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美容基本要素分析

中国武术美容基本要素分析

一、试析中华武术美的基本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19)在《审美视角下剑术的美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剑术是中华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历代都得到传承与发扬。剑者,我华夏古已有之,名列“四大名器”之首,誉为“百兵之君”,人们对于剑始终有着美好的精神寄托。剑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从技击性到表演艺术性的演变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剑术的审美需求日渐强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人们对其热爱的兴趣来源。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观察研究法等对剑术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出发,对剑术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剑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得出剑术从拼杀的战争技术到个人技艺再到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这是剑术美不断完善发展的历史根源。2.从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探索,揭示了剑术美的本质。剑术美其本源是人对于自身美的映射,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发展,是人们对于美的自身和社会的艺术化活动。3.从美学角度对剑术美的特征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外在形式美的形体美、服饰美、姿势美、造型美、结构美、节奏美,再到内在精神美的阳刚阴柔美、意象神韵美、侠之大义美等。4.通过对发扬剑术美之艺术表现力的构想进行了论述。得出剑术美有其一定的审美高度,想要深入的了解和欣赏,必定要有一定的审美理想,要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对于其有一个基本的欣赏标准和维度,当然剑术审美活动更是离不开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出色表现。

杨雪娇[2](2019)在《武术元素在排舞中的应用与创编研究 ——以通备劈挂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04年排舞传入我国,在短暂的十几年内,排舞作为一项大家所青睐的运动项目,在全国各大中小城镇得到开展。排舞融入了许多不同国家的舞蹈与音乐风格,例如:伦巴、恰恰、华尔兹、波尔卡、街舞等元素。但目前属于我国特征的排舞非常少,2013-2017年我国排舞协会共推行134首排舞,但具有我国特色的排舞却仅有10支。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也随之变化,根据人们的需求,武术操、武术舞台表演也相继成为大家所热爱的项目。目前将武术元素融入排舞创编中的曲目只有《舞动太极》和《功夫熊猫》两首曲目。如果将我国不同类型的武术套路进行加工处理并应用于排舞的创编中,不仅可以丰富现有的排舞形式,而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本文根据对已经创编出来的具有武术风格的排舞分析,以及学习排舞及排舞理论知识、学习具有甘肃特色的通备劈挂拳,了解通备劈挂拳的文化背景,分析套路动作特征及拳理,探索排舞与劈挂拳之间的共性,找寻切合点。就武术元素如何应用于排舞,运用了哪些元素做出了相应的分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元素在排舞中的应用的内容和创编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进而提出武术元素在排舞应用过程中的实施对策与途径。研究结论如下:(1)将武术元素应用于排舞中,不仅丰富了排舞的内容,而且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了解了中国武术文化。(2)将武术套路融入排舞创编风格目前只有太极风格和武术韵律操风格的排舞。在武术元素融入排舞的创编过程中必须遵循目的性、针对性、创新性、健身性等原则。(3)将通备劈挂拳的动作、音乐、服饰、等元素可以应用与排舞的创编中。并设置创编流程,经过收集资料、分析乐句、动作编排等一系列过程,创编了一套具有劈挂拳风格的排舞《霸王别姬》。(4)将创编套路进行摄影和拍摄,经专家评判得出,武术元素在排舞中的应用符合创编原则,使劈挂拳与排舞较好的融合,能够在整套排舞中展现劈挂拳的风格,具有推广价值。(5)影响武术元素在排舞中应用的主要因素有思想观念的约束,传播时间的制约,以及创者自身能力的约束。其对策主要有,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提高教练员及创编者的能力,使中国排舞呈现多姿多彩的局面。

关博[3](2019)在《武术文化研究四十年:轨迹、逻辑与趋势——以文化类型分类基于CNKI数据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文化类型进行分类,在对40年来武术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整体梳理的基础上,揭示武术文化研究的轨迹、逻辑与趋势。认为:武术文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研究成果呈现增长趋势,"武术文化"研究的政策报告类或者问题导向类研究占有了较高的比例;在研究层次上"基础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体育院校作为主要研究机构,基金资助为武术文化研究注入了动力。对武术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武术文化的本质定位、结构划分以及概念归属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武术精神的凝练依附于中华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精神的研究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冲突双重变量的影响;武术制度文化研究视域广阔,研究成果呈现具象化、理论视域交叉化趋向;整体上来看武术物质文化遗存研究滞后于非物质文化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研究价值凸显。在未来的武术文化研究中武术文化研究趋向多学科交叉态势,武术文化传承人与武术文化的现代性等问题的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武术文化的族群认同与武术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研究主题日益重要,"乡村振兴""体医结合"战略背景之下的武术文化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唐善瑾[4](2018)在《竞艺武术的开展现状及其趋势的研究 ——以“全国大学生竞艺武术大赛”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竞艺武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开展现状的分析与讨论,对竞艺武术开展研究。研究认为:1.竞艺武术是武术在当代社会开展中寻求“艺术化”开展进程中的表现形态,它以武术元素为核心内容和创编基础,以舞台艺术表演为载体,综合运用各种舞台表现方式和手段,以展示武术技艺、传承武术精神、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2.竞艺武术是“舞台剧”作为表现形态,是具有很高观赏性、艺术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活动;其作品以“抒情叙事”为核心,通过情景的演绎和理念的传达,实现对武术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弘扬武术”是竞艺武术的开展要义。3.当前我国开展武术运动的高校对于竞艺武术的重视程度、参与度较低,以武术高水平运动队和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为主,参与的非专业类高校在2014-2016年间有一定的增加;当前竞演作品的题材与内容呈现多元化开展、竞演作品的思想与寓意更加鲜明和深刻、竞演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不断提升;竞赛机制、竞赛规程以及竞赛规则正在不断的完善和细化,正在朝着艺术化表演、舞台剧表演的方向开展。4.关于竞艺武术在未来的开展,本演技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坚守武术的技击本质,凸显武术的艺术属性,扩宽武术的表演方式,深化武术的文化内涵,扩大武术的参与群体。

李信厚[5](2018)在《太极散手技理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极散手,追究其历史溯源,其本质是一种高端搏击术。由于其技击理论、观念和技法为现代人所误解,这种格斗术看起来有点“脱离实际”。基于此,反思传统,改变思维,重新审视,建立新的太极搏击观则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介入研究法、历史方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太极散手技击原理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太极散手实战原理。研究结论如下:1.太极散手的概念界定为:两人互为对手,各自运用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和各种攻防的技战术,彼此粘连黏随,通过肌肤的触觉和视觉,判断对方的劲别、攻防方法及意图,综合运用踢、打、摔、拿、推等技术,在得机得势时,施以最有效的招法,在最短空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制胜对手的对抗运动。2.太极散手与散打在运动形式和内涵方面存在差异。太极散手与国外格斗术的区别在于:首先,哲学理念不同;其次,实战理念方面存在差异性。3.太极散手实战过程中,通过触觉结合听觉和视觉来判断对手劲力的变化情况,对对手的招法,进行详细审查,具体表现形式为“听劲。”对于“听劲”的把握,目的在于了解和把握敌情。在“听劲”的基础之上,具体操作则是通过“懂劲”来完成的。“懂劲”包含内和外包含两层内涵。内在指明确太极散手实战中阴阳变化之规律;外则是熟练掌握劲力运使和发放的规律与方法。太极散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技艺,站在哲学的视角,将太极散手技理可以抽象为“道”的层面。4.太极散手训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盘架、招法、劲力、功力和实战等几个方面。“型”指的是“盘架”,劲力训练是太极散手训练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实战水平的重要手段。训练的方法主要有“粘黏劲训练”“听劲”训练、“接耗劲训练”和“综合劲力训练”等。“功力”指的是有效地发挥搏击技术的能力。“功力训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自身功力的运使和发放训练;其次,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

林佳东[6](2018)在《服饰文化符号视域下武术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文化符号为视角,对武术"服饰符号"这一文化传播方式在服饰内在美、服饰符号的外在美两个维度,对武术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与考量。文章认为服饰颜色、材质的"外显性"是武术服饰符号传播的起点显现;武术服饰精神、文化的"内隐性"是武术服饰符号传播的原点解读;服饰是武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隐性博弈。基于此基础上,借用符号学的"自我镜像"与"他物镜像"理论,对"武术服饰"进行新的学理认知与理性梳理,并以武术"服饰符号"为载体,近而传承"武术服饰"。

朱君[7](2017)在《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所涉及的“京师”指国家首都。由于我国历代首都众多,故选北京为个案进行研究。京师武术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北京地区为主体,并进行研究;但作为首都,研究所涉及的层面还要兼顾国家层面。因此,京师武术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是以北京地域存在的与武术活动相关的所有文化为主体,兼顾国家层面的武术文化研究。为了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先后七个月深入北京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学口述历史方法调查,并通过对京师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现状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把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对于繁多的文献资料,运用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对历史资料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去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最终形成完整性论文,并为京师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策略。同时,查阅和学习论文所涉及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地理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作思路上,紧紧围绕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这根主线,分析京师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文化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归纳、总结京师武术文化的特征、发展规律、演进动因等,逐步形成论文主体框架。在谋篇布局上,全文共分10个章节。2-5章围绕京师武术文化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土壤、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与影响、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转型和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定位四大部分展开书写。6-9章围绕京师武术文化的内容、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特征、京师武术文化发展规律与演进动因、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策略四大部分书写。第10章为本文的结论。论文有资料、有论证、有结论,逻辑思维严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论文内容及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重点、难点、可能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假设,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2、“京师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通过对“武术文化”、“京师”、“京师武术文化”的界定,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认为:京师武术文化是以国家意志为导向的,以包容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为典型特征的,在首都从事与武术相关的社会活动的主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这个创造活动的本身。3、京师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认为定都主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关,同时受到民族融合、自然环境、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成为首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融合因素。地理环境对北京的民众性格有影响,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融合“胡风”色彩的文化。4、古代京师武术文化与其它地域武术文化的区别之一在于宫廷武术文化。古代京师武术文化以宫廷武术文化为核心,包括帝王武术、宫廷娱乐武术和大内高手武术。宫廷武术以骑射、摔跤为主要运动形式,以技击搏杀为运动特征。军旅武术是御林军武术,是为保卫宫廷和首都而设立的。民间武术以入仕、糊口和立势为目的。统治阶级对武术有时禁止、有时倡导,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相互促进,民间武术的立势有时对政府产生较大冲击,这些对京师武术文化发展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搏杀。5、民间武术的兴盛是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成就之一,也是与其它地域武术文化的主要区别之一。民间武术的兴盛与近代武术军事功能的让位、武科举制度的废止、内忧外患的时局不无关系。民间武术的兴盛也与京师义和团运动、近代的“强国强种”思想和西方文化的侵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批农民武术家奔向京师,纷纷开门立拳,但由于近代枪炮的盛行致使武术在战场的威力大大削弱,迫使其向体育方向转型。因而,近代京师武术文化以八卦掌、太极拳的防身健身为主要特征。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搏杀与健身。6、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定位有三,向体育(广义)、教育和文化传播方向发展。竞技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领头羊,一度唱独角戏。近年来,京师武术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学校武术方面,京师的中小学、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都十分重视武术。在传播文化方面,社团组织和国家层面都发挥了作用。现代以太极拳、竞技武术的普及、提高为主要运动特征,具有引领全国武术发展的作用。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健身、教育与文化传播。7、京师武术文化丰富多彩,拳种具有的特点是:一是以北方拳种为主。二是摒弃“门户之见”,形成完整的拳种体系。三是展现大气磅礴的首都气概。在武术精英方面,列举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突出贡献,并研究了天桥、庙会及武术小说现象,拓宽了武术文化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涵。最后,以八卦掌和太极拳为例,分析了其源流、北京发展状况、内容体系、技术特点等。指出北京拳种的发展与京师的文化、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京师武术文化形成的重要部分。8、京师武术文化精神内涵。京师武术文化有包容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文化特色。其气质特征包括“慷慨悲歌、气劲人豪”、“风气刚劲、剽悍尚武”的文化心理。“反帝爱国、舍身取义”、“救国图存、大义凛然”的文化气质。蕴含“天人合一”、“阴阳互转”、“中庸和谐”等文化精神。9、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为:第一,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京师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第二,搏击价值盛于乱世,健身价值兴于盛世。第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引导京师武术文化走向辉煌。演进动因有四:第一,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第二,复杂的人文背景。第三,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迁都的影响。10、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包括:引领全国武术的发展方向,能够弘扬民族精神,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为京师竞技武术、社会武术和学校武术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并为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策略。

陶源[8](2016)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主要以传统武术、特别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家拳如纯阳拳和太极拳作为核心,结合历史材料和现实传承,从其形式表现和内在原理方面,研究了中国传统武术及体现的美学思想。论文简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研究情况,考察武术作为传统技艺的一种,其实战、养生、伦理与审美的四种社会功能,并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阐释了传统武术的美学问题,明确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核心部分涉及三个方面,传统武术的技艺审美、传统武术的身体观以及传统武术的生命美学精神。在技艺审美方面,从技法自然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武术的动作技艺特征和仿生学原理,并阐发了其拳谱和拳决,这些东西又与舞蹈动作有所关联,并提出了武舞同源的思想。在身体美学观方面,特别提出了传统武学与道家内丹术的内在关联,其道教功法和身体问题相关原理,以及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的转换问题,都是重要的身体美学组成部分。传统武术的生命美学精神实际是身体观的进一步精神心理探讨,这一部分涉及传统武术中“气”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传统理论,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相互关联,并由此涉及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技艺,最终指向必然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技击到修道、审美与娱乐,指向以生命为本体的人之自身的美学升华。最后,从大众文化背景下探讨了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走向,从大众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方面考察了武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发展问题。本论文力图从学理上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武术、欣赏武术、体验武术之美,多维度地挖掘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和内涵,进行理性地审视中国武术内涵以及当代价值。

李承伟[9](2016)在《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探究当前广西高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途径、武术价值流变、武术价值功能、武术价值意义、武术价值内涵、武术文化价值、武术技击价值、武术健身价值、武术教育价值、武术传播价值、武术美学价值的认知现状发现:一、当前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武术知识获取的最主要途径是影视剧。对于武术技击价值及武术美学价值的认知很明显地反映出受到了武打影视的影响。由于艺术渲染的缘故,导致大学生会对武术产生不同程度地偏见,进而对武术价值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二、总体上说,在大学校园里民族的差异不是影响武术价值认知的主要因素,专业的不同更能拉开武术的各种价值体现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差距。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认知程度与理工科、文科大学生有较大区别,尤其是对武术技击价值的认知更为“实际”,认为直接有效的技术才是武术的根本,而武术套路则是“花架子”;相较于理工科与文科,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通过武术来强身健体。四、当前广西大学生对武术起源、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的认知较为符合社会主流的宣传,对武术技击价值的认知程度却较浅。认为最具攻击实效能力的中国武术是咏春拳、太极拳、少林拳,对其他拳种知之甚少,说明对于武术还需要更为全面、深入的传播,不能顾此失彼。五、性别的差异在对某些武术价值的认知上有明显差异。当前广西女大学生在与武术的美学及技击有关的价值体现上与男生存在着较大差距。女生更重视为过程的体验,男生则注重结果。武术中一切能与“美”或“柔缓”产生联系的要素都能引起女生的关注。研究分析发现,学科类别、性别差异、文化同化以及传播媒介和内容是影响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武术价值认知的主要因素。基于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将散手技巧融入武术套路教学中,提升学生武术技击价值认知;尝试以“真人秀”节目作为武术传播手段,提升学生武术文化价值认知;改善武术教学硬件设施环境,创设良好武术认知氛围;提升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武术价值认知的源动力等合理性对策,以期为提高及改进高校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中华武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提供有利的理论与实践参考和借鉴。

梅秀南[10](2015)在《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武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往往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武术也不例外。地域毗邻,文化相通的中国和越南在传统武术上存在着天然的文化联系。越南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本土化的发展之外,受到了中国传统武术较为深远的影响。越南传统武术在吸收、改造中国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将二者交融起来,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越南传统武术。所谓武术,是由踢、打、摔、拿、跌、劈、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按一定运动规律编组而成的一种技击技术,常常被看做体育运动的一种。本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武术和越南传统武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武术理论、艺术审美到技击套路,以及历史渊源、拳种流派等方面,利用武术学理论、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审美理论,以及现代体育理论对中国传统武术和越南传统武术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在诸多方面的影响。笔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其宗旨在于对涉及中越传统武术历史与现实交流中的影响进行理清,大致描绘出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影响的整体框架,从而补足武术学界对于此问题研究的欠缺部分,丰富对此类问题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研究的论述整体以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回顾整理以往学界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进展;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则分别回顾了中越两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历史,然后在这样的梳理的基础上将中越传统武术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理清,并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的中心问题,即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在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在最后也分析了中越传统武术当前在发展和传播上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笔者个人的解决建议;最后的第三部分则是对本研究的研究结论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通过对全文的分析阐述,得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使本文形成前后一体的完整论证系统。在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即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梳理部分中,笔者根据整个研究的内容将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进行了简明的总结,结论主要集中为七个方面。首先,中越文化与地缘上的接近决定了两国武术的相似性。其次,中越传统武术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中越传统武术的同源性上和要求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上。再次,中越传统武术在有许多相似性之外,也包含着诸多差异性。第四,中国传统武术在文化思想上对越南传统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第六,在拳种流派上对越南的传统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拳种划分体系和越南本土武术流派的改变与新拳种的产生上。最后,作为一个延伸结论,中越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都面临着传播、发展与革新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举措去发扬传统武术的魅力,促进其传播、发展与革新。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片面的否认和弱化这种影响和片面夸大这种影响都是不够客观与公正的。我们应该秉持着科学、严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客观地去研究和看待两者之间的异同与影响。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研究,为这种合作添砖加瓦,尽自己作为一名研究者的微薄之力。

二、试析中华武术美的基本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中华武术美的基本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审美视角下剑术的美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传统文化理论的依据
        1.1.2 美学学科理论的依据
        1.1.3 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重视
        1.1.4 武术文化传播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综述
        1.2.1 有关剑术的研究
        1.2.2 有关剑术美学的研究
        1.2.3 有关武术美学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观察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剑术的概念
        3.1.2 剑术美的概念
    3.2 剑术及其美的发展渊源
        3.2.1 冶炼技术进步下的剑术第一春
        3.2.2 秦汉时期斗剑盛行与剑舞的雏形
        3.2.3 两晋南北朝之时剑文化的发展
        3.2.4 隋唐五代之际武举背景下剑术与剑艺发展的黄金期
        3.2.5 宋元禁武背景下宫廷剑舞艺术的辉煌
        3.2.6 明清时期民间武术蓬勃发展下剑术门派及理论的丰富
        3.2.7 近现代以来体育科学背景下的武术与剑术的规范化发展
    3.3 剑术美的本质
        3.3.1 与人的本质
        3.3.2 与社会生活的本质
    3.4 剑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3.4.1 剑术的形式美
        3.4.1.1 形体美
        3.4.1.2 服饰美
        3.4.1.3 姿势美
        3.4.1.4 造型美
        3.4.1.5 结构美
        3.4.1.6 节奏美
        3.4.2 剑术的精神美
        3.4.2.1 阳刚阴柔美
        3.4.2.2 意象神韵美
        3.4.2.3 侠之大义美
    3.5 发扬剑术美之艺术表现力的构想
        3.5.1 剑术美之审美理想的完美构建
        3.5.2 传统哲学、美学的知识积累
        3.5.3 必备的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武术元素在排舞中的应用与创编研究 ——以通备劈挂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0 概念界定
        2.0.1 排舞的概念界定
        2.0.2 武术元素的界定
    2.1 武术运动的相关研究
        2.1.1 武术中“舞”的概述
        2.1.2 武术元素的相关研究
        2.1.3 通备劈挂拳的概述
        2.1.4 武术、舞蹈融合创编与应用的相关研究
    2.2 排舞运动的相关研究
        2.2.1 排舞的起源与定义
        2.2.2 排舞特征的相关研究
        2.2.3 排舞创编要素的相关研究
        2.2.4 我国民族舞蹈融入排舞创编的相关研究
        2.2.5 排舞运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武术元素在排舞中应用的功能分析
        4.1.1 具有丰富排舞内容的功能
        4.1.2 具有了解中国武术的功能
        4.1.3 具有健身功能
    4.2 武术元素在排舞中的应用情况
        4.2.1 太极拳在排舞中的应用
        4.2.2 武术韵律操在排舞中的应用
    4.3 武术元素在排舞中应用的创编原则
        4.3.1 目的性原则
        4.3.2 针对性原则
        4.3.3 创新性原则
        4.3.4 健身性原则
        4.3.5 观赏性原则
    4.4 通备劈挂拳在排舞中的创编分析
        4.4.1 通备劈挂拳在排舞中的应用元素
        4.4.2 通备劈挂拳与排舞的联系与融合
        4.4.3 通备劈挂拳在排舞中的应用流程
        4.4.4 通备劈挂拳在排舞中应用的作品成果
    4.5 影响武术元素在排舞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
        4.5.1 影响武术元素在排舞中应用的主要因素
        4.5.2 武术元素在排舞中应用的对策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武术文化研究四十年:轨迹、逻辑与趋势——以文化类型分类基于CNKI数据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术文化整体研究情况概述
2 武术文化研究的轨迹与逻辑
    2.1 武术非物质文化研究进展
        2.1.1 武术文化的本质定位、结构划分以及概念归属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2.1.2 武术精神的凝练依附于中华传统文化, 武术文化精神的研究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冲突双重变量的影响
        2.1.3 武术制度文化研究视域广阔, 研究成果呈现具象化、理论视域交叉化趋向
    2.2 武术物质文化遗存研究滞后于非物质文化研究
    2.3 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研究价值凸显
3 武术文化研究的未来趋势
    3.1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趋向多学科交叉态势
    3.2 武术文化传承人与武术文化的现代性等问题的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3.3 武术文化的族群认同与武术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研究主题日益重要
    3.4“乡村振兴”、“体医结合”战略背景之下的武术文化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4)竞艺武术的开展现状及其趋势的研究 ——以“全国大学生竞艺武术大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对“竞艺武术”概念的描述
        1.2.2 对“竞艺武术”特征的表述
        1.2.3 对“竞艺武术”开展现状的梳理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前景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
    1.5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艺武术”的概念初探
        3.1.1 “武术”的概念
        3.1.2 “竞技武术”的概念
        3.1.3 “竞艺武术”的概念
    3.2 “竞艺武术”的特征解析
        3.2.1 “舞台剧”:竞艺武术的表现形态
        3.2.2 “抒情叙事”:武术竞艺作品的核心
        3.2.3 “弘扬武术”:竞艺武术的开展要义
    3.3 “竞艺武术”开展现状的分析
        3.3.1 “竞艺武术大赛”赛事开展现状的分析
        3.3.2 “竞艺武术大赛”参赛队伍特点的分析
        3.3.3 “竞艺武术大赛”竞演作品特点的分析
        3.3.4 “竞艺武术大赛”评判内容与方法分析
    3.4 “竞艺武术”开展趋势的展望
        3.4.1 坚守武术的技击本质
        3.4.2 凸显武术的艺术属性
        3.4.3 扩宽武术的表演方式
        3.4.4 深化武术的文化内涵
        3.4.5 扩大武术的参与群体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太极散手技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1.1 发展之殇
        1.1.2 研究缘起
        1.1.3 拳以合道
        1.1.4 拳技误区
        1.1.5 理论盲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依据阐释
        1.5.1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
        1.5.2 符号学理论
        1.5.3 生理学理论
    1.6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技击理论研究层面
        2.1.1 太极拳技击中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
    2.2 太极拳技击实践方面的研究
        2.2.1 太极拳技击方法方面的研究
        2.2.2 “劲”力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考略
        2.2.3 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走访调查法
        3.2.3 归纳演绎法
        3.2.4 历史方法
        3.2.5 个案研究法
        3.2.6 介入研究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厘清概念:散手、太极散手、国外格斗术之辩
        4.1.1 “散打”“散手”之辩
        4.1.2 太极散手之辩
        4.1.3 散打与太极散手之辩
        4.1.4 太极散手与国外格斗术之辩
        4.1.5 小结
    4.2 理通入道:太极散手实战原理探究
        4.2.1 “指号学”理论和“形而上学”理论对太极散手技理建构的启示
        4.2.2 审视之法:“听劲”解构
        4.2.3 具体操作:“懂劲”解构
        4.2.4 感应随通:太极散手实战技理中“道”之阐释
        4.2.5 小结
    4.3 炼体证道:实战技理对太极散手功夫修炼的启示
        4.3.1 价值重构
        4.3.2 理念创新
        4.3.3 技术融合
        4.3.4 实践致用
        4.3.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太极”概念发展的历史透视
    附录二 全球化视野下的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服饰文化符号视域下武术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术服饰的研究背景
2 武术服饰的溯源与美学价值
    2.1 武术服饰的溯源
    2.2 武术服饰的美学元素分析
    2.3 武术文化衬托出服饰美学价值
3 武术服饰造型及制作方法的美学价值
    3.1 武术服饰的造型的美学价值
    3.2 武术服装制作的美学价值分析
    3.3 武术服装生命情感符号的表达价值
4 结语

(7)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1.2.2 京师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1.2.3 对文献研究的简要评说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可能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假设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2 京师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
    2.1 京师地理位置的历史变迁
        2.1.1 历代京师
        2.1.2 京师选址的社会背景
        2.1.3 北京成为京师的历史缘由
    2.2 京师的地理环境
        2.2.1 北京行政区划
        2.2.2 北京建制的历史沿革
        2.2.3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2.2.4 北京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3 京师的人文土壤
        2.3.1 先秦燕国文化
        2.3.2 秦汉唐宋时期的文化融合
        2.3.3 建都后的首都文化
    本章小结
3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与影响
    3.1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形态
        3.1.1 宫廷武术是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核心
        3.1.2 担负重则的军旅武术文化
        3.1.3 边缘化的民间武术文化
    3.2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
        3.2.1 统治阶级的尚武与禁武
        3.2.2 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的相互促进
        3.2.3 武术文化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3.3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本章小结
4 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转型
    4.1 民间武术文化的兴盛
        4.1.1 民间武术文化兴盛的时代背景
        4.1.2 民间武术文化兴盛的人员流动
        4.1.3 民间武术文化的健身趋势
    4.2 民间武术文化的历史使命
        4.2.1 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武术
        4.2.2 近代革命中的武术价值
        4.2.3 尚武立国思想的传播
    4.3 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本章小结
5 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定位
    5.1 重新赋予的体育价值
        5.1.1 建国初期的体育化改造
        5.1.2 全国武术的领头羊
    5.2 国民教育的新载体
        5.2.1 政府引导武术进入教育行列
        5.2.2 中小学对京师武术文化的重视
        5.2.3 高校对京师武术文化的重视
    5.3 传播文化的时代责任
        5.3.1 社团组织对京师武术文化的促进
        5.3.2 国家层面的传播
    5.4 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本章小结
6 丰富多彩的京师武术文化
    6.1 恢宏大气-京师武术本体文化通览
        6.1.1 京师武术拳种特征
        6.1.2 当代京师武术拳种发展状况
        6.1.3 当代京师武术技术及理论要点分析
    6.2 藏龙卧虎-武林精英的栖息地
        6.2.1 近代救国图强的志士
        6.2.2 现代传播武术文化的英才
    6.3 光彩夺目-民俗体育与文艺中的武术存在
        6.3.1 天桥杂耍的武功绝活
        6.3.2 庙会娱乐的武艺展演
        6.3.3 京师小说中的武术文化
    6.4 雍容华贵-着名拳种的演绎场
        6.4.1 八卦掌的京师发展
        6.4.2 太极拳的京师发展
    本章小结
7 京师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7.1 京师武术文化特色
        7.1.1 拳种众多彰显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包容性
        7.1.2 都市地位决定了京师武术文化的权威性
        7.1.3 人才济济促进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7.1.4 与时俱进推动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创新性
    7.2 京师武术文化气质特征
        7.2.1 悠久民俗武风折射的京师武术文化心理
        7.2.2 反帝爱国运动反映的京师武术文化气质
        7.2.3 大型武术活动传递的京师武术文化精神
    本章小结
8 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与演进动因
    8.1 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
        8.1.1 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京师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
        8.1.2 搏击价值盛于乱世,健身价值兴于盛世
        8.1.3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京师武术走向辉煌
    8.2 京师武术文化的演进动因
        8.2.1 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
        8.2.2 复杂的人文背景
        8.2.3 经济发展的需要
        8.2.4 迁都对京师武术文化的冲击
    本章小结
9 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未来发展策略
    9.1 京师武术的当代价值
        9.1.1 先进文化的当代标准
        9.1.2 引领武术发展的京师武术文化
        9.1.3 弘扬民族精神的京师武术文化
        9.1.4 构建和谐社会的京师武术文化
    9.2 京师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策略
        9.2.1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9.2.2 社会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9.2.3 学校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9.3 发展京师武术文化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传统武术研究概述
    1.2 武术美学研究现状考察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作为术和艺的武术文化
    2.1 武作为“术”的文化考释
        2.1.1 武术的起源
        2.1.2 武术的历史发展概况
        2.1.3 中国武术的学理渊源
    2.2 武术的四种功能:实战、养生、伦理和审美
        2.2.1 实战
        2.2.2 养生
        2.2.3 伦理
        2.2.4 审美
    2.3 武术作为一种艺术:技、欲、道的游戏
        2.3.1 欲望
        2.3.2 技艺
        2.3.3 大道
3 传统武术的技艺审美
    3.1 技法“自然”:纯阳拳的动作特征分析
        3.1.1 动物仿生
        3.1.2 再现生活场景
        3.1.3 自然仿生
    3.2 拳诀和拳谱
        3.2.1 拳诀
        3.2.2 拳谱
    3.3 舞武同源以及相互渗透
        3.3.1 字面考证“舞”与“武”之间的关系
        3.3.2“舞”对“武”的艺术化影响
        3.3.3 纯阳拳中的武与舞
    3.4 武术套路的艺术化
        3.4.1 套路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3.4.2 形式美和意蕴美
        3.4.3 套路演练的意象审美
4 传统武术的武学身体观
    4.1 武术身体观与道教内丹学
        4.1.1 身体是武术的物质媒介
        4.1.2 武术:身体的展现场所
        4.1.3 身体意识和身体的整体性存在
        4.1.4 内丹术及身体体验
        4.1.5 以身体为载体:技法与功法的相互转化
    4.2 传统武术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的关联
        4.2.1 武术内力和境界体验
        4.2.2“无功利”的审美直觉
5 传统武术的生命精神:精气形神的内在统一
    5.1“气”为媒
        5.1.1 气与人的关系
        5.1.2 武与气之法理
    5.2 形神兼备:“程式化”与气韵生动
        5.2.1 形与神的程式化:规范和超越
        5.2.2 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气韵生动
    5.3 悟道:从有限到无限
        5.3.1 天道:阴阳有无
        5.3.2 人道:性情志趣
    5.4 大众文化:传统武术的当代生命精神的下落
        5.4.1 武术与影视文化
        5.4.2 传统武术与文学作品
        5.4.3 对休闲娱乐的影响
6 结语:走向大众
    6.1 竞技武术成为主流
    6.2 从技击到养生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武术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国家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大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1.1.3 多元文化下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良好认知状况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土壤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武术价值的研究
        1.3.2 关于认知程度方面的研究
        1.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广西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内涵的认知情况分析
        3.1.1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内涵的认知情况分析
        3.1.2 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内涵的认知情况分析
        3.1.3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内涵的认知情况分析
    3.2 广西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流变的认知情况分析
        3.2.1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流变的认知情况分析
        3.2.2 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流变的认知情况分析
        3.2.3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流变的认知情况分析
    3.3 广西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认知情况分析
        3.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认知情况分析
        3.3.2 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认知情况分析
        3.3.3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功能的认知情况分析
    3.4 广西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意义的认知情况分析
        3.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意义的认知情况分析
        3.4.2 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意义的认知情况分析
        3.4.3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武术价值意义的认知情况分析
    3.5 广西大学生对武术认知途径的认知情况分析
        3.5.1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武术认知途径的认知情况分析
        3.5.2 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武术认知途径的认知情况分析
        3.5.3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武术认知途径的认知情况分析
    3.6 广西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分类的认知情况分析
        3.6.1 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知情况分析
        3.6.2 对武术技击价值的认知情况分析
        3.6.3 对武术健身价值的认知情况分析
        3.6.4 对武术教育价值的认知情况分析
        3.6.5 对武术传播价值的认知情况分析
        3.6.6 对武术美学价值的认知情况分析
4 影响广西大学生对武术价值认知的因素分析
    4.1 传播媒介及传播内容对武术价值认知程度的影响
    4.2 性别差异对武术价值认知程度的影响
    4.3 学科类别对武术价值认知程度的影响
    4.4 文化同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武术价值认知的影响
5 提升广西大学生武术价值认知的相关对策研究
    5.1 将散手技巧融入武术套路教学中,提升学生武术技击价值认知
    5.2 尝试以“真人秀”节目作为武术传播手段,提升学生武术文化价值认知
    5.3 改善武术教学硬件设施环境,创设良好武术认知氛围
    5.4 提升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武术价值认知的源动力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传统武术研究的现状
        1.2.2 越南传统武术研究的现状
        1.2.3 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小结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的概念
        2.1.1 武术的起源
        2.1.2 武术的种类
        2.1.3 小结
    2.2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概述
        2.2.1 中国传统武术概述
        2.2.2 中国传统武术的产生
        2.2.3 中国传统武术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2.2.4 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的发展
        2.2.5 中国传统武术在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特征
        2.2.6 小结
    2.3 越南武术发展概述
        2.3.1 越南武术在保护国家与社会文化中发展、演变
        2.3.2 古代民间武术
        2.3.3 越南封建社会宫廷中的武术
        2.3.4 武举制
        2.3.5 越南传统武术的流派分类概述
        2.3.6 小结
    2.4 中越传统武术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2.4.1 中越传统武术的共性分析
        2.4.2 中越传统武术的差异性分析
        2.4.3 中越传统武术的现状
        2.4.4 小结
    2.5 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
        2.5.1 中国传统武术在文化思想上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
        2.5.2 中国传统武术在武德上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
        2.5.3 中国传统武术在拳种上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
        2.5.4 中越传统武术所面临的革新困境
        2.5.5 小结
3 结论
    3.1 中越文化与地缘上的接近决定了两国武术的相似性
    3.2 中越传统武术在有许多相似性之外,也包含着诸多差异性144
    3.3 中国传统武术在文化思想、武德、拳种流派上对越南传统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3.4 中越两国的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革新发展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访谈记录 1
    附录3访谈记录 2
致谢

四、试析中华武术美的基本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审美视角下剑术的美学特征研究[D]. 王超. 广州大学, 2019(01)
  • [2]武术元素在排舞中的应用与创编研究 ——以通备劈挂拳为例[D]. 杨雪娇.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武术文化研究四十年:轨迹、逻辑与趋势——以文化类型分类基于CNKI数据库分析[J]. 关博. 体育与科学, 2019(01)
  • [4]竞艺武术的开展现状及其趋势的研究 ——以“全国大学生竞艺武术大赛”为例[D]. 唐善瑾. 南京体育学院, 2018(02)
  • [5]太极散手技理探究[D]. 李信厚.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6]服饰文化符号视域下武术文化研究[J]. 林佳东. 浙江体育科学, 2018(02)
  • [7]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D]. 朱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17(01)
  • [8]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D]. 陶源. 武汉纺织大学, 2016(12)
  • [9]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认知研究[D]. 李承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10]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D]. 梅秀南.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中国武术美容基本要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