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域视角的供给侧教研体系建构与实践途径论文

基于县域视角的供给侧教研体系建构与实践途径*

喻足德

【摘 要】 县域教研对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理论为县域教研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以供给侧理论为抓手,从概念、理论结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重构县域教研的工作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供需平衡;教研方式;服务;策略

一、供给侧教研的概念及县域教研现状

教研活动的平稳发展取决于教师需求和教研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教研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使县域教研在形式、结构、流程等组成环节实现供需平衡,优化教研系统,使教研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基层教师的需求。

随着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教研工作日趋重要。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近年来县域教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实地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校能本着“教促研、研辅教”的目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85%的教师认为教研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研内容、教学研究、学情研讨、教学培训等均有较大的需求。

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教研运行机制、评价、反馈体系仍需完善;教研模式、方法、内容等无法与教师的需求形成有效对接,不能引领教师实现由表及里的知识、能力内化,有效性不高;教研形式仍以集体备课和听评课为主,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缺乏,没有激发教师从教从研的积极性等。

因此,要推动县域教研高效发展,教研机构必须要深化改革目标,在方式、结构、角度等内容上进行根本性调整和内延建设,满足教研转型升级的新需求。

二、供给侧教研改革的体系建构

(一)一个核心:供给侧改革理念

供给侧改革理论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具有高度的同构性。根据校情、师情、学情等需求侧的现状,对教学供给侧教研系统进行结构性调整,在质量、内容、方式等方面丰富供给;同时减少开展效果不好的活动,实现供需平衡。以供给侧理论审视、认识教研,改革教研结构,转型教研模式,扩大中高端供给,满足新课改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这是供给侧教研结构改革的核心。

根据描述的模型,编制了“MathCAD 6+”系统的程序。该程序用两个已知解进行了测试:一个在均匀失重理想弹性介质中的截面的格里菲思问题和半平面中的热弹性应力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计算与理论解吻合较好。

(二)两个目标:创新教研方式,探索供给方案

1.创新教研方式。

1.专家或名师专业引领。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647亿m3,多年平均年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m3。黄河流域水资源状况有三个主要特点:

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教研方式需要从对象、内容、结构和角度四个方面加以转变。加强教研机构(如教育学院、规划办、教研室等)与教师的合作,以教促研,以研辅教,实现教与研的联动作用;教研形式由机械灌输式静态研究向互动探究式的动态研究转型,从知识表象向思维内涵和核心价值延伸,形成教、学、研共同体;改革教研结构,创新驱动战略,构建联动、合作、研训一体的新型教研供给网络。

2.探索有效的供给方案。

供给体系的改革方案需从县域实际出发,以需求结构的变化为基础,从“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的角度来审视,探索时要兼顾:教学知识和资源的变化,教研手段的变化,教育政策的变化,教师年龄、性别等因素构成的变化。要降低传统教育机制政策的束缚等多维因素造成的影响,使需求和供给双方有效衔接,从而形成由“灌输导向”向“服务导向”、由“学科导向”向“学生导向”、由“局部封闭管理导向”向“开放发展管理导向”升级格局。

从这些感言当中可以看出,“寻根之旅”对于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增加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兴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印象和对祖籍国的感情,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三个维度:建构机制、转型方式、创新策略

1.探索教研新样式。

教研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协调供给部门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其更科学地运行,实现统筹引领作用。制度建构要强调有机导向性,是在互动学习与制度重建中,结合教师实际问题和需要,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将制度的理论建构探索融合于教研实践过程,边实践边探索,边改革边完善,改进机构教研制度(如图1)

图1 供给侧视域下教研制度建构

2.维度二:转型教研方式。

砖子乍进门,见纤掌挥来,明知敌不过刀马旦的拳脚功夫,也要拼力反抗、击退气势汹汹的强敌的,然而气吐如兰的动口不动手,将他软化在石榴裙下了。赵仙童拥着他坐上沙发,转身沏杯龙井茶,又削了一只大苹果,剖成片放进碟子里,捏出一片撒着娇要喂他。砖子涌起潮水般的感动,晚上遭受诗友们不知情的污辱,白天挨的莫名其妙耳光,全都在一片苹果、一杯清茶中和解了。尽管这是他多年夫妻生活中,从未经历过的大起大落。

表1 传统教研方式与供给侧教研方式对比

加强供给侧教研改革,重点是提高供给侧资源的结构、质量和供给方式,减小低端无效供给,扩大中高端有效供给,增强供给侧对接的适应性、可融性和变通性,推动教研资源、经验互动交流。

教研项目编制与设计是根据基层教师教学实际,形成常规课、示范课等不同课型的过程性规范建设与教学指导。在课堂研讨、知识和技能研训、教科研研讨、现代教育技术研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其策略是项目引领、对接需求、主题核心驱动、统筹规划、分化教研;其目标是迎合教师需求,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教研项目提供给教师的是全局统筹下的个性化服务,兼顾教研体系整体与局部,尊重教师的教研自主权。

制度是教研有效实施的前提,方式是实现教研目的的过程性表现,而策略是教研能够有效实施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有效的教研策略对于提高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提高教师从教从研积极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采用基于供给侧的课题教研策略应把握全局,领略核心内涵,彰显个性,创新维度,多方式探寻。采用基于供给侧的教研室教研策略应精准促研,导向引领,供需对接,驱动助长,资源共享,扩效供给,践行示范。采用基于供给侧的教研资源平台创建与资源共享的服务供给运作策略,如网络资源“互联网+”式运作策略[2]、课题资源蜂式共享运作策略、名师引领辐射式运作策略、内外资源联动式运作策略、资源项目供给缝合式运作策略、内置资源拓展衍生式运作策略等。

三、供给侧视角下县域教研实施途径

(一)引领供给服务转型,促进教研素养提升

秦明月说:“这么说来,或许取肾者并不想他这么快死去?”秦明月似乎在问老马,眼睛却盯着死者的脸看,死者的脸已经呈褐赭色,脸部浮肿,这家伙生前一定是一个仪表堂堂的家伙。死者沉默着,对秦明月的疑问显得漠不关心。

教研工作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持力量,在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监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新形势下教研工作除了将传统的深入探索、规范指导等工作延续外,还增加了新的要求,教研方式需要以建构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导向性、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动性为标准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研方式需向供给侧式教研方式进行转变(见表1),构建符合新形势的教研形式。

教育专家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索先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3]通过教育专家参与的学术讲座和理论学习研训,能提升教师的各种教学素养,并促进消化内化。专家或名师融合教学实践,以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供给服务;定期开展示范课活动,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方法,使教研更接地气;参与学科教研,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磨课,对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等教学元素进行诊断,提升教师实践与理论水平,促使他们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2.教育教学科研引领。

以研促教是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4]。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达到教与研的和谐统一,提高科研的有用性,而且有助于教师建立科研的信心和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科研的项目定制要根据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彰显系统性、多样性、个性化、有效性,从聚焦教研共长、聚焦教学共长、聚焦教师关系、聚焦师生关系、聚焦个人与机构关系、聚焦教研人文思考等,多方向、多维度实现有效供给,形成紧扣供给侧视角的研究导向型县域教研方式。

在对礼仪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课堂讲授时,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礼仪内涵”的教学过程中,先利用一些礼仪知识自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对错误观点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讲出其中缘由,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

(二)资源供给服务转型,实现资源、经验互动交流共享

3.维度三:创新教研策略。

1.教研项目编制与设计。

目前,相比于对压力超负荷大量的研究,人们对容量超负荷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却明显受限。压力超负荷诱导心力衰竭通常采用主动脉缩窄诱导压力超负荷致心力衰竭模型。然而容量超负荷诱导心力衰竭的模型却并不广为人所知。对于人类而言,容量超负荷引发左心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伦理问题,以及从最初容量超负荷到最后引发左心功能不全需时过长,所以利用动物实验构建了容量超负荷模型模拟人类疾病,进而了解其潜在的诱导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容量超负荷动物模型可以分为2类:低压力型和高压力型。

2.教育资源建设。

整合、开发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服务供给能力,通过消化、融合县域内不同类型教育资源平台,实现资源信息数据共享,是推动教研改革的有效手段。例如采用网络存储服务器实现信息资源的存储、读取、在线传输共享等功能;NAS平台的运用使线上互动和线下教学有效地统一在一起,实现了教与学的实时反馈、精准测评和人机交互、人机智能;通过浏览器、网盘、云服务、移动终端APP等工具,教师可以实时访问下载自己所需的教研资源。

(三)教研样式供给服务转型,促进教师“一德四力”专业发展

1.维度一:建构完善的教研制度。

教研作为教学与教育研究在学校场域结合的重要实践样态,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教学实践,改进教学工作。[5]在新课改形势下,教研样式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探索更多适应课改要求的教研形式,如主题导研式教研、四教一体式教研、教学研联动式教研、立体式教研等,这样才能使教研服务对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利用式(5)的归一化参数,选取微小初始条件(0,10-9,0,0),采用MATLAB二阶龙格-库塔ode23s算法进行数值仿真。系统(4)是混沌振荡的,其生成的单涡卷混沌吸引子在y-x平面上和在x-z平面上的相轨图分别如图3(a)和3(b)所示。此外,在y=-1 截面上的庞加莱映射以及状态变量x和z的时域波形分别如图4(a)和4(b)所示,可见系统(4)的混沌吸引子具有较复杂的折叠行为,且为非周期的。

以主题导研式教研为例。主题导研式教研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以问题为起点,提出教学或教师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以主题式导研为核心,通过前期调查研究,确定教讨方向,选取教学研主题,开展教、研、培系列教研活动,活动围绕主题展开,以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技能等;以学校、课堂为主阵地,立足课堂,深入课程实践,把握研究重难点,有计划、有深度、多维度推进教研工作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由教师、教研员省市教研专家、名师、教育权威共同组成学习共同体,梳理、探讨教科研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形成教促研、研辅教的氛围,各个群体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主题导研式教研追求的是内在目标驱动,在平等、积极、探讨、互动的基础上,对有价值的教研主题进行能动探究,促进原有教学理念的深化与重构,在专业上彼此共同成长。

2.活用教研新工具。

教研工具为教学和研究工作走向多样化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如课堂观察数据表、教学思维导图、“好分数”阅卷系统等教研工具,可以提高教研工作的有效性。

课堂观察数据表:每次教研活动依据主题与目的,设计观察数据表,为观课、课堂评价与改进提供实证精准数据,从客观角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观察数据表汇总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归纳、总结、修改,使数据表更科学合理,便于观察分析,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检验数据表本身的有效性。

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利于理清脉络拓展思路、查找教研问题、确定教研方向,便于形成共同意识。引导教师在研课、培训、研修等教研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思维逻辑,拓宽思维空间,增强教学和科研能力。

“好分数”阅卷系统:“好分数”大数据系统在教学教研中的使用,可以实现教学测评多维数据的实时反馈,使教研效果更准确,改进教学方案更具针对性,教研成果更突出。

例如,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教学时,可以将微课教学环节融入课文中,对该资源挖掘并利用。教师设计完微课教学内容后,让学生选择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进行模仿写作。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多次领悟,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作文写作有较大的帮助。此种微课资源的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分析能力,而且也极大提高了写作技巧。

教研是推进县域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以供给侧理念引领教研转型,实现教研供给的结构性调整,从本质上讲就是办符合师情、学情和研情的教研,建立有效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兼顾教与学的统一、教与研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这样才能最终完成教研转型。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创新教研方式,加速教研转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4.

[2]杨新莹,李军松,白晓宇.“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8(7):43-49.

[3]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1.

[4]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81-90.

[5]王晓玲,胡慧娟.论学校教研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28-31.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22-0047-05

【作者简介】 喻足德,福建省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福鼎,355200)校长,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教研和教师教育研究。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县域教研转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GB160602)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  ;  

基于县域视角的供给侧教研体系建构与实践途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