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97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题,人们会发现:它在96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趋于稳定;在记忆、理解、思维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中,兼顾得较为周到;此外,材料解释题意境新、历史感强,问答题能抓住重点问题进行考察,设问有梯度,等等。这一切,都说明高考的历史命题已日趋成熟。然而,在认真分析、仔细推敲每道试题时,我们发现,其中有些试题似有商榷的必要,而且它们大都集中在世界史的单项选择题中。
一、在第19题中,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最能表明17世纪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革命的措施。按参考答案的要求看是要选B,即“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从历史实际分析,议会通过拍卖王室土地的办法,使土地大多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因而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增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经济基础,这的确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措施。但是,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这点,很难表明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因为在地主中,既包括新贵族,也包括大量的旧贵族。在封建时代,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所致,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权利和义务不断消长转移,这是常有的事,不能把它们一概当作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在这里,较为合适的作法是不将“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纳入备选答案。
二、在第20题中,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回答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按参考答案的要求是要选D,即“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这种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以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联合一致的反英战争的形式爆发,一方面是因为北美13个殖民地开始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另一方面是英国殖民当局不但无视美利坚民族形成的现实,反而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剥削压迫不断加剧,致使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走到只有通过独立战争才能解决的地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每个方面缺一不可。严格说来,该题不宜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二、在第21题中,问的是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根据起义前的背景来看,当时法国最严峻的问题是内外的封建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以武力威胁、镇压法国革命。对法国革命群众来说,当时最迫切的要求是废除国王,打退外国武装干涉,从而为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扫除障碍。在法国建立共和制是革命者随着形势的发展所奋斗的目标之一,假如叛国投敌的国王不废除,假如在军事上不能打退敌人的武装干涉,法国的共和制也不可能建立,即使建立了也难以巩固。因此,参考答案把D,即“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作为唯一的正确答案是欠妥的。从法国后来近大半个世纪不断变幻的风云来看,早在1792年就建立起来的共和制并没有给法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和英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法国的共和制具有早产性,因而,它也给法国后来的历史带来阵阵隐痛。
四、在第22题中,题干中陈述了一句话,即“我们让奥地利和法国的这场战争僵持下去,然后我们出动全部兵力挥师南下。”题目要求考生回答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中学教材中,既不见有谁说过这句话,也不见俾斯麦当政时有法奥战争的史实,这句话也不是什么名人名言,怎样才能联系到这句话是俾斯麦说的呢?这样出题很难使人理解其意图。
五、在第23题中,问的是在备选答案中哪项内容能最突出表现出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这里,最突出即最明显的意思,它有最主要的含义,但绝非与最主要的含义相一致。参考答案定正确选项为A,即“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应该说,D项,即“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也是封建残余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表现。况且,把明治维新后掌握政权的人一概说成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这是与史实不完全相符的。
高考是为高等院校选拔优秀人才而组织的考试,因而,它的命题要有一定的含糊性、迷惑性、思维性。但是,含糊性与迷惑性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因此,就选择题来说,命题也应当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经得起推敲。近年来,在高考历史试题中,世界史中的选择题总有一些考虑欠周全、欠严谨的题目出现,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命题者的重视,并予以纠正。
标签:法国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