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兼语句研究论文

认知视角下兼语句研究论文

认知视角下兼语句研究

郝洪涛1,马世博2

(1.喀什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2.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河南 息县 464300)

摘 要: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兼语句产生的深层机理,并通过对兼语句的语义结构划分,揭示出“致使类”兼语句是其原型范畴。同时,通过象似性原则在兼语句与同形异构句式的辨析中的体现来把握其特殊性,从而印证了句法的象似性。

关键词: 兼语句;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象似性

兼语句(主+动+兼<宾/主>+述谓)因其特殊性,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至今为止争论不断。传统语法对其研究是归纳式,转换生成法对其研究是演绎解释式,而认知语言学为兼语句的争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用原型范畴理论阐释兼语句的各种语义类型,揭示出其中深层机理。从人类体验和认知的角度出发阐释人类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运用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来阐明兼语句与其他句型象似程度的不同。

一、认知理论与兼语句

认知学派试图通过人类与外在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和结构分析、解释语言结构,其研究方法是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探讨其与形式的匹配,探索语言范畴和语言结构的基础。认知学派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人在感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心智活动将体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通过认知方式将其编码的结果,即“人类经验——范畴化——认知模式——语言形式。”[1]

范畴化就是分类的心理过程,即人们将所认知的事物在头脑中加以分类产生“范畴”的结果。虽然学术界对于兼语句的分类看法不一,但是对其定义基本上大同小异。本文采用黄廖之说“由前一动语的宾语兼作后一谓语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套叠,合二为一,形成有宾语兼主语双重身份的一个‘兼语’。有兼语的短语叫兼语短语。兼语短语处于句子核心位置的句子叫做兼语句”[2]。从这一定义可知宾语兼做主语又带述谓,说明宾语在其谓语动词作用下,因受动而产生述谓,因此兼语前的动词必须是致使性动词。

望着地上那具蜡像,警方也一筹莫展。范警官又到走廊查看了一番,最后来到走廊尽头,打开窗户,朝对面楼的工作室望去,忽然心中一动。

二、兼语句的语义结构分类及其认知阐释

兼语句的整体句式可抽象为N1+VI+V2+N2。根据V1 的意义和性质,可将兼语结构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4)我们称他为赵总。

这一方面的因素对于路基沉降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一般都是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中,南方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也容易出现这一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就是自然环境中的霜雪、严寒以及温差过大的情况下对于路基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出现沉降问题。比如,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中进行路基的建设施工,很多情况下水源会冻结,只要温度上升,冰雪融化就会导致路基结构内部含水量的提升,承载性能自然会有所下降,路基沉降问题就会出现。这种路基沉降问题通常需要进行施工时间的调整来控制,但是因为高速公路施工周期一般比较长,要想全面消除这一问题难度比较高[2]。

(3)爱恨类(称赞、表扬、喜欢、恨)。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它是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前后有因果关系。如:谢谢你喜欢我。

除了学风、文风,另一个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泥潭的就是会风。2017年《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精准扶贫驻村蹲点日记”提到,某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全年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超过一个会。镇里到县城有两小时的车程,来回路上就得半天,再加上开会半天,一天开一个会,基本上就没时间干别的工作了。

将上述齿数代入(4)式中,得,即行星轮的个数最多为4个,但当k=4时,行星轮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小,易造成因连接行星架两侧板间的横梁截面尺寸太小而导致行星架刚度不足,在实际使用中行星架连接板与侧板交接处出现断裂损坏的情况[4],因此,选取k=3。

(3)我们称他赵总。

三、象似性原则在兼语句与同形异构句式中运用

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用于解释语言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语言的使用者把他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过程映现在句法上,体现为线性顺序[3]。王寅指出语言在句法结构上有不少的象似性现象,如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本文将象似性研究成果和总结出来的原则对兼语句的同形异构句式进行辨析。

(一)距离象似性与主谓宾语句的辨认

王寅将距离象似性定义为: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语符间的距离越近,概念距离也就越近。语言表达中,语言成分之间的间隔距离往往是直接反映人的概念距离或真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1)大家知道这孩子乖。

这两者感觉意思一样,都是某人被称为了什么。然而,运用顺序象似性原则发现,这两者并非是一类句子,多了个动词“为”句子结构截然不同。(3)和(4)中的名词“他”和“赵总”看似都是一前一后,实则(3)中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结构上的关系,“他”和“赵总”都是动词的“称”的宾语,靠近述语的是间接宾语,远离述语的是直接宾语。而(4)中两者却是通过判断动词“为”来确定两者的关系。判断动词存在,证明了逻辑上的先后,是赵总才会称他为赵总。也显示出其因果关系是因为他为赵总,所以我们才称呼他为赵总。显而易见,这是兼语句。虽然该句原因在后,结果在前,不符合分句序列象似性。可是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这一说法并无障碍,符合语用规则。同时,这一现象正好与戴浩一提出的时序原则:两句法单位间相对词序取决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世界的时间顺序[5]。而“称他为赵总”肯定是先认出他是赵总,所以才会称他为赵总,尽管赵总这一称呼早已存在,但符合人们感觉认知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句法象似理论中的时间象似性特征。

初看两者,句子除了“知道”和“喜欢”两个动词不同,其余都一样。句子都可抽象为N1+V1+N2+V2。然而,运用距离象似原则就会发现(1)中动词“知道”统领的是“这孩子乖”整个句子,可知在深层次结构中动词V1“知道”在概念上与“这孩子”距离并不近,语义上并不接近。而(2)中“喜欢”的直接对象就是“这孩子”本身,“乖”是作“这孩子”的谓语。在概念上“喜欢”与“这孩子”距离近。概念之间的距离跟句子成分之间基本一致。这就说明(2)中“这孩子”作的是“喜欢”宾语,同时“这孩子”又作V2“乖”的主语。那么,(2)这个句子是兼语句。而(1)中“这孩子乖”主谓短语作的是V1“知道”的宾语,是主谓宾语句。

(二)顺序象似性与双宾语句的辨认

王寅将顺序象似性定义为: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4]。思维方式体现在语序上可以表现为: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轻到重等。沈家煊认为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因为一般总是认为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有条件、后有行动。

(4)“有”字类(有、轮)。表示领有或存在。如:她有个哥哥很牛。

(2)选定类(选、称、说)。如:我们选他做主席。

从以上分类中可看出,致使类动词具有极强的使役性,其在表示具体行为的同时,也含有一定程度的致使意义。以上分类致使强度逐渐递减化,强度弱化,使其偏离中心化,开始边缘化。明显地可以看出第四类已经没有致使义,后面的动作行为不再受前一动作施力。毫无疑问“使令类”兼语句是兼语句的典型成员。在语义中,V1导致兼语后面成分不可或缺,否则将构不成句子,整个句子将毫无意义,这完全体现了V1的意义和性质。相比而言,其他三类去掉兼语后面的成分,句子仍然成立,可见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有逐渐向小句作补语的可能性,正是这小小的可能性让废除派与支持派相抗衡。然而,认知学派为证实兼语句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根据原型范畴观可看出其余三类只是被边缘化,而不是被剔除掉。这四类要么是符合现实经验,要么是体现心理过程。(1)类蕴含使令意义的本身暗含了必然结果的出现,与现实经验相符。其余类则是不同程度的表现方式来体现因果关系。(2)类中,V2 产生原因是V1 导致的,没有选举怎么会有主席的产生,这是隐含力量的推动。(3)类中虽然与前者因果顺序颠倒,可还是因果关系,并且符合语用意义。而在这一过程中是由事件充当了施事者、力量推动者。(4)类表面上并未看出有其因果关系,这是因为V1 的致使义从具体域投射到抽象领域,导致“力”的虚化,变成一种关系的存在。而关系成立的纽带便是因果使然的结果。句子凸显的是哥哥很牛,是句子意义重义焦点,是“果”。不凸显的是“有个哥哥”,是“因,”而这“因果”的存在恰恰是通过动词“有”来实现的。可见,四类兼语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因果致使过程这一认知图式,但后三类兼语句中“力”的程度或致使的程度较(1)类弱。因此,使令类兼语句最能体现因果这一过程,应该被看作兼语句的典型代表或原型。兼语句特有的原型范畴、认知图式与其句式特征相辅相成,是其句式形成的深层原因。

(1)使令意义类(使、叫、让、派)。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能引起一定的结果。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令全国人民兴奋。

(2)大家喜欢这孩子乖。

(三)数量象似性与连动句辨认

王寅将数量象似性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用语言的单位数量也就越多;信息的可测度越低,所用语言单位也就越多。越是复杂的概念,在思维时处理起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语言表达时所用的单位数量也就相应的多。

(5)你找个人问问。

(6)你找个人看看。

所用教材和教辅材料、习题、考试内容等,均为国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所编,内容涉及大量国际品牌酒店管理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创造创新能力。考试合格者,在获得学分的基础上,可获得全球酒店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并获得美方学位,奠定学生国际化职业生涯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国际同类专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

对于已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云南顺丰来说,早在几个月前就已进入全面备战状态,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除新增投入皮带机、安检机、叉车、智能分拣柜等设备外,还临时增加1300余名非全日制工作人员,昆明市区网点也从平日的“4集4散”调整为“5集5散”,并加密昆明至州市的集散中心往返车辆,保证货物的及时集散。

这两者从句法结构上看是一样的,而且动词V2都是动词的重叠式,相比原来都是数量的增加,思考起来十分费时。对二者进行辨析时,难度加大了,似乎看不出二者之间不同的破绽。但仔细揣摩二者的概念量,其实并不一样,信息的可测度也不一样。(5)中“问问”的施事者是N1“你”,无外乎的意思是“你去问一下”。信息预测度并不是那么大,只是“你先去找下人,找到人后,你问问他”,是明显的先后逻辑时间顺序性,而并非真正的量的加大。这是典型的连动句。(6)中“看看”的施事者是“人”,相比(5)来说动词的重叠增加了句子的信息量,句子结构也复杂起来,不再是单纯的连动句,而是兼语句。“人”成了兼语,意思是“你去找个人,让这个人给你看看”。“看看”的隐含对象是你,“你”成了意义上的受事。这种隐含的被动语态,主语是受事,往往不必指出施事。而这容易预测的信息,其形式很少出现或者直接被省略。

四、结论

认知语言学对句法的分析试图阐明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决定语言的形式。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其象似性原则的指导下,对存在争议的兼语句进行了研究。兼语句中的语义类型与人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吻合,说明了该句式中“致使类”兼语句是其原型范畴,典型成员,揭示出该句式生成的深层原因。另外,在证明兼语句特殊性的过程中可看出,不同的句型中语言的象似性程度并不一样,而且在不同的语言中象似性的问题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1] 郑冰梅.认知视角下兼语句式的分析研究[J].太原科技,2009(7):67.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3.

[3] 刘世英.汉语兼语结构的象似性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2002(4):59.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6.

[5]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当代语言学,1988(1):10.

The Study of Concurrent Sentence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O Hongtao1, MA Shibo2
(1.Chinese Language Institute,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Xinjiang 844000;2.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Xixian),Xixian,Henan 4643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concurrent sentence element,and reveals that"causative category"concurrent sentence are their prototype category by dividing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concurrent sentence element.At the same time,we grasp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rinciple of iconicity in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oncurrent sentence element and isomorphic sentences,thus confirming the iconicity of syntax.

Keywords: concurrent sentences;cognitive linguistics;prototype category;iconicity

中图分类号: H0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445(2019)06-0069-03

收稿日期: 2018-12-20

作者简介: 郝洪涛(1988-),女,河南商丘人,喀什大学2017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先红)

标签:;  ;  ;  ;  ;  ;  

认知视角下兼语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