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三要素”推进农村“五美”建设_农村论文

瑞安市“三要素”推进农村“五美”建设_农村论文

瑞安市“三要素”共推农村“五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瑞安市论文,三要素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瑞安市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载体,以“四美三宜”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四美”建设典型。

      一、坚持生态为本,环境整治“美”村。打好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组合拳,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一是结合“五水共治”焕新颜。把农村污水治理作为“环境美村”的主抓手,实行“先建设后买单”模式,目前已开工213个村,完工51个村。比如,塘下镇陈岙村,将一条满是泥沙的小溪流治理成了碧绿澄澈的陈岙溪,并沿此溪谋划休闲垂钓、露天泳池、婚庆基地等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靓丽生态景观,被评为首届全国乡村文明先进村。二是结合“美丽乡村”创新貌。按照“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片整治、分步推进”的思路,每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6000万元,精心抓好35个精品村、72个重点村和16条精品线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典型样板,比如亦垟村,完成了村内道路、建筑立面和墙体整治美化,以孝文化为主题改造孝园和孝德讲坛等,已经初具美丽乡村形象。三是结合“古村保护”迎新生。以人文资源为载体,将古村落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快“百村千处”保护建设,黄林村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东源村、均路村、曹村灯会列入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项目建设。坚持适度开发利用,以开发促保护,比如,黄林村借助“温商回归”,以众筹等多种形式,吸引侨资、民资共同参与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村落。

      二、坚持文化为魂,传统传承“兴”村。以“挖掘乡土文化,传承文化传统”为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一是发挥文化阵地牵引力。将文化阵地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来抓,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场所近3000所,其中农家书屋258个,农村文化礼堂86家。以“村级文化综合体”的概念打造文化礼堂,借助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契机,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农村红色宣讲主阵地作用,共举办老兵讲历史、好人巡讲等各类宣讲793场。二是增强特色文化感染力。从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着手,突出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情感魅力。比如,陶山镇荣祥村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在文化礼堂里设置了瓯绣、景艺等6个主题馆,陈列了700多件农耕用具,成为瑞安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湖岭镇呈店村,立足丰富的乡村“侨资源”培育“侨文化”,建成并开放瑞安市首家村级侨史馆,使“侨文化”成为呈店村的一张名片。三是拓展家风家训活动影响力。充分运用“家风家训”这一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一方面广泛动员“征”家训,通过瑞安电视台、瑞安日报、瑞安论坛等主要新闻媒体向全市征集“家风”故事,共整理村规家训215则;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晒”家风,通过文化礼堂宣传栏、远教广场、村广播等载体对征集到的家训家规进行宣传,评选出100户家训家规典范之家,以“家风”促“民风”,形成并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三、坚持发展为要,业态创新“富”村。注重实化产业富民之举,实现“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一是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按照“举生态旗、唱旅游戏、打资源牌、发绿色财”的思路,全面开发山水、民俗、古村、人文、红色、农业等资源,农村旅游业呈现出“井喷”发展态势。二是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立足文化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来料加工等产业优势,打造一批乡镇特色产业小微园,着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比如,湖岭镇积极谋划“文化+礼品”特色小镇,打造中国礼品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了文工研贸游多功能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农民增收致富的桥头堡。三是打造乡村电商品牌。大力推行“互联网+”模式,积极培育本土农村电商商务,实现网上网下“无缝对接”,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前,瑞安市拥有网络零售额超250万元的行政村15个、居全省第四,其中仙降金山村一个村网络零售额就超1000万元。

标签:;  ;  ;  ;  ;  

瑞安市“三要素”推进农村“五美”建设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