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弘扬论文_杨翔宇

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弘扬论文_杨翔宇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讲师 402260

摘要:“红旗渠精神”是河南省林县(现已改为林州市)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修筑红旗渠的特殊历史时期孕育形成的,其基本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现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她不但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会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熠熠夺目,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挖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拓展其传播途径和载体;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红旗渠精神研究的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打造一支系统性研究红旗渠精神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内涵;当代价值;弘扬

20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30万河南林县(现已改为林州市)人民,在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历时近10个春秋,在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将位于山西省境内的浊漳河之水引入严重缺水的林县境内,修成了这条全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并在红旗渠修筑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红旗渠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担当精神,所彰显的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所凝结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公而忘私的团结协作奋斗精神,不但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会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熠熠夺目,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生命力。因此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对于当代全体华夏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进行三大攻坚战,到本世纪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不仅要有物质力量做支撑,更要有精神力量做支柱。红旗渠精神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她的孕育诞生有着丰饶的沃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红旗渠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任重而道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想实现到本世纪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跋山涉水,艰苦奋斗,亟需弘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红旗渠精神”是河南省林县(现已改为林州市)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修筑红旗渠的特殊历史时期孕育形成的,其基本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一)立足现实,依靠自我的自力更生精神

红旗渠主要依靠30万林县人民自己的努力修筑而成。1960年修筑红旗渠时正值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困难面前,林县人民没有被吓到。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号召带领下,林县数万民众自告奋勇,热情高涨,推着自制的小推车,扛着自己家里的铁锹、铁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修筑红旗渠的漫漫征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林县人员就是凭着这种豪情壮志,依靠这种自力更生精神,在太行山麓修筑起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进而改变了林县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

(二)不折不挠、迎难而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红旗渠修筑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持续长达3年之久的自然灾害时期,面对林县崇山峻岭、水源匮乏的自然环境,在物质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等的特定背景下,在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领导下,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凭着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险,忘我工作,披星戴月,终于修筑起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解除了林县人民的燃眉之急,从而改变了林县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的团结协作精神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我国始终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之一。红旗渠修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的团结协作精神正是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历时十个春秋,投入30万林县劳动力,众志成城、披荆斩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30万林县民众的鼎力打拼下,在全国各个相关部门的鼎力配合下,红旗渠在人们的欢呼雀跃声中终于修通了。

(四)公而忘私、不畏险阻的无私奉献精神

公而忘私、不畏险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国始终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红旗渠修筑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如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负责红旗渠设计重任的年轻大学生吴祖太,被誉为太行山上“飞虎神鹰”的红旗渠修筑工地除险队队长、红旗渠修筑特等模范任羊成等数不胜数的公而忘私、不畏险阻、乐于奉献的战斗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什么是无私奉献精神。

二、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精神孕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积淀,她愈发熠熠生辉,彰显其独有的时代价值与魅力。

(一)红旗渠精神为激发全体华夏儿女干事创业激情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林县连续遭遇干旱。1953年到1961年的九年间,有七年是大旱,造成河水断流,丼塘干涸,农作物歉收。1960年和1961年因连续大旱,全县85个生产大队靠远道挑水度日。”[1]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林县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视水如命”的社会意识。在林县县志上曾经有过关于民国初期桑耳庄村村民桑林茂老汉的儿媳妇王水娥因不慎把公公从地处4公里外的黄崖泉打来的一担水洒个精光而寻短见的悲剧。区区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宝贵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社会意识不仅反映了林县严重缺水的社会现实,同时又对这些社会意识产生巨大反作用——在以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县委班子领导下,30万林县人引漳入林,在蜿蜒起伏的太行山上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廊——红旗渠。在修筑红旗渠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以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县委班子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团员干部热情高涨,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和后备军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物质、资金极度匮乏的特殊苦难时期,不畏艰险,公而忘私,积极投入到火热的修筑红旗渠的战斗中去。身为共产党员的任羊成自告奋勇加入到除险队的行列,手持除险钩,高悬于太行山半空中除险,成为太行山上一道最最亮丽的风景线,为保障红旗渠的顺利安全施工立下了汗马功劳。“巾帼不让须眉。”林县的姑娘们个个奋勇当先,奔走在修筑红旗渠的第一线。她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修筑红旗渠的伟大事业。

20世纪60年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林县社会现实,祖祖辈辈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无论党员干部亦或普通群众,都由衷拥护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班子的英明决策,对引漳入林修筑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持有巨大的认同感,由此迸发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公而忘私的干事创业激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在开展三大攻坚战,到本世纪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必须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干事创业的激情。只有将他们内心深处的正能量充分激发出来,形成一种整体合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变成灿烂的现实。

(二)红旗渠精神是实施我党群众路线的鲜活教材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孕育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不断得以丰富发展。孕育于林县太行山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之内涵,是和平时期党领导人民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征服自然的真实写照,正是践行我党群众路线的鲜活教材。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众人拾柴火焰高。”红旗渠的建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面对林县崇山峻岭、水源匮乏的自然环境,在物质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等的特定背景下,在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领导下,30万林县人民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凭着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险,忘我工作,披星戴月,终于修筑起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从而改变了林县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三大攻坚战已经打响,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势、困难和挑战是我党不得不直面的客观现实,只有把群众路线这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结合,并灵活运用之,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才能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思考及其对策建议

(一)深挖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拓展其传播途径和载体

孕育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拥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特征,又是我党加强干群关系,保持党与广大人民群众鱼水情的鲜活教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短短的十六个字是对红旗渠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红旗渠精神诞生于60年代的河南大地太行山麓,与愚公移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精神一脉相通。她不仅属于河南,更属于全中国,是华夏儿女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岁月不居,时光荏苒。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必须深挖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拓展其传播途径和载体。

首先,充分利用中央党校及其所属各类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以及各类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和内涵的研究、传播,教育广大干部、大学生学深悟透红旗渠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并不断把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宝藏开发好、利用好。

其次,充分利用学术交流、个案访谈、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电视电影等丰富多彩的传播载体和途径传播红旗渠精神。

再次,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大学生等群体奔赴林州市红旗渠参观学习考察,亲身体验当年修筑红旗渠的艰辛,充分领会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

最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广泛利用微信、微博、QQ等数字化方式传播弘扬红旗渠精神。

(二)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红旗渠精神研究的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要靠人去实施,因此必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大对红旗渠精神研究的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打造一支深谙红旗渠精神内涵及其价值体系的人才队伍。

首先,依托全国各类党校、红旗渠干部学院以及各类高等院校加强对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全国各级各部门出台并实施人才激励政策,逐步建立一支研究红旗渠精神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对红旗渠精神系统性的研究,积极采取有利措施留住人才,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其次,积极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采取多种举措鼓励科研人员加强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红旗渠精神研究会等机构,开展红旗渠精神学术交流、筹备红旗渠精神论坛,建立健全一套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奖励机制,增强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理论性、学术性。

参考文献:

[1]陈国栋.红旗渠:一渠清波传万世.国土资源,2018年6月

作者简介:杨翔宇,男,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讲师

论文作者:杨翔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弘扬论文_杨翔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