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经济研讨会综述:现状与对策_买方市场论文

剩余经济研讨会综述:现状与对策_买方市场论文

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研讨会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对策论文,形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主办的“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课题研讨会,于1998年7月20 日在京召开。来自首都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官员,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30余家新闻报刊记者与编辑,以及中汽、中化、首钢、燕化、中粮、长城工业、北方工业等10多家大公司的代表,共计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劳动部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分析了我国当前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形势,并对我国目前是否处于过剩经济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一、我国当前是否形成了过剩经济

陈淮认为,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过剩经济的新挑战,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终告结束。目前我们不仅面临着市场过剩,而且面临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和经济要素的日趋过剩;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而且还面临着在外向依存度已经很高状态下的普遍过剩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于什么是过剩经济,他认为,过剩经济不等于富裕,不等于社会不再需要,不等于市场的简单饱和。过剩经济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状态:(1)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 供给经常可以以更大规模产生;(2)价格变动已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 相当多的生产者被迫在成本线以下抛售;(3 )供给方的利润率被压低到银行利息率以下,资本难以找到更有利的转移领域;(4 )经济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时,在系统外部普遍存在着技术及资本力量更为强大的过剩生产能力。他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形势具有了上述特征,我们面对的不是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此长彼短的简单失衡,不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对平衡点的短期偏离,而是从以短缺为经济常态到以过剩为经济常态的根本性转折。对中国经济走出短缺后的形势,他认为用“买方市场”、“结构性过剩”和“相对过剩”等中性概念来描述均不合适。“买方地位日益恶化的买方市场”是一个人们无法接受的概念;广大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尚停留在城市经济5—10 年前水平的状况使“结构性过剩”的解释缺乏说服力;过去20年中人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扩张速度的事实显然与理论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相对过剩”相悖。承认过剩是认识过剩的前提。

王元认为,过剩经济与买方市场不是同一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说,过剩经济是买方市场的“过分夸大”,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而过剩经济则是高速增长中面临的一种短期现象,它与富足、贫穷无关。依据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和指标,有理由表明中国经济正面临过剩经济的困扰。目前中国出现过剩经济的原因,是一些长期性因素造成的,诸如市场需求与需求实现障碍的形成、增长中的结构变化与矛盾、体制障碍等。由此形成的结论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将在一段时期处于过剩状态,而走出过剩困扰的关键,在于完成整个经济结构的重大或关键性调整。

孔繁金认为,近几年我国商品市场打破了长期以来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供应已满足或超过了市场需求。内贸部商业信息中心从1982年起对我国主要商品进行供求排队,记录了16年来我国主要商品的供求波动轨迹,蕴涵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的转轨过程:(1)1985—1989 年是我国主要商品供求短缺最严重的时期;(2)1992—1993年是供过于求比重最高的时期;(3)1996上半年—1997上半年是供求平衡状况最好的时期;(4)1997—1998 年主要商品全部转为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全面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5)目前我国的买方市场是一种初级的、 相对的买方市场,对其脆弱基础要有足够认识,需认真研究市场和消费,采取适合我国市场状态的增长方式。

来光贤认为,“过剩经济”的出现有其特殊背景。从国际上看,过剩经济主要是由于全球性两大军事集团对抗消失后,很大一部分军事需求转向民用消费需求引起的。当前,发达国家转向知识经济出现经济高增长、通货低膨胀的局面,而发展中国家大同小异的实物经济重复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出口困难,引起严重的货币贬值,效率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对于国内经济来说是否出现过剩经济,应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我们的人均收入很低,贫困地区很多,不能说整体上是过剩经济,因此发展还是硬道理;另一方面,我国的买方市场也不是国际上的买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些无用产品,称之谓“过剩经济”也未偿不可,若不采取措施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走向“双回落”。标志经济是否过剩可从以下方面衡量:工业品产销率长期低于95%,市场物价下降同时经济增长随之缓慢下降,这是一种总量过剩、生产能力过剩的标志;一种产品有的企业畅销,有的萧条,有的地区好销,有的滞销,这是技术性过剩和时间、空间上的过剩。

侯永志认为,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运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产品的相对过剩代替了产品的广泛短缺,但中国经济并未进入“买方市场”或“过剩经济”时代。买方市场或过剩经济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现象,是相对需求而言的,它不应是对经济形态的描述,也不应成为某一个时代的象征。当前中国许多产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是在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消费层次不高、尚存7000万贫困人口情况下的低收入型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高收入型的相对过剩不可同日而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扩大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陆文强认为,过剩经济指大部分产品过剩,不是部分过剩。过剩经济是有特定含义的,是资本积累的伴生物,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消费却被迫缩小,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周期出现。说社会主义是短缺经济不科学,不是所有产品都短缺。消费品短缺,生产能力表现过剩,主要是价格没有起调节作用。

赵晋平认为,对过剩经济的提法应持慎重态度,目前提出进入过剩经济阶段为时过早。有些产品市场供给过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过剩经济。供给与需求双方有相互制约作用,单从一个方面考察有片面性,应从供需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二、我国市场供求形势分析与对策

会上有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由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流通与消费领域,供求平衡的难点已由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过剩经济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作为政策选择,短期内要防止“看不见的手”将国民经济导向衰退,并改善城乡人民的经济预期;中期要重视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建立与工业化水平相称的流通产业,要把工业化任务真正落实到生产率大规模提高上;长期发展战略要格外重视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关系调整。供求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属性的经济利益关系,过剩经济的长久发展之策在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面、积极调整。

张汉亚认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是启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但因投资主体缺乏明确的投资意向、银行注重项目效益谨慎贷款、企业资金不足等因素限制了投资的增长,使投资需求不足。建议采取扩大发行建设债券、转让股份制企业中的国家股和投资税收抵扣等办法,扩大投资资金来源。

王微分析了流通体制改革与需求增长的关系,认为目前我国居民的物质需求在低层面上已基本满足,但居民生活消费的质量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还未大量进入消费领域,因此消费需求仍有潜力,有巨大拓展的空间,大量消费阶段还是存在的。

廖荣敏分析了住宅产业发展对需求不足的矫正作用,认为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看,当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由温饱转向小康的阶段,也是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的阶段。居民从生理性的需求占统治地位阶段向追求便利和功能的阶段过渡,消费结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以满足“住”、“行”为核心的结构升级换代,住宅需求增加,促进住宅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现正处于这样的阶段,耐用消费品已经饱和,缺乏新的消费热点,适时引导居民的住房消费,刺激消费需求,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宅商品化,使之成为居民的新的消费热点,启动居民的潜在需求,是当前解决需求不足的最好选择。增加住宅需求,刺激住宅产业发展,通过最终需求引导社会投资,以促进适度的经济增长。

肖俊彦认为,目前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过剩突出,并有演化为总量过剩的危险。他分析了结构性过剩的主要标志和演化为总量过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化解结构性过剩和防止总量过剩的战略对策。

赵晋平分析了出口拉动和国际市场需求,1978—1997年我国GDP 平均增长9.8%的速度中有2.06个百分点是出口增长的拉动效果, 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产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后1—2年内我们所面临的将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减缓的严峻局面,国内产品市场出现“买方市场”倾向和投资、消费增长放慢等因素的影响,“出口扩张”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在“两个市场”沉重压力面前,唯一选择是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采取多方面措施有效解决出口结构的矛盾和问题,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任兴洲认为,目前在我国市场供需关系中消费需求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突出问题。他从多角度分析了当前市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成因和我国消费需求方面存在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消费政策进行战略调整的对策建议。

银纯泉等分析了社会消费结构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影响,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引导消费、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以及调整消费政策的有关政策建议。

此外,王晓齐、龚进礼、孟燕星、吴钟瑚、贾进、胡春力、李寿生,分别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纺织工业、轻工业、能源产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化工产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高书生、莫荣、梁书生、张承惠、贾康,分别分析了社会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对需求增长的影响、劳动力供给过剩下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乡镇企业的产销形势、货币政策对社会供求关系的调整作用、财政政策与政府开支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据悉,此次研讨会是《经济研究参考》编辑部今年第三次与外单位合作具体组织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超前性大型学术活动,近期该刊将出研究专辑,《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一书,将于8 月份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标签:;  ;  ;  ;  ;  

剩余经济研讨会综述:现状与对策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