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可以同时解决的_经济增长率论文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可以同时解决的_经济增长率论文

通胀与失业可以兼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兼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策调节的两难选择

经济运行,应维持在适度增长区间。如果经济增长超过了上限,通货膨胀就必将发生;反之,经济增长达不到下限,失业范围则必定扩大,失业率也跟着上升。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监测指标。就是说,经济波动是否处于良好状态,仅仅凭借经济增长率是难以鉴别的,这时可借助通货膨胀率或失业率,从旁予以具体辩析和反映。

高增长伴随以高通胀,这是当今一种世界性现象。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抑制高通胀将要压低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的压低必将迫使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压低失业率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人为地抬高又导致通胀率的上升。于是在西方国家政策调节便处于两难的选择:是着力抑制通货膨胀,还是缓解失业呢?

我国在前些年经济剧烈震荡的过程中,宏观决策也经常面临两难选择。例如,1990年春夏之交,通货膨胀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后已有所缓解,但失业(包括临时待业和下岗者)率却急剧上升。那时城市有近1/4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是继续治理通货膨胀,还是着手缓解失业,就是当时宏观决策的中心课题。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条途径: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可抑制失业现象的发生呢?这取决于经济政策的选择。如果宏观调节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就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可防止周期性失业范围的扩大。

结合国际经验来看,通货膨胀和失业周期性地出现,主要是扩张与紧缩两种政策交替使用的结果。我们主张,对经济运行实行适度调节,这样既有助于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又为实行“双抑制”提供了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为经济运行由不良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变提供了重要锲机。应当指出,“软着陆”不但有助于防止通货膨胀的再次发生,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失业。所以,我们既要坚持抑制通货膨胀,又主张同时控制失业。这两个方面应当并重,而不可偏废的。

适度增长:“双抑制”的统一

通货膨胀和失业皆起因于速度与效益间关系的失调。前者是经济增长率过高,即脱离经济效益提高的可能的情形下出现,后者则是在经济增长率过低,即不能适应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的情形下产生。如果这个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对于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入。这对于改善目前宏观调控,克服其危害甚大的盲目性,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通常把通货膨胀归罪于货币发行和供给,再把失业归咎于技术进步。这样看问题不求实,没有道理。这一见解只涉及经济运行的某些表面现象,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深层次原因不在这里,而是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的失调。因此,妥善协调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是抑制通货膨胀,又是抑制失业的根本途径。

如果不是从根本上调节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而是采取治标的办法,那么无论抑制通货膨胀还是抑制失业,都是难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纵使有关当局有意约束货币供给,以控制正在节节拔高的通货膨胀,但经济运行的内在压力,到头来仍会迫使它去增加货币发行,所以在宏观调控中一再改变货币供给意图的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非少见。至于技术创新和进步,无论任何时候和任何环境下,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应积极予以提倡和支持,何况人为的制约是无济于事的。

第二,扩张政策和紧缩政策的交替使用,在某些西方国家称之为“反周期”政策。但是,倘若经济波动表现为良性循环,那么,无论通货膨胀率还是失业率都将处于最低水平,起码是不会上升的。通货膨胀或失业的恶化,是经济急剧震荡的过程中出现的,而经济运行的剧烈震荡,恰恰就是“反周期”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把抑制通货膨胀和抑制失业,二者看成是截然对立的。现在我们已经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皆产生于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失调,既然如此,那就为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又为抑制失业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反周期”政策具有历史局限性。它的不成功实践表明,单一地抑制通货膨胀,必然给失业率的上升埋下祸根;而单一地抑制失业则给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敞开大门。前些年,我国经济运行忽而大上、忽而大下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基于此,我们必须为调节经济运行另辟蹊径。这就是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实行双抑制。尽管其间有时会产生一些摩擦,但是只要协调得当,双抑制是可获得成功的。

第三,有人说,可用通货膨胀代替失业。这是通货膨胀有益论的一个口头禅。但在我们看来,这不过是“反周期”政策的一种翻版。通货膨胀不但无助于根治失业,而且事后还会加重失业。而在滞胀同时发生之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严重的失业就直接结成伴侣,是谁也代替不了谁的。

总之,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实行双抑制,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的。

究竟怎样实行双抑制?这就是对经济运行实行适度调节。在经济运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时,实行适度调节就是将经济增长率限定在,以经济效益水平为转移的适度区间。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抑制失业,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这两个目标是可以同时达到的。

倘若经济运行出现非良性循环,适度调节的办法也应作相应的改变。但,这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在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形势时,实行适度调节就是把偏高的经济增长率逐步压低下来。如此坚持一定的时期,当经济增长率降到适度增长区间之后,通胀率也会降低到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又由于经济实力的及时恢复和日益增强,有所上升的失业率便可走向稳定。

在面临严重失业的形势时,实行适度调节就是将偏低的经济增长率逐步提高起来,就业率也会有所上升。尽管失业状况尚未有明显改变,但这可防止通货膨胀率的突然上升。如此坚持一定的时期,当经济增长率上升到适度增长区间之后,失业率也会降低到社会可以承受的水平。同样地,由于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有所上升的通胀率就可渐趋稳定。

西方“菲利普斯曲线”的评价

“双抑制”政策的选择,涉及如何理解“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的,后来为西方新古典综合派所推崇,并被该学派作为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理论工具。由新古典综合派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所要表述的理论见解,有下列三点:

(1)基本观点是,价格水平的变化, 是以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额为转移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物价水平上升,也就是产生了通货膨胀。差额越大,通货膨胀率就越高。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物价水平下降,即是说不存在通货膨胀,反而出现了通货收缩。负差额越大,通货紧缩率就越高。

西方经济学认为,当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可实现充分就业。不过西方学者所说的充分就业,是以不理会自然失业率的存在为前提的。

在我们看来,以总供求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与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并非相悖。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是,对通货膨胀或失业的解释,仅仅停留在供求关系上。把这一理论见解用来分析中国实际,还需要再深入一个层次。就是说,通货膨胀或失业的产生,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速度和效益的失调所致。前者是因为速度过高,超过了经济效益上升的实际可能,后者则是由于速度过于缓慢,难以容纳由资产生产率,特别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赋予的可能性。

(2)其政策主张是,在经济呈现过度繁荣状态之时, 应采取收缩性经济政策,如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或降低货币供给量,以便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处于严重萧条的状态之时,则应采取扩展性经济政策,如增加政府开支或扩大货币供给量,以便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政策执行的结果将是:前者在通货膨胀消失之时,有可能产生失业;后者在失业消失之时,则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单从政策选择及其结果来看,这一见解和推理并无不妥之处。西方世界的经济实践早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问题在于,它的政策主张会导致扩张与紧缩两种政策的交替使用,以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轮番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皆为经济运行的病态现象,对社会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既然医治一种疾病的药方会使另一种疾病恶化,那就可以认为它是不可取的。

我们认为,对中国经济运行应实行适度调节。适度调节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具有兼治的功能,因而它可避免两种政策交替使用的缺陷。

(3)其理论结论是,通胀率和失业不会同时产生。 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在西方世界维持近20年之久,而当通胀和失业真的同时出现时,它就陷于面临破产的困境。

在我国,关于菲利普斯曲线,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有人根据这条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可以用通货膨胀来缓解失业。理论界对此种观点持批评态度的人众多。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在批评旨在鼓吹通货膨胀的“替换”论的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认为“至少在长期中表达通货膨胀‘替换作用’的那条‘菲利普斯曲线’是不存在的。”不能认为,这是一种求实的态度。

上文分析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譬如参照它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描述,可为实行适度调节提供必要的数量根据。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重要的不是急于否定菲利普斯曲线,而是要防止扩张政策抬头,以及它与紧缩政策的交替使用。这样才抓住了全部问题的根本。“替换论”的要害,也正在于此。

标签:;  ;  ;  ;  ;  ;  ;  ;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可以同时解决的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