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推进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教育的影响论文_王静

城镇化的推进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教育的影响论文_王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 要: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牧区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科学的城镇化定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质和量的统一。

关键词:城镇;少数民族;教育;影响

0前言

从质的规定性看,城镇化是一个不断被城镇“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与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传播与扩散,最终达到农村牧区与城镇共享的态势。从量的规定性看,城镇化又是一个不断被城镇“量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交通、信息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都是城镇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这股城镇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复杂化,民族意识逐渐变得不再单纯,同样变得复杂化。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一代,对于新事物的出现更为敏感,其民族性的变化尤为突出。

民族性主要指属于特定民族的人对于该民族的文化认同,关键在于本民族人民对于历史、文化、语言的传承。民族意识是指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内涵其文化意识、群体意识、利益意识,在具体的心理感受上可表现为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民族自豪、民族优越、民族自卑等。

一、城镇化推进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民族性的积极影响

民族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交流,丰富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小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和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如学习科目多样化、双语教学、对于来自于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变化比之过去接触更为便捷,长期的多远教学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文化文化的宽容性。

过去,不同的民族之间差别显著,存在排外现象。随着城镇化发展,更多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接收到大量的外来信息,在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不会盲目排外,自然地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如现在由于国家政策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民族人口增多、无论处于什么地方都能够受到应有的尊重;城镇化下经济发展,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学校学生民族不受限制,成分多元化;复杂化自然会导致多元文化并存,文化的力量有强有弱,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以更有利的条件去继承发展成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建立在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更加明晰,责任更加明确,更加符合现代化条件下对于民族发展的要求。

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能从小处于多元化的成长背景中,社会联系和交往网络广,其民族宽容度和往后从事学习、工作中收到的新冲击相对于父辈较小,能够较为平和的接受新东西、新观念。从自身的生活状态去丰富本民族文化,并能以更优越的条件继承和理解本民族文化。

政治意识相对以前更强烈,处于本民族中选民、公民身份意识淡薄,民族交融,权利的保障使得作为一名国家公民的意识更强烈,中小学生是接受新东西的较快群体,从小培养政治意识有利于在多民族国家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城镇化推进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民族性的消极影响

城镇化影响下,部分民族家庭迁居诚镇或城市,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对本民族独特性感知方面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即使是同一民族的中小学生之间也存在是否是“纯粹”的本民族人,彼此之间的语言交流不再如往昔纯粹,彼此之间存在“是否同根”的冲突。

多元文化中,少数民族学生难免受到“大文化”的倾袭,生活中、学习中的耳濡目染,使其民族性不那么强烈,归属感模糊。如使用的语言,讲汉语而忽略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越来越多,语言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最佳凭借,语言意识淡化导致民族个性化东西流失。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在政治理论方面有可能会与家族或民族已有的宗教意识相左、思维方式异化、民族意识虚无化。而这些影响很难保证不会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中小学生更利于接受大众化的东西,使得本民族的习俗淡化、观念不再强烈,假以时日,就有消亡的风险。少数民族之间的趋同化,各民族学生的模板化致使学生缺乏独立个性。如各民族中小学生在饮食、服饰、礼仪更多的接受了汉民族和海外文化的影响。

中小学生易于接受新东西,但是理解能力尚不足够,受外界各种事件的影响思想上容易有波动,某些东西认识不清可能导致族群意识和分界意识更强烈,内心抵制外族, 处于继承本民族文化和为应对竞争而被动汉化的矛盾中。

国家政策的偏向使得中小学生产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利益的矛盾,不能恰当定位自身的位置,在应对未来的发展走向时迷茫无措。对于学习和未来方面疲于竞争,无意识中承受比之前更大的压力和融入大民族大潮 。不能科学理性的自主理清本民族和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区别和水乳交融的关系。在经济状况逐渐变好的状态中造成民族责任感的无意识丧失。

三、面对消极影响,教育应当怎么做

那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清楚的了解了当前城镇化发展对教育带来的积极以及消极影响。就要切实的通过各种途径的努力去全面的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重审批到重监管,实施宽松的政策,使得各级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都可以放开的发展民族特色教育同时引入现代化教育。鼓励引导中小学开设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民族校本课程,鼓励大学开设民族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民族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去。其次,在教育教学中,民族个性文化不应当居于从属地位,语言使用和教学严格化,并进行规范的评价测试。培养本民族的教育师资力量和双教学的高端人才,将本民族历史文化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讲解,重在精神文化的传递。再次,要及时发现民族冲突相关的问题,在最佳时间予以关注和解决,解决过程强调民主和兼容。增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了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增进交流更有利于民族性的保留和对他民族的理性接受。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流失问题,九年义务制的强制性需要加强,加强政策保护和对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能以更理性主动地心理接受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最后,一定要保留民族经济特色,使得学生学习民族内容的时候断层不过于强烈。如游牧文化应怎样更好地引导而非片面杜绝。过度的资源开发不利于环境的发展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使下一代忽略对于本民族独特生活习俗的理解。加强民族教育和守护民族文化资源,为下一代独立推动民族文化的动态发展打好文化基础,在这方面本民族人民应当充当主力军的角色。

综上所述,城镇化对于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民族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在以教育为手段解决消极影响的过程中如何协调继承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历史任务之间的矛盾心理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作者:王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城镇化的推进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教育的影响论文_王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