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治疗理论的自我观论文_梁黛婧

新精神分析治疗理论的自我观论文_梁黛婧

梁黛婧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自我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在不同的治疗理论中有不同的理解和作用。本文沿着精神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内部逻辑线索,总结了新精神分析治疗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自我观并分析其差异。理解不同疗 法自我观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治疗观的差异,对更好地探索心理障碍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我;分析疗法;个体心理分析疗法;自我分析技术;客体关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248-02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认知[1]。有关自我的心理学研究最早始于詹姆斯,此后的一百多年,从精神分析治疗到以人为中心疗法、社会建构-叙事心理学等许多心理治疗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进行了研究,探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秘密。本文沿着精神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内部逻辑线索,总结了新精神分析治疗中具有代表性的自我观,为深入理解新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探索心理障碍的根源提供支持。

1.个体心理分析疗法的自我观

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较之弗洛伊德,他更重视自我的作用。他认为人由于天生的缺陷而感到自卑,自我有积极努力克服自卑、从而达到卓越地位的能力。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感,人在感到自卑的同时,必定会追求一种优越感来补偿。所有生活的失败者,心理失调的人,都是因为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朝向了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被遮掩起来了。自卑感本身并不是病态的,只有这种自卑感发展成为一种情结时,心理健康才会受到威胁。所谓的自卑情结,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而无所适从的表现。人们克服自卑,追求卓越的补偿过程,实质上是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认为自我不仅仅是协调本我、超我、现实之间的矛盾,也不仅仅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收者,还有积极创造的一面。但同时阿德勒对自我的力量还持有怀疑,人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往往会犯错误,把努力用在生活中无用的一面,如缺乏社会兴趣,不能与人合作,不能很好的解决三大生活任务:建立友谊,建立亲密关系,为社会做出贡献[2]。因此阿德勒个体心理分析疗法的目标是改变自我,让意识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一致,才能达到人格的健全,从而达到心理的和谐。

在个体心理分析疗法中,改变自我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的。其治疗过程包括: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的治疗关系,对个体心理或生活方式进行整体评估,解释个体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错误目标和假设,通过再教育的过程,帮助个体采纳具有社会兴趣和社群感的行为和处理办法,改变其生活方式,促使其走向生活中有益的方面,从而改变自我、健全人格,实现心理和谐。同时,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也得依靠个体自我觉知的提高[3]。

2.自我分析技术的自我观

自我分析技术是指将自由联想、梦境分析、移情分析等精神分析技术用于患者的自我分析、自我认识,是霍妮在关于神经症以及自我异化理论中理想化自我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4]。

霍妮在对神经症的理论建构过程中逐渐展现其自我理论,提出了自我异化理论。她认为,不良的亲子关系使儿童产生基本焦虑,基本焦虑迫使儿童把对父母的基本敌意泛化到所有人,采取或对抗、或迎合、或远离他人的人际防御策略,其代价是疏离了真实自我——一个本可以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的可能自我[5]。三种人际防御策略是相互冲突的,这种冲突会导致人格障碍及随之相伴的内心分裂、无力感等痛苦体验,迫使个体转而向内寻求人格的整合力量,理想化自我由此产生。

理想化自我把三种性格倾向整合进理想化形象的三个层面里,遮蔽了内心冲突和内心分裂,使个体获得基本生活赖以维持的统一感和身份感,并在内心营造一种力量和意义的假象。理想化自我的形成,使原本趋向于实现真实自我的自我实现力量从此趋向于追求实现理想化自我。但是,理想化自我是各种冲突品质的组合,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体在实现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中完全的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这就是自我异化。霍妮把在自我异化基础上形成的自我异化自足系统作为神经症的判断依据[6]。

简言之,霍妮认为理想化自我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是治疗应该主要关注的对象。因此,霍妮认为自我分析技术应主要针对个体的理想化自我,使个体认识到理想化自我是不切实际的,发掘其真实自我。

霍妮坚信人生而具有建设性的整合力量,以促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潜力。这种愿望和力量,正是人类积极求变的动因,也正是他们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强大精神动力[4]。人们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潜能,这是自我分析的可行性之所在[1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霍妮认为,整个自我分析的目标是:要让分析者确信为解决基本冲突而构筑出来的理想化自我是不切实际的,并让分析者放弃错误的自负,能够面对现实自我,使其发掘真实自我,对抗幻想的目标,达到真正的人格整合[7]。

自我分析的第一步,辨认出某种神经症倾向,有时其本身就可能治愈一例轻微的神经症;第二步,查出某一神经症倾向的根源、表现及后果,即追溯理想化自我;第三步,辨认和了解不同神经症倾向之间的相互关系,这能解除各种神经症之间运作的恶性循环,即消除这些倾向之间的互相强化和互相冲突[8]。

3.客体关系治疗的自我观

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新发展,主要探索个体内在的无意识认同感和个体对外在事物如重要他人的观点的内化过程[3]。客体关系理论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存在很多分歧,在“自我”的界定上尤为明显。

“自我”应该被继续看成是“本我-自我-超我”(id-ego-superego)中的一部分,还是应该被“自体”(self)所取代?这不仅仅是语义上的一个区别,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自我到底是精神的从属成分还是精神的主要成分,客体关系学派的治疗师们似乎更支持后者[9]。

例如费尔贝恩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我,但这一自我并非弗洛伊德意义上的自我(ego),而是等同于自体(self)意义上的自我。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或动力中心。自我不是一种功能组织,而是真实的自体。它并不是由本我派生出来的,而是先天就具有的人格成分[10]。自我具有关系的本质。这不仅体现在自我总是不断地寻求关系,还体现在自我与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11]。

在治疗方面,费尔贝恩指出,心理障碍并不是特定力比多阶段固着的产物,而只是个体采用多种防御技术,使自我免受各种冲突的影响。

以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例,客体关系治疗师是这样解释其形成原因的:自恋者在早期的自我表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表征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他有一个完整、健康的自我感知和一个稳定的自尊感,能意识到别人的需要,并对别人的需要做出反应。而自恋的人在早期的自我表征和自尊形成过程中遭受了挫折,其父母或长辈对其需求不敏感,他们有时极端地关注和赞美他,有时又忽视或过份地指责他,自恋者在孩童时期有时感到自己非常出色,有时又感到很自卑。长此以往,他同时具有了软弱无能又无所不能的自我表征,既配得到向往的一切又完全不配拥有任何东西的自我表征[12],即他的自我表征之间存在着冲突。因此他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切合实际的评价,同时没有一个完整的自尊感,所以总是希望通过夸耀自己或得到别人的赞美来弥补他精神中所缺失的那一部分。这样的自我表征的形成归根结底是源于早期与父母或长辈即客体情感上的紧张关系[13]。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客体关系学派仍主张以移情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4.述评

综上所述,阿德勒的个体分析疗法认为,自我具有能动性和积极性,人能通过“追求优越”来补偿自己的缺陷,以获得一个创造性自我。霍妮的自我分析技术认为理想化自我是神经症的根源,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患者放弃理想化自我、发掘真实自我,达到真正的人格整合。客体关系治疗认为自我、本我及超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几种治疗理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自我并挖掘人格发展的动力,正是这种自我观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治疗观的差异,其关注的核心逐步向人的更本质的层面推进,对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心理障碍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刘继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8,3:61-64.

[3]Gerald Corey 著,谭晨 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孙平,孙名之.自我剖析的强有力武器——霍妮的自我分析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2):101-104.

[5] Smith W B.Karen Horney and psychotherapy in the 21st cent ury[J].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2007,35(1):57-58.

[6]丁建略.霍妮的自我理论及其当代响应[J].医学心理学,2008,29(1):34-36.

[7]卡伦?霍妮 著,许泽民 译.自我分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张华东.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心理治疗[J].社会心理科学,2003,1:48-51.

[9]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0] Sutherland J.D.The British Object Relations Theorists:Balint,Winnicott,Fairbairn,Guntrip[J].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28(4),1980:829-860.

[11]郭本禹,徐萍萍.从自我客体关系看人格结构——费尔贝恩的内心结构理论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9(5):45-50.

[12]珀文.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亢莉.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204-205.

论文作者:梁黛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  ;  ;  ;  ;  ;  ;  ;  

新精神分析治疗理论的自我观论文_梁黛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