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高校转型与发展能力建设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我国成人院校转型发展的能力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建设论文,成人论文,院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3)13-0044-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昌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推进与普及,我国已逐渐步入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变革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亟待转型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系统的大变革,从而更好地审时度势,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一、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内涵解读

成人院校是指按照国家法定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或同等学力的在职从业人员,利用函授、业余、脱产等多种形式对其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教育学院、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

(一)能力建设

“能力”原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能够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同人的性格、气质一道构成人的个性心理特征。20世纪末,能力的概念被推广运用到团体层面,比如:国家能力、执政党能力、学校能力等。它是团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实力表征,是团体顺利完成团体活动并最终实现团体目标的必备条件。

“能力建设”是指团体在提升整体实力,顺利完成团体活动并最终实现团体目标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增长。[1]

(二)能力建设的维度

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团体整体实力,完成团体的预定目标,实现团体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能力主体与能力发挥和实现的中介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团体能力建设和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能力建设需要通过“能力主体的提升、能力组织的塑造、社会资本的整合”等三个层面展开。

因此,具体来说,能力建设内容的维度分为:主体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建设(核心)、主体组织架构的应变能力建设(保障)、主体发展的环境建设(动力)(见表1)。[2]

(三)成人院校能力建设

根据上述学理分析,笔者将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界定为:增强成人院校整体自我办学实力,高质量完成学历教育、社会职业培训、终身教育指导等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成人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能力建设。

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根本与核心是增强成人院校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的能力,使其成为我国当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根据能力建设的维度分析,我国成人院校能力建设应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建设(见表2)。

二、转型期我国成人院校变革发展的必然诉求

(一)自我生存谋求转型

1.生源危机凸显、发展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学历补偿教育,努力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时代的到来,成人院校生源逐年减少,发展日趋面临困境,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据统计,2002年,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院校为607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共559.16万人,到了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减为348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降至436.07万。

2.质量严重下滑,社会认可度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普遍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估和质量监控系统,尤其是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教学过程缺少形成性评价和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频现“假的真文凭”现象,社会认可度大打折扣,成人院校的办学吸引力逐渐丧失。

因此,面对生源危机、质量严重下滑,社会认可度低等办学困境,我国成人院校亟待进行转型发展,牢牢抓住转型期的变革机遇,寻求彻底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二)社会发展要求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产业机构不断优化升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新行业不断涌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优化改组出现了大批转岗、下岗的再就业人员。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量失地剩余劳动力。大量企业转岗、下岗人员及广大的失地农民急需接受新的技能学习和培训,以提升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我国成人院校普遍仍然以传统的学历教育为主,岗位培训为辅,强大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同传统的成人院校办学模式产生了矛盾,社会发展急需成人院校转型,以提供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三)国家战略推动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人们生活富裕,个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翻倍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21810元,2000年为4366元。其次,经济自由后,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从而,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快乐自我,以充分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基于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为更好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人院校应亟待进行角色转换,广泛投身于区域社区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中,为社区百姓提供更多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三、当前我国成人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一)角色定位:由“教学科研型”向“综合服务性”大学转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现代大学作为传承文明、培育人才的摇篮,其功能在于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从角色及价值取向角度看,高校多属教学科研类型的院校,当然成人院校也不例外。然而,从社会转型期对我国成人院校发展的诉求看,成人院校应审时度势,建立与“服务”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变传统“教学科研型”院校为区域“综合服务性”高校,坚持以教学为基础,管理为手段,服务为宗旨,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二)发展方向:由“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转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一般分为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等。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历补偿教育已经不再是未来成人院校发展的核心。广大成人院校应由传统的“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转型。

普通高校的成人院校,要由学历教育向高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转变。在基本稳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规模、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校校联合,不断探索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高层次为主的、多类型的继续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强大需求。

而独立设置的成人院校,要立足专科学历教育,逐步向服务区域终身教育转型。在立足专科学历教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意识,面向本行业、本地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咨询和服务。

(三)办学模式:由“封闭型”向“社会型”、“开放型”转变

目前,成人院校的办学模式相对比较封闭,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鲜有深层次的沟通协作及联合办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由传统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转型发展,成人院校必须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不断加强同辖区企业、团体、行业、政府、社区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各种联合办学的机制,构建起灵活多样的“社会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成人院校办学的需求。

四、转型期我国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秉承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动力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变迁,成人院校应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改革传统的“封闭单一”的办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广泛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区域终身教育,实现成人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成人院校能力建设要以“服务”为核心。随着转型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推进,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服务,成为新时期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丰富群众闲暇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实现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因此,“服务”成为新时期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根本方向,也是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切实落脚点。以服务为基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是全面提升成人院校能力建设根本途径。

2.成人院校能力建设要秉承“终身教育观”。转变自身角色定位,由传统教学型、研究型院校,转变为与政府、企业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区域性综合性教育服务机构。成人院校应从传统单一的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成人继续教育,全面推进以社区教育为核心的区域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教育服务。

3.成人院校能力建设要围绕“三维”发展。成人院校能力建设旨在提升整体自我办学实力,高质量完成学历教育、社会职业培训、终身教育指导等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能力建设的学理分析,“主体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主体组织架构的应变能力”、“主体发展的环境创设能力”是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三个基本框架。但从成人院校办学的实际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将成为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快速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的前提。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成人院校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增强自身办学实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在于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规格,为社会培育更多的有用之才。

依据社会转型期,成人院校所面临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趋势,成人院校不仅是区域成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也是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区域群众性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针对“学历型”、“技能型”、“学习型”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切实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3]

1.培养目标。“学历型”教育即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院校的传统主体项目。其培养目标就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能胜任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教育即成人继续教育,是成人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依据企业员工、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技能、素质提升类培训,为成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学习型”教育即群众社区教育,是成人院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其培养目标,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育人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社区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而,有效推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2.专业课程设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和职业为依据。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的产业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作为专业主体框架设置的依据。[4]成人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以企业职工教育为重点,结合岗位职业技能的需求,设置技能考证、出国培训、岗位培训、素质提升等主题模块,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短、平、快”的成人继续教育项目。社区教育的专业设置要贴近群众,根据居民的需求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活动。专业设置可分为: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社区闲暇等三大类课程,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求。

3.教学模式。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要摆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学案导学法等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成为自我建构的主体。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拓展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专业实习实训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成人继续教育强调素质、技能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力求理论与实践不脱节,无缝对接。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年龄跨度大,涉及的人群多,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多以文化活动、主题讲座、个体互动居多。

4.管理方式。成人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可以采用“开放式自主管理模式”,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并推选小组负责人,并给予组长相应的管理权限,小组长对小组员进行分工,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教师则做好相应的组织、考评、调控工作,大大提升了课堂管理的实效。社区教育采用“学习圈管理模式”。学习圈即学习小组,创建一批民间草根学习圈,涵盖心理调适、养身保健、文化娱乐、家庭园艺、传统手工、科普知识、实用技术、家庭教育等多方面,让志同道合的社区邻里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1.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与能力。随着成人院校由传统教学型向管理型、服务型高校的转型,成人院校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转换,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服务意识与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教育能力是基础。成人院校的转型发展,使传统单一的教育客体——学生,逐渐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普通社区民众,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对成人院校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参加培训进修,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等。管理能力是重点。随着成人继续教育、区域社区教育的开展,面对的工作复杂多变,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公关、协调、沟通,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包括沟通协调的能力、服务能力、指导辅助能力等。[5]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人院校学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一线实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成就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双师型”教师显得至关重要。成人院校可以校本培训、外出进修、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一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3.多方合作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政校协作等形式,聘请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建学校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分发挥外聘教师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实训教学、业务指导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满足成人院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变革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成人院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变革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能够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灵活多样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成人院校服务社会的效能。

1.变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包括:(1)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展各项业务,盘活各部门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的活力与动力。成人院校对内建立相对独立的市场化的管理体制。按照成人院校的发展布局,可设置为:学历教育部、继续教育部、社区教育部三个独立的部门。各部门具有很大的管理权限,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提高办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建立一定的绩效考核机制,年终进行各部门的绩效管理考核奖惩,这样便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化格局,更好地促进成人院校的转型发展。(2)四级社区教育管理。随着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某些省市已经先期试点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如,浙江宁波市依托区域性的电视广播大学、成人学校,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每个成人院校都采用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充分整合辖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市电大负责统筹全市的社区教育工作,统筹规划、交流指导、业务培训,区成人学院(电大)负责区级层面的社区教育指导工作,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负责本街道(镇)级的社区教育工作,并做好各市民学校的业务指导管理。四级管理体制将辖区各成人院校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各项社区教育工作的落实到位。

2.建立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了整合优质行业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水平。成人院校应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同地区行业、企业建立全面的“产学研联合体”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促进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质量监控等工作的开展。①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学校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协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生产性实训基地”;②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与技能;③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相关指导,提升实训工作的实效性;④依托行业、企业的市场信息,为成人院校学生就业实习提供便利;⑤成立校企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托企业的优势,为成人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研发、质量监控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使成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趋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2)“四位一体”教师培养机制。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成人院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与根基。实施“上接、下联、外借、内生”的策略,实施师徒结对、双师、兼职教师、名师等四大工程,着力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①上接。与辖区高职院校挂靠,使之成为教师进修、实践基地。②下联。开展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③外借。聘请企业专家技师、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对学校实训教学、课程改革、专业设置进行指导。④内生。开展校本培训,提升在职教师专业素质。(3)外部质量评估机制。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成人院校学历教育的质量监控工作,建立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提高成人院校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规范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行为。依据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部分公共课程统考,建立质量评估、认证制度等质量监管系统,加强教学质量检测,加大对成人院校学历教育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力度。通过评估,使各成人院校不断总结经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增强质量意识,形成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标签:;  ;  ;  ;  ;  ;  ;  ;  ;  ;  

我国成人高校转型与发展能力建设研究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