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论文

探析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兰晓娜 刘子丹 高雪涛

摘 要: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芽与发展是关系幼儿一生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运用行为检核法、频数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对某幼儿园3~6岁幼儿进行了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观察。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水平、发展类型、性别差异、主被动情况的探讨,得出结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动发生频率均高于被动发生频率;各年龄段幼儿的谦让意识均比较薄弱。

关键词: 幼儿 亲社会行为 发展状况

一、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西方心理学家用来表示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如帮助人,与人共享、合作,谦让、利他主义等。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因此,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时间以来,学前儿童往往被描述为无助的、依赖他人的和相当自我中心的。这并不是说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年幼儿童的亲社会能力。例如,斯腾(Stern)、皮亚杰、墨菲(Murphy)和勒温(Lewin)都曾提到年幼儿童对他人的需要很敏感。同时,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状况的研究能够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成长提供依据。

为了有效解决证书造假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相关部门做好许可证书比对工作。对已发证档案进行查阅,根据工程建设许可证书进行真伪判断和鉴别。②发现证书造假或相关部门并未对证书留档,需要将证书及有关资料一并移交司法鉴定机构。③有关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提高对集体土地相关知识的掌握,加强学习,提高法律认识,对虚假证书做到快速辨别。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认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体现在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合作、安慰和社会公德六个方面。操作性定义如下:谦让指当幼儿双方之间因为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分享指幼儿与同伴或老师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人指儿童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合作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协调进行的活动;安慰指在他人遭受心理或生理伤害时给予语言或行动上的安抚;社会公德指对集体、社会等有利的良好行为。以操作性定义为依据,根据《指南》及自身实践所见,制定观察记录表格。本研究采用行为检核法、频数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对某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了探究。研究者分为三组于4月16日、23日及5月7日的上午9:00~11:00分别到该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进行行为观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总体水平。如表1所示,在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总次数中,小班173次,中班167次,大班192次,发现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总体水平较高,高于小班和中班。这可以得出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高。

表1 小、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水平的比较

2.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类型的比较。如表2所示,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发展类型中,小班谦让行为3次、分享行为71次、帮助他人行为59次、合作行为20次、安慰行为5次、社会公德行为15次,可以得出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高于其他行为的发生频率,谦让行为低于其他行为的发生频率,同时,在分享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小班71次、中班60次、大班10次,可以得出小班分享行为最多。大班谦让行为5次、分享行为10次、帮助他人行为50次、合作行为88次、安慰行为16次、社会公德行为12次,可以得出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高于其他行为的发生频率,谦让行为低于其他行为的发生频率。同时,在合作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小班20次、中班17次、大班88次,可以得出大班合作行为最多。此外,中班谦让行为3次、分享行为60次、帮助他人行为38次、合作行为17次、安慰行为7次、社会公德行为42次,可以得出中班幼儿的谦让行为低于其他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谦让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小班3次、中班3次、大班5次,在安慰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小班5次、中班7次、大班16次,可以得出谦让和安慰行为在小、中、大班呈递增趋势。

表2 小、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类型的比较

3.不同性别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类型的比较。如表3所示,不同性别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总次数中,男生270次,女生262次,可以得出男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高于女生。其中,在男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次数中,谦让行为4次、分享行为82次、帮助他人行为74次、合作行为64次、安慰行为14次、社会公德行为32次,可以得出男生分享行为的发生频率最高,谦让行为的发生频率最低。在女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次数中,谦让行为7次、分享行为59次、帮助他人行为73次、合作行为72次、安慰行为14次、社会公德行为37次,可以得出女生帮助他人行为的发生频率最高,谦让行为的发生频率最低。

表3 男、女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类型的比较

5.不同类型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被动情况的比较。如表5所示,在谦让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幼儿主动6次、被动5次;在分享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幼儿主动128次、被动13次;在帮助他人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幼儿主动107次,被动40次;在合作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幼儿主动114次、被动12次;在安慰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幼儿主动25次、被动3次;在社会公德行为的发生次数中,幼儿主动57次、被动2次;这可以得出幼儿各项亲社会行为的主动发生频率均高于被动发生频率。

表4 小、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被动情况的比较

4.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被动情况的比较。如表4所示,在各年龄段亲社会行为的主、被动发生次数中,小班主动138次、被动36次,中班主动147次、被动20次,大班主动171次、被动21次,可以得出小、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动发生频率均高于被动发生频率,且主动发生频率呈递增趋势。

表5 幼儿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亲社会行为主被动情况的比较

四、研究结论

通过本项研究,研究者发现在幼儿亲社会行为观察中,由于观察者本身性格与关注点、各班级教师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法、同步观察时小中大班举行活动以及环境创设的不同会对观察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样本数量的不足与观察次数较少也会对结果形成一定影响,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与探索中进一步完善。

五、反思与建议

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最多,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最多;谦让和安慰行为在小、中、大班呈递增趋势;不同性别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男生的发生频率高于女生;在男、女生各自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男生分享行为的发生频率最高,女生帮助他人行为的发生频率最高;各年龄段幼儿的谦让意识均比较薄弱;小、中、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动发生频率均高于被动发生频率,且主动发生频率呈递增趋势;各项亲社会行为中,幼儿的主动发生频率均高于被动发生频率。

记窃听端与源端、中继、目的端间信道矢量分别为和其中,和为小尺度衰落,其元素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复高斯分布;DSE、DDE是K×K的实对角矩阵,DRE为实数,分别表示窃听端与源端、目的端、中继的大尺度衰落.考虑窃听节点为被动节点的场景,合法节点不能获得窃听节点各信道的状态信息.

研究者认为,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灵活的教育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第一,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及时给予幼儿鼓励与指导,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第二,环境创设中,可以合理地体现各种亲社会行为的画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第三,利用区域游戏活动,诱发并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四,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推进亲社会行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尊重幼儿的态度,平等对待幼儿,严格体现自身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以身示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前路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取仰卧位,颈部轻度后伸。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大致确定切口位置,取右颈部横形切口,按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暴露椎间隙,插入定位针,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手术节段。用Caspar撑开椎间隙,切除致压的骨赘及椎间盘等组织以显露硬脊膜达到减压目的。刮除上下终板,试模以确定合适大小的ROI-C椎间融合器。将填有自体骨的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隙到合适的位置,最后将2枚嵌片插入以固定假体。其余节段方法同前。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01-0222

作者简介: 兰晓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1502班团支部书记;刘子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1502班学生;高雪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1502班学生;刘梦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论文指导教师

标签:;  ;  ;  ;  

探析不同年龄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