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通货紧缩会计的现实意义与对策_通货紧缩论文

实施通货紧缩会计的现实意义与对策_通货紧缩论文

实施通货紧缩会计的现实意义与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策略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一个国家的物价总水平的普通下跌。通货紧缩会计就是为反映和监督这种经济状况所实施的一项会计管理活动。通货紧缩会计是通货膨胀会计的绝对对立面,通货紧缩不仅反映了一种货币现象,它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物价变动背后的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从通货膨胀会计发展到通货紧缩会计,转制时期的会计信息是反映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和“指示器”。

本文仅对通货紧缩会计的相关理论、重要作用、实施现状和具体措施谈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一、通货紧缩会计相关理论和实践

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影响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就是: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或现在的相对“供大于求”。我们从通货膨胀会计核算周期逐步进入通货紧缩周期,则是走出“短缺经济”、实现经济增长质的转变。

截至1998年10月份,我国的物价指数仍为负数的实际状况迫使会计界人士和众多学者重新审视为扩大内需、激活市场而“降价、降息”的会计效益,无疑,实施通货紧缩会计迫在眉睫。

(一)通货紧缩定义、类型和衡量标准

相对于J.托宾解释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普遍下跌。这里的“货币价格”是指用货币表现的价格,而不是用其他商品所表现的价格;这里的“下跌”不是指低,而是指持续下跌;“普遍”是指物价总水平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再用货币主义经济学家D.莱德勒的定义,通货紧缩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升值的过程。

值得强调的是,定义通货紧缩要防止两个误区。一是不能简单用物价水平下降来定义通货紧缩,因为既有货币数量的大量减少造成的物价总水平下跌;更有因各种经济因素而造成的物价下跌。前者是真而后者是假。二是不能因为世界其他国家货币持续贬值,而人民币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就定义中国是通货紧缩,这两种概念的不准确会影响通货紧缩会计的分析结果。

对通货紧缩的类型,如果站在宏观会计角度分析:一种是需求拉下的通货紧缩,亦称需求性通货紧缩,指由于总需求过小而引起的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第二种是供给性通货紧缩,则是由于生产成本减少而引起的通货紧缩。笔者认为:离我国经济现状最近的定义应该是“结构性通货紧缩”,即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各项因素变动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下跌。

提到衡量通货紧缩的标准,微观会计倾向于依据个别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总水平去编制“消费物价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而宏观会计则跨越社会乃至国际核算范畴,编制“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离人民生活最近,看得见摸得着,其影响力和政治效应大。批发或称生产物价指数影响着经济发展速度,关系着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经济效应大。最科学和最具影响力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数,既具有政治效应、经济效应,还具有广泛的国际比较利益。衡量通货紧缩的会计实效最大。

(二)中国的通货紧缩和发达国家的通货紧缩之异同

首先,分析需求拉下的通货紧缩。发达国家普遍赞同凯恩斯的理论,是由于总需求过度下跌所引起,或是由于“太少的货币追逐太多的产品”,本质上则是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可能供给超过了需求。但是,这种通货紧缩的大前提是实现充分就业以后才出现的通货紧缩。现代经济学者,包括中国理论工作者则认为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也有可能,即在总需求减少时会由于实际国民收入减少而产生通货紧缩。理性预期中国的通货紧缩,需求拉动的通货紧缩可能性不高,因为我们的需求减少既不是普遍性减少又不是持续性减少。实例证明我国是低档商品需求减少而高档商品需求增加。像生活日用品需求逐渐减少而商品房汽车及文化娱乐用品等需求逐渐增加。

其次,预期成本推动的通货紧缩。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共同之处,即使没有压缩总需求的客观存在,也会由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而引起通货紧缩。另外重要一点,从产生成本推动通货紧缩或称供给性通货紧缩的根源讲,发达国家存在“垄断”;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宏观调控”,垄断意味着特定的经济集团在经济中行使市场的威力。通货紧缩条件下,被压缩集团的工资降低、价格不高。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工资和利润减少,自然使总供给向下移动造成“供给性通货紧缩”。我国资产重组中的“通货紧缩”不就具备这种可能性吗?

第三,笔者认为“结构性通货紧缩”在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差异性最大。都说1998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重头戏”,无论是“发达和发展”之间结构差异,无论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还是市场结构、产品结构,都是引发结构性通货紧缩的最本质根源。

分析结构性通货紧缩,我们不能硬搬西方理论。中国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都区别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经济学家C.舒尔茨,通过多年对发达国家的物价总水平变化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存在而产生通货紧缩。但是,中国的实际状况是工资和价格存在明显的“弹性”。中国人有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和不负债消费的传统,有可塑性极强的人文环境,它不是产生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笔者分析,资源缺乏流动性、短期出现需求在产业之间的大规模转移这两项原因是造成结构性通货紧缩的原因。我国“船大不好调头”的结构惯性是引发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作者赞同“通货紧缩预期”理论,一个在众多通货紧缩理论中的佼佼者。面对通货紧缩,预期就是对未来经济事项的预测,至关重要。

(三)通货紧缩预期的会计效应

通货紧缩将给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下面着重分析一下通货紧缩的会计效应。

第一,通货紧缩使税收会计作用淡化。通货紧缩降低了政府对企业的税收杠杆作用;在税率固定的前提下,通货紧缩所引起的名义会计利润减少会使税收减少,从而企业收入增加、政府税收减少。可以理解为通货紧缩是政府对企业的优惠措施。

第二,通货紧缩改变了国际会计内容。通货紧缩使国际贸易利益的格局被打破。习惯于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外资,习惯于国际资本从先进地区流入落后地区。假如进出口关税不变情况下,通货紧缩会使发达国家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受损。

第三,通货紧缩让会计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平衡关系和理论基础得以扩展。通货紧缩条件下,名义的会计六大要素已经不是“实际会计要素”涵义,资产恒等权益的内涵让会计分析及核算范围无限扩大。名义收入不能和实际费用进行配比,名义会计效益也不代表实际财务成果。

第四,通货紧缩改变了会计分析体系。会计人士普遍反映,会计核算重点都在“会计成本”和“会计产量和销量”上,除了成本核算内容,会计就剩下“借”和“贷”两字了。笔者不太赞同这一观点。因为除了企业微观会计确认、计量内容之外,宏观会计包括社会会计和国际会计:甚至现在的“通货紧缩会计”、“外币会计”等理论都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离开这些宏观内容,会计分析结果似乎毫无意义,摆脱这些宏观分析方法,披露的会计信息几乎失去了实际价值。会计活动也失去了本身的涵义。

第五,通货紧缩会计影响着宏观会计信息质量。通货紧缩影响着经济增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经济人士说: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另一部分人则称:通货紧缩使经济发展衰退。还有人士认为: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好像是“人跑累了必须休息”一样,从一段必然到另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才学会了避免这三种错误,这一功绩当属J.M.凯恩斯。

上述两种极端危害在于:它破坏了经济秩序尤其是价格秩序,助长投机和囤积,影响生产资金流动,影响金融秩序特别是储蓄率,引起社会动乱,增加投资风险。

二、我国实施通货紧缩会计的理性分析

从发展中国家通货紧缩实例来看,我们认可它是一种纸币制度下的灾难性瘟疫。通货紧缩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宏观调控失灵。事实上,世界上原先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像台湾和韩国克服了物价持续变动;而一些资源丰富又具发展潜力的国家,像巴西和墨西哥却因物价波动使经济停滞。

注重通货紧缩和注重通货膨胀一样,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新型经济形态要求市场经济体系完备,发育成熟,政府能有效地对经济进行调控,至少是使经济周期的振幅达到最小限度。

在中国实施通货紧缩会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

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全球“微利”和“微息”的时代到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实施通货紧缩会计意义重大且时间紧迫。

我们分析中国通货紧缩的现状,既不能停滞在“短缺经济”时代,过分强调通货膨胀会计;也不能忽视中国的市场竞争规律变化完全硬搬西方的通货紧缩会计。对中国的通货紧缩会计应该进行理性分析。

(一)我国的通货紧缩会计核算只是刚刚起步。从我国市场总体上讲,我国的通货紧缩是一种初级的、低层次的通货紧缩,不能和发达国家的通货紧缩相比。我国人均主要产品产量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例如:洗衣机、电冰箱的普及率在我国农村只有5%—20%。商品房、 汽车和高档文化娱乐商品远远没有满足人们需求。

(二)我国的结构性通货紧缩会计核算内容所占比例大。因为从我国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上讲,存在结构性通货紧缩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局面共存现象,存在着从温饱型需求结构向小康型需求结构转变,我国双向结构存在着巨大的时滞和惯性,所以结构性通货紧缩特征明显。表现为诸多商品趋于饱和,高层次商品又得不到满足,城市饱和而农村短缺。

(三)企业的通货紧缩会计核算意义重大。因为通货紧缩对企业构成极大约束和压力,所以通货紧缩会计信息的披露十分重要。结束了“短缺经济”是中国的一个伟大胜利,但随之而来的市场格局巨大变化却是一个尖锐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通货紧缩使会计核算上的“产量”和“销量”下降。从卖方市场的企业生产满负荷状态,企业强调会计核算上的生产总值和销售总值,它们制约着企业会计利润。而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后,开工率不足的矛盾暴露明显。生产越多可能积压越多,销售越多可能越亏本。市场竞争使会计产值和销售数量几乎失去意义。

第二,通货紧缩使会计单价一降再降,产品销售利润大幅度降低。推翻了纯粹的计划定价模式,形成了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价格机制,商品市场发育逐渐成熟。市场供求信号是企业产销数量的“敏感器”,竞争的压力率先体现在“价格杠杆”上。实力雄厚、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占据了价格竞争的优势,产品质量低、规模小的企业被市场的浪潮打得粉碎。“强强联合、抓大放小”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更加速了进度。例如;全国先后兴起的彩电、冰箱和空调大战使“海尔集团”、“长虹集团”占据了市场有利地位。

第三,通货紧缩使破产会计、清算会计大量兴起。市场竞争使企业优胜劣汰。为了使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占有市场,兼并会计和破产会计核算在全国各地展开;为了使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和会计利润率上升,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会计核算广泛兴起;为了保证“下岗工人”的生活必需,社会保险会计和各项统筹会计进一步推广。

第四,通货紧缩使人力资源会计等相关会计理论和实践作用加大。市场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企业的资源关键是人力资源;智力资本为最有效的企业资本;对人力资源的会计利润分配至关重要。

第五,通货紧缩使国际会计等相关理论进一步推广。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国际分工细化、国际贸易范围拓宽。全球性通货紧缩出现,世界范围微利时代的到来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初见端倪,“国际会计”的实施迫在眉睫。

三、实施通货紧缩会计的战略措施

通货紧缩和内需不足状况打破了会计“币值不变”和“单一会计主体”的核算前提;物价大幅下跌局面不再受“历史成本”和“客观性原则”的约束。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使会计人员不能依据过去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原有的会计报表不再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笔者赞同唐.帕尔伯格的描述,相对的讲; 通货紧缩是世界上的“头号窃贼”,它不声不响地从债务人、囤积居奇者和不动产所有者等人手中窃取财富;通货紧缩又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施舍者”,它帮助了寡妇、孤儿和退休人员等劫富济贫。如何面对通货紧缩的会计现实,消除通货紧缩造成的会计不良影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工作者从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观念,是一次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特别应该强调的一点是:物价杠杆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又是调控经济活动上下剧烈波动的“双刃剑”,物价变动引发了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会计结果。不能过分强调通货膨胀会计核算的重要;也不能片面夸张通货紧缩会计的职能。最准确的把握“物价变动会计”核算方法,合理预期物价波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所有从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工作者的首选任务。

(一)物价变动会计的主要模式

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应该采取的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循环模式都是针对物价变动所决定的。从会计实质上分析,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根本方法有两方面。首先,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单位的影响。其次,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影响。前者采用“不变购买力水平会计”;后者为“现行价值会计”或称“现行重置成本会计”;同时采用前者和后者方法的叫“现行价值/不变币值会计”,分析如下。

第一,不变购买力水平会计,或称一般购买力会计。它是以一定的购买力单位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并通过一般物价指数将名义货币编制的会计报表,进一步调整为不变币值货币编制的财务报表,以此反映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这种方法仍然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依据一般物价指数度量会计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的程度。

第二,现行重置成本会计,或称现行成本会计,是指以资产的重置成本替代历史成本,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的基础。重置成本成为调整会计报表的依据。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依旧是“资本保值理论”。

第三,现行价值/不变币值会计。它是把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的会计。为了全面反映和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既要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又要改变会计计量基础,这种方法调整后的会计信息,对经济资源、经营能力和现金流动状况均有一定意义。比较前两种方法,第三种方法较适宜。

(二)发展中国家“物价变动会计”的现状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同样是灾难性的社会瘟疫,也是战后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问题, 特别是1998 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1999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将由1998年的4%下降至2%左右”的形势几乎使所有的会计工作者感到了压力。

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幻觉,但实际通货紧缩是整个经济病症的综合反映,它不仅仅是国家发行货币过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人口与资源状况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现在取得独立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多数是在不发达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共计100多个,其共性则显而易见。劳动生产率、 人均收入水平低;二元结构明显;现实资本不足;市场体制不成熟;经济上的依附性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是产生物价变动或通货紧缩的温床。二元经济的加速调整是结构性通货紧缩的主要成因,经济基础和市场关系的脆弱使发展中国家的物价变动程度比较严重,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依附性使各个发展中国家造成输入型通货紧缩。台湾、韩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物价变动数据无疑应是充分证据。

(三)我们从发展中国家通货紧缩比较得到的启示

第一,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必然会形成一批迅速紧缩或膨胀的消费冷点或热点,带动生产能力迅速压缩或扩张,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热点转移,消费高潮期过后马上就是“低潮期”;大量的生产能力出现剩余和资源利用不足;还有对外开放政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例如:世界性通货紧缩必然影响发展中各国。

第二,发展中国家发展初期,要迅速发展基础产业,离不开政府集中财力的干预和政策扶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大一点,就是集中精力办大事。中国的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一定能遏制通货紧缩的不利局面,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的正确指导,为防范通货紧缩提供了有力条件。

第三,我国农产品相对过剩是通货紧缩的成因之一。仔细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价的波动,不难看出每次农产品相对过剩则全国物价普遍下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占据世界重要比重,农业发展滞后引发的结构性通货紧缩,始终存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通货紧缩的始终。

第四,对比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安定的政治环境无疑是控制物价变动的有力条件;独立自主的相对“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全球性通货紧缩形势影响相对较小。但是,我们辩证地分析,中国百姓在社会人文环境上存在着“不负债经营和不负债消费”的理念,的确是通货紧缩的潜在危险。

标签:;  ;  ;  ;  ;  ;  ;  ;  ;  ;  ;  ;  ;  ;  

实施通货紧缩会计的现实意义与对策_通货紧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