33篇)4个方面,成为热点领域。

图书情报事业有168篇,其余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有97篇,其中数据库建设的文章占62.9%,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关注较多的有改革与发展(31篇)、队伍建设(28篇)、理论研究(17篇)、信息资源管理(10篇)4方面。检索语言方面有72篇,其中文献分类理论与方法所占比例高达87.5%,特别是对《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研究较为深入,具权威性、独创性。

信息技术在中心的业务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文献产出量却不是很高,仅占总数5.4%。主要原因是①专业性质的差异,这方面工作要求智能较高、周期较长,成果一般体现为项目和工程,而不是论作;②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社会需求较大,人员流动较快;③中心对于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着一定问题,出现多年投入力量培养的技术骨干大量流失的现象。

文献信息服务和文献加工的发文量都比较低,与从业人员的数量成反比。发文数量年代序列起伏较大。表明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其参与性、深入性、持续性不足。

工具书的编辑与利用、书刊编辑出版与发行、目录学3个类型的文献量,处于低点且时有断年现象发生。反映对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力量较小、关注得不够。

此外,报道国外情况的论文、译文共计136篇,占总数15.9%,视角广泛,涉及18个国家,其中79%集中在美国(28篇)、德国(26篇)、苏联与俄罗斯(19篇)、日本(14篇)、韩国(12篇)、英国(8篇)6个国家。论文主要涉及情报研究、图书情报事业、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技术4个领域,其中情报研究有102篇,占75%,表明关注世界的发展动态,吸收能力最为突出。用外文撰写的论文仅为14篇,表明中心作者群整体外语写作能力水平有待加强。

从整体上看,1995~1997年间研究工作异常活跃为峰值时段,与1996年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心被指定为参观单位之一的时段相吻合,大会召开提供了中心与世界同行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思维被激活,因而峰值期有所延续。

6.问题与探讨

6.1主要问题

6.1.1成绩显著,但差距也不小。

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往往满足于纵向比较所取得的成绩,却少有横向比较找差距。尽管中心近10年间有88位作者参与科研,发表著译作855篇在图书情报界比较突出,但与教学科研较发达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近10年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教材、专著和工具书近100种,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6]比较,差距便不言而喻。

6.1.2人才后继堪忧。

中心的研究生教育始于70年代末,现已成为全国第三个图书馆学博士点,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中心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给予宽松、优裕的政策,已有一定成效,但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吸引力还是大大的减弱。今天,参与激烈的竞争、渴望事业的成功,已成为社会的时尚,成为年轻一代的理想和追求;而人才市场的成熟、外界企业公司灵活的管理机制、巨大的发展空间、众多的发展机遇,形成了强大的诱惑力,中心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年轻队伍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现了培养多少流走多少的尴尬局面;学术带头人及高产作者老年化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学科领域已出现了断层。

6.1.3管理不力。

中心人均发文量指标不是很高,特别是有些高级职称人员在取得资格认定后,对论文产出失去压力表现得较为突出;高级职称分布配比不合理,情报研究、开发部门过于集中,基础业务部门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6.2探讨

中心在新世纪已成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为中心整体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6.2.1加强教育。

不仅要继续搞好学位教育,也要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养和提高,有目的、有专业倾向地培养。选拔年轻、踏实、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坚持持续地、形式多样地开展继续教育,使在职人员业务技能、理论水平、研究能力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提供经常交流信息的工作环境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防止知识老化。

6.2.2吸引人才。

对新生骨干力量要给予扶植和重用,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保持竞争能力和旺盛的工作热情。

6.2.3提高基础部门人员素质。

研究开发部门已然在人才、知识、研究条件等方面均具有优势,而业务基础部门,高级职称配比低,人才资源匮乏,工作内容实践性强,学术气氛和研究能力都相对较弱。故此,高级职称的岗位设定,应与核心任务相接轨,加大对业务基础部门的倾斜扶植力度,以提高一线文献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6.2.4动态竞争。

加强竞争机制,确保学术研究的活力,鼓励职工积极进取、不断研究创新,反对平庸、靠老本过日子,并在管理制度上予以体现。职称评定和竞争上岗,除考察其业务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对研究能力及研究水平的计量要求;特别对高级职称的人员,每年都要有新的研究成果发表。

收稿日期:2000-12-29

标签:;  ;  ;  ;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