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乙型肝炎的针灸治疗方案论文_杨德先

浅谈慢性乙型肝炎的针灸治疗方案论文_杨德先

黑龙江省锦河农场医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摘 要】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针灸治疗措施。方法 通过对前来就诊的多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分析,结合中医针灸诊疗理论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针对性系统性的针灸治疗方案。结论 传统中医针灸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独特的作用,必须要全面理解和掌握针灸的临床治疗措施,更好的发挥针灸疗法的现代医疗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针灸治疗;治疗方案

0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从肝炎病毒入侵到临床出现最初症状以前,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状态而长短不一。

全身表现 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可能与此有关。

消化道表现 肝炎时,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2 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查、超声波检查、肝脏活组织检查、乙型肝炎抗原及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及估计预后。

3 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胸闷腹胀,恶心嗳气,纳差,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湿困脾胃 脘闷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身重乏力,口淡不欲饮,便溏,舌胖,苔白腻,脉濡或迟缓。

肝肾亏损 右胁隐痛,乏力食少,烦躁易怒,五心烦热,口干唇燥,舌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数。

4 治疗

4.1 辨证治疗

4.1.1治疗原则:肝郁气滞者,疏肝解郁为主;湿困脾胃者,祛湿健脾为主;肝肾亏损者,补益肝肾为主。

4.1.2处方

(1)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第二组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配穴:肝郁气滞者,配日月、期门;湿困脾胃者,配阴陵泉、丰隆;肝肾亏损者,配太溪、三阴交。

4.1.3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0.5±0.2寸。直刺中脘0.6±0.2寸,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足三里1.5±0.5寸,直刺阳陵泉、三阴交1.2±0.2寸。向后15°角斜刺日月、期门0.5±0.1寸。直刺阴陵泉1 2±0.2寸,直刺丰隆1.5±0.5寸。直刺三阴交1.2±0.2寸,直刺太溪0.5±0.1寸。

每天治疗1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每次行针5~10秒。肝郁气滞型、湿困脾胃型,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或行针,捻转幅度2~3圈,捻转频率每秒2~4个往复。肝肾亏损型,主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或行针,配穴太溪、三阴交用补法针刺或行针,捻转幅度1~2圈,捻转频率每秒1~3个往复。

4.1.4按语

取膈俞、肝俞、胆俞穴,以疏调肝胆气机;用脾俞、胃俞,以调理中焦,消除呕恶,增加纳食。足三里调理脾胃,内关以宽胸理气;取中脘以健脾和胃,降逆化郁。阳陵泉通利胆腑。配日月、期门在于增强疏肝理气之效;配阴陵泉、丰隆在于运脾胃,除浊湿;配太溪、三阴交在于补益肝肾。因本病迁延日久,往往多虚实夹杂,故而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

4.2 辨病治疗

4.2.1体针疗法

4.2.2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背部相关节段区内的穴位,如肝俞、胆俞、T7~T9夹脊;第二组取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中脘、建里、下脘、期门、太乙等;第三组取肩胛区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曲垣等;第四组取特殊穴位,如公孙、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第一组与第三组穴位配台使用,第二组与第四组穴位配合使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每次可选用双侧8~12个穴位。

4.2.3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7~T9夹脊、肝俞、胆俞0.5±0.2寸。直刺中脘、建里、下脘0.6±0.2寸,向后15°角斜刺期门0.5±0.1寸,直刺太乙0.6±0.2寸。向脊柱方向15°角斜刺肩中俞、肩外俞0.6±0.2寸,向肩胛骨冈上窝30~角斜刺曲垣0.6±0.2寸,向下30°角斜刺天宗0.6±0.2寸。直刺足三里1.5±0.5寸,直刺三阴交1.2±0.2寸,直刺公孙0.8±0.2寸,直刺阳陵泉1.2±0.2寸,直刺太冲0.5±0.1寸。

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如果肝区疼痛较重,第三组穴位: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曲垣等,可改用强刺激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4.2.4按语:肝脏分布着来自T7~T9节段的交感神经,肝脏的被膜分布着来自C3~C5节段的右侧隔神经的感觉纤维。根据我们创立的现代针灸学理论,应选用这两个节段区内的穴位,第一组、第二组穴位即分布在T7~T9节段内,第三组穴位则分布在C3~C5节段内。第四组穴位与病源并不处在相同或相近的节段内,但针刺该组穴位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能够调节和稳定机体的免疫机能,对治疗本病具有积极意义,故此将其列为特殊穴位。我们研究发现,第三组穴位是治疗肝胆区疼痛的重要穴位。

参考文献:

[1] 刘雯;中药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2] 马利;崔志伟;李瀚旻;高翔;;中西医联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年01期

[3] 路秀萍;恩替卡韦治疗68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3年06期

[4] 张健;任姣姣;李冰;李梵;邵清;陈国凤;;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3年03期

[5] 邓立功;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探讨[J];安徽医学;2013年09期

[6] 张丽娟;赵建夫;;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7] 高维娟;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8] 廖咸硕;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大众科技;2014年10期

[9] 马红梅;张铁峰;孟令军;李学超;;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发病机理[J];河南中医;2012年06期

[10] 张国梁;李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11] 单晓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的炎症程度与黑素瘤缺乏因子2表达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2] 杨玥;我院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调整原因及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论文作者:杨德先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浅谈慢性乙型肝炎的针灸治疗方案论文_杨德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