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论文_王艺霖

王艺霖

湖南省地矿医院 4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和对比预防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再发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不同效果。方法:收集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低回声斑块数、斑块总数、血浆黏度、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再发过程中,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逆转易损斑块并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再发概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字:缺血性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脑梗死再发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快,脑梗死的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缺血性脑梗死通常是由于患者的脑内血液的供应受到了阻碍,导致脑部组织缺氧和缺血,从而出现坏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使用阿司匹林,这是因为该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等作用,但是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导致其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加大药物的剂量,则提高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在本次研究中,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了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在46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12.8)岁。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核实,且脑部没有其他器质性的疾病,排除心、肾、肝功能不全者,排除对研究中两种药物过敏者。这80例患者中,有4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9例合并高血脂症,25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冠心病。经CT、MRI检测,所有患者的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1.6mm,均有斑块形成。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控制血糖或血压的基础常规治疗,对于急性期的患者使用20%的甘露醇、甘油果糖以及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脑细胞营养药的联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给予血栓通注射液、阿魏酸钠等活血化瘀药。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均在早餐后口服,每次的剂量为100mg。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均在早餐后口服,每次的剂量为150mg。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5个月。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血液流变学进行对比,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率。使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评定治疗的效果。显效标准:患者的斑块数量减少,且面积变小;有效标准:患者的斑块数量和面积有所减少或不变;无效标准:患者的斑块数量增多,面积增大。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低回声斑块数、斑块总数、血浆黏度、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3 讨论

缺血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而且在急性期过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降低了他们的生存质量[3]。为了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及时而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必须积极地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研究发现,在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当中,有将近65.3%的患者会出现再发,而且1次以上的再发患者非常多[4]。现已证实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是该病的发生基础,而出现易损的斑块则是形成血栓的主要条件。这是因为形成斑块后动脉的管路会愈发狭窄,而斑块在血流的冲击下容易脱落,在随着血液流动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血栓,导致供血出现障碍,使部分脑组织由于缺氧和缺血而出现功能损伤[5]。因此目前的治疗通常是从减少斑块的数量、降低斑块的面积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进行考虑。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了氯吡格雷的治疗方式,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低回声斑块数、斑块总数、血浆黏度、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的药物,能够对二磷酸腺苷和受体的结合进行选择性的抑制,同时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除了抑制二磷酸腺苷之外,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阻断二磷酸腺苷释放而引发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从而抑制其他的激动剂诱导所产生的血小板聚集。有相关的研究证实,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患者中,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比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低7.2%-9.6%,而且患者的耐受更好;此外在不良反应方面,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其胃肠道的安全性更高,骨髓的毒性更低[6]。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再发过程中,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逆转易损斑块并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再发概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治,梁孙英,李赞等.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医院,2010,10(16):46-48.

[2]刘洪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23(24):298.

[3]王志永,齐向前,张健等.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阿司匹林和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长期随诊[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14):448-451.

[4]李解贵,周卫建,彭寒林等.初发和再发脑梗死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22):320-321.

[5]常富业,袁英,李云等.75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脑梗死原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8(19):2229-2232.

[6]唐毅,王梅平,叶宙等.阿托伐他汀钙在老年缺血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1):94-95.

论文作者:王艺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9

标签:;  ;  ;  ;  ;  ;  ;  ;  

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论文_王艺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