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教于乐教法刍议论文_丁德凤

小学语文寓教于乐教法刍议论文_丁德凤

丁德凤 吉林省集安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134200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的确,生活中需要快乐。小学语文课是语言比较丰富,容易放飞想象的课堂。如何创造快乐的课堂氛围,是一门艺术。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探讨“寓教于乐”语文教学方法已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心得,在此和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一、教师应认真备课,调动学生积极性

认真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把课备在学生喜爱之处,符合学生口味。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教师应当创新教学组织方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固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小学生天真活泼,学习热情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但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和学习热情往往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我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改为用童谣来组织教学。童谣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大部分的童谣押韵,有意境,有节奏,充满情趣,不仅可以用口诵(唱),还可以边诵(唱)边游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不仅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培养孩子的语感,还能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形成良好习惯,在调节情绪、愉悦身心的同时,使教学变得丰富有趣味。

如《读书儿歌》:“双手平拿书,站起大声读。读中有问题,千万别放弃。问题提出来,小组齐讨论,你行我更行,共同长本领。”设计这首儿歌,一是鼓励学生大声读书,并鼓励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更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当然,在教学时,为消除学生厌烦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经常变换儿歌,或挑选一些有趣味性的童谣儿歌给学生诵读,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一起创编儿歌。这些朗朗上口的童谣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不仅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师生的表情,更润泽、滋养了心灵,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和长效。

三、教师应当创新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很多优势已被国内外诸多实验所证明。然而,在以往的合作教学中,我却发现,在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指令后,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集体、个体参与度并不一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不如自主学习状态下的效果好。“合作”变成了“合桌”或“合坐”,成为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噱头。细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忽视了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习惯养成,使“合作”貌似神散。

有效合作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合作学习习惯入手。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我从“听、说、读、议、思”五个方面培养其合作习惯,分别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专心虚心倾听的习惯;轮流参与读、说的习惯;发表“支持”与“建议”的习惯;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习惯。为落实并强化这五个习惯,在教学中,我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性进行跟踪式观察和评价,针对以上五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选“金牌”小组,以此促使学生合作习惯的养成。

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变成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班学生在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探究感悟等的语文合作学习中秩序井然,学生个体的“听、说、读、议、思”等的语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培养其参与意识和求异精神。寓教于“习”,让“合桌学习”与“合作学习”形神合一。

四、开放课堂,让学生自由地放飞想象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不要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让思维尽情地翱翔,这就要一个开放的课堂、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获得一种空间释放感和放大的自由度,思维才能活跃,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并将个人的思维在同学间相互自由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体现自由思维的成果,感悟课文的精髓。

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着眼于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既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又寓教于“效”,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基,坚持用文化浸润心灵,坚持用习惯奠基人生,坚持教育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论文作者:丁德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寓教于乐教法刍议论文_丁德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