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实践效果评价论文_费燕,吴茜,沈贤,刘泽威,邵军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 上海 202157)

【摘要】目的:探索通过品管圈活动规范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的效果。方法:成立“共进圈”品管圈小组,通过现况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查检及巩固措施等十大步骤实施活动降低高危药品放置不规范率。结果:通过开展QCC,使高危药品的放置不规范从56%下降至3%(P<0.05)。结论:品管圈互动减低了高危药品的放置管理不规范性,为用药安全奠定基础。

【关键词】品管圈;高危药物;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229-0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组成一个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5~12人左右),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的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为方便患者治疗及为抢救危重患者赢得时间,根据病种情况,医院各病区均会储备一定品种和数量的备用抢救药品。因其紧急使用的性质,病区备用药品容易成为管理的薄弱环节[2]。根据美国JCAHO对“高危药物”定义,即不当使用会导致患者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物”[3],根据100多家医疗机构提交数据分析发现,高危药物管理不善,一旦误拿、误用,不但耽误治疗、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是非常必要[4]。鉴于此,本研究针对临床高危药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品管圈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旨在规范病区高危药物管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QCC活动小组由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组成,分管质量的护理部副主任担任圈长,圈员包括科护士长和护士长4名,专科护士2名,注册药师1名参加,由质控中心秘书担任辅导员,平均年龄38±5.23岁;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3名。QCC取名为“共进圈”,依托该圈互动,护理部联合药剂科实施跨学科合作,按照QCC十大步骤并结合PDCA4个过程实现品质改进。对全院17个护理单元高危药品管理现状进行检查、改进和评价。本次活动从2016年10月开始至2016年3月结束。

1.2 方法

1.2.1确定主题:所有圈员积极参与选题活动,通过头脑风暴,对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管理问题进行概括,并由圈员提出备选主题,列出主题选定表,圈员对备选主题按“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最终选定“降低病区高危药物放置不规范率”作为本次改进主题。根据《上海市高危药品管理办法(试行)2013版》,参照美国ISMP 2012年公布的22类高危药品目录及10种特定高危药品品种,结合中国药学会发布的《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2015版》,结合我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选出医院高危药物,即所有抢救药物、麻醉剂、肌松药、抗凝溶栓药、催眠药、细胞毒性药、胰岛素、高浓度电解质等。病区高危药物放置不规范率=高危药品放置、标识不规范项目数 /高危药品放置、标识总项目数×100%。

1.2.2计划拟定:通过绘制甘特图,计划本次QCC活动6个月完成,从主题选定落实到每个成员确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到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十个步骤进行,每1~2周开圈会1次,明确活动地点和质量管理工具方法。

1.2.3现状分析与目标设定:通过对17个护理单元1225次专项检查,不规范为686次,不合格率为56%,其中资料目录占比24%,特殊标识不合格率占比为20%,分级警示不合格率占比为20%,培训不合格率为占比16%。依据“二八原则”改善重点为80%(见图1)。参照上海市护理质控标准中的病区管理达95%以上,因此根据目标值设置公式,设定高危药品放置不规范率为3%。

1.2.5对策拟定:针对解析环节分析的四项真因,所有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文献查阅、专家咨询针对每个真因制定对策,所有的对策进行“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三个方面对各项决策进行评价,将判定可行的对策进行分类整合最终形成了四大对策。

1.2.5.1制定及更新高危药物管理制度和流程。由药剂科人员(按医院制定制度规范)修订我院高危药品制度及涉及的药物目录,护理部根据药剂科发放的资料制定护理单元的高危管理制度及高危药品管理流程,药剂科、护理部共同对全体护士培训相关高危药品制度、目录和流程及药理知识等。各科医护联合确定各科室需备的高危药品的目录、种类,目的在于保障应急时所需,但杜绝种类过于繁多,并在药剂科备案。并联合药剂科出台了我院的《高危药品规范化作业流程》和《病区高危药品管理流程》。

1.2.5.2设置病区高危药物安全管理屏障。按各科备药种类、数量准备专用存放区域,按制度要求统一制作分级、标识外观、统一购买药盒和分隔篮等,统一制定高危药品登记本,对高危药物管理用色标、分级、分类放置,例如对高浓度电解质用色标并加盖管理,如大红色加盖盒标志为氯化钾注射液,紫色加盖的为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蓝色标志为10%氯化钠注射液,黄色标志25%硫酸镁注射液等,其他高危药品用白色分隔篮,在相应颜色的储存盒外贴有醒目、统一的标识,内容包括药名、浓度、剂量、单位、基数量及失效期,在高危药物存放柜门上也贴有统一三角形高危警示标识,同时按危险性分“A”和“B”,并且加锁存放,提高护士士取用高危药物的警惕性[5]。

1.2.5.3按三级质控要求定期检查。成立高危药物网络管理小组,网络小组由护理部质控骨干和药剂科人员组成。小组成员负责每月对病区高危药物管理进行随机检查并综合分析,其内容包括推广某个高危药物项目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病区存在的问题开出整改通知,提出整改建议,并随后对此问题进行反馈跟踪检查。

1.2.5.4 作为应知应会内容做分层次培训及考核。将高危药物目录制作成册,采用微信,并用PPT形式在医院内网供全院护士学习。邀请药剂科和护理部骨干对高危药物管理相关的规范、流程进行解读。所有培训资料制作成微信图文推送给全院护士,包括制度、流程、现场图片(基数药柜、冰箱、抢救车等区域)。

1.3 评价

1.3.1评价指标 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结果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评价:病区高危药物不合格率考核;通过问卷调查,对全院护士对高危药品相关制度、流程的知晓度进行评价。

1.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QCC活动降低高危药物放置不规范率

改善情况对全院17个护理单元高危药品管理现状进行核查,经过效果确认,改进前检查全院17个护理单元的高危药品管理一共1225次,发生不规范放置共 686 次,品管圈活动前病区高危药品存放不合格率为64%,活动后不合格率为3%,病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得到显著改善(χ2=32.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际改善幅度为95%,预期活动目标达成,并超过预期。

2.2 临床护士对高危药品管理的知识提高

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的认知情况品管圈活动前,病区护士对高危药品知识平均掌握率56.68%,其中概念及目录方面掌握率为34.28%;活动后病区护士对高危药品知识平均掌握率82.74%(χ2=32.16,P<0.05),其中概念及目录方面掌握率为74.54%(χ2=65.34,P<0.05),活动前后掌握率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圈员能力提升

品管圈活动后圈员能力提高:团队凝聚力(改善前32分,改善后34分);个人自信心(改善前27分,改善后32分);沟通协调能力(改善前32分,改善后34分);发现问题能力(改善前28分,改善后32分);组织协调能力(改善前30分,改善后34分);品管圈手法(改善前21分,改善后28分)6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备注:由圈员7人评分,每项每人最高5分,最低为1分,总分为35分,改善前是活动开始时各圈员自测。改善后在活动结束时自测。

国外有研究显示,药物事件的发生率为27.69%,尤其是急诊科和手术科室高危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6]。高危药物引起的不良事件也是影响患者伤害的独立预测因素[7]。而医院内病区高危药品的放置则是高危药物管理的基础,规范的放置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从用药的第一个环节规避高危药物用药的风险,在源头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尤其对于部分区级、二级医院,夜间没有药剂科专人送药、病区备药种类相对较多,因此高危药物的备置存在较大风险。本研究运用QCC对高危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梳理医院病区常见高危药物,针对高危药物的放置问题开展现状调研、开展原因分析、制定相应对策。从制度着手,规范流程,制定统一标识,手册及登记本,并在药剂科备案等,使护士长管理与培训有明确方向,让临床护士一目了然,使护士对此类药品危险性重视起着积极的作用,切实保障用药安全,杜绝不必要用药纠纷。同时,本研究通过护理部和药剂科的跨学科合作,从药物发送-病区管理-药品使用-药物更新全程进行规范,保障了全院高危药物管理的一体化,也促进了护理部、药剂科、病区之间的工作联系,有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了圈员运用QCC方法管理工作的认识,为以后开展QCC活动打下基础。国外有调查发现,在高危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护士、医生和药剂师可能对同一规范或者要求存在不同的认知和使用经验。因此,开展特定学科的高危药物教育或培训是确保个人接受药物使用过程中的责任和缩小不同学科之间对高危药物的认知差距,从而降低风险。本研究中则是针对高危药物中护理应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培训,并邀请药剂科人员从学科合作的角度为护士培训,这种跨学科培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危药物管理的跨学科合作,提高高危药物管理效率。综上所述,通过本次QCC活动,提高了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了明显降低高危药品放置的不规范率,提高了会人员对高危药物的认知和管理意识,QCC作为临床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护理管理者保障患者安全,有利于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

[2]元国芬,吕卫红,蔡小燕.持续质量改进在基层医院病区各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5):82-83.

[3]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JCAHO).Joint commission IDs five high-alert Meds[J].ED Manag,2000,12(2):21-22.

[4] Cohen M,Smetzer J,Tuohy N et al.High-alert medications: safeguarding against errors. In: Cohen M (ed). Medication Errors.Washington,DC: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2007,317-411.

[5]戴慧珊,施雁,龚美芳,等.安全屏障应用于高危药物管理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8):8-10.

[6] Manias E, Williams A,Liew D,et al.Effects of patient-, environment-and medication-related factors on high-alert medication inci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2014,26(3):308-20.

[7] Beckett RD,Sheehan AH,Reddan JG.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orted preventable adverse drug events:a retrospective,case control study.Ann Pharmacotherapy 2012;46:634-41.

[8] Engels M J,Ciarkowski S L.Nursing,Pharmacy,and Prescriber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of High-Alert Medications in a Large,Academic Medical Hospital[J]. Hospital Pharmacy,2015,50(4):287-295.

作者简介:费燕(1974-),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

通讯作者:龚美芳(1961-),女,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

论文作者:费燕,吴茜,沈贤,刘泽威,邵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品管圈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实践效果评价论文_费燕,吴茜,沈贤,刘泽威,邵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