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暨广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指标分析论文_付丽敏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00

摘要:广东省暨广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作为广东省救灾重要设施之一,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后的服务效能。本文通过对灾情、救灾物资仓库现状及其它省份现有中央级救灾仓库数据及救灾物资、转移救助人口数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算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需具备的保障能力。

关键词:救灾物资储备;灾情分析;规模需求

一、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面对严峻的灾害风险,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利用现有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和社会现有储备仓库等设施,通过新建和改建等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在现有17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省、市、县各级建设1至2个本级生活类物资储备库,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央、省、地、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属海陆结合部,承受海陆两面袭击,自然灾害频繁,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同时,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在全国层面属于重点发展区域,近些年,在华东水灾、08年冰冻灾害、汶川地震、云南干旱、雅安地震等事件中,均扮演着重要的救援建设的角色。但目前广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工作仍处初步发展阶段,各项基础性工作和网络体系正在建设中,全省仍未有省级以上规模的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不利于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建立。

2009年,国家民政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第20条规定:“加强灾害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县)救灾物资储备网,建立中央救灾物资广东分库,建立城乡统筹的灾害救助应急和减灾工作体系。”2012年,广州市提出争取省市共建救灾储备中心的设想。

广东省暨广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作为广东省救灾重要设施之一,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后的服务效能。本文通过对灾情、救灾物资仓库现状及其它省份现有中央级救灾仓库数据及救灾物资、转移救助人口数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算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需具备的保障能力。

二、灾情分析

1.广东省自然灾害特点

广东省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包括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暴利洪涝、台风、干旱、低温冷冻等灾害连续不断,次生灾害频繁发生,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据广东省民政厅提供的统计资料,“十二五”期间全省受灾人口7895.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547.4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54万公顷,倒塌民房51.2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48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11.28亿元。

2.广州市自然灾害特点

广州由于地处海陆结合部,承受海陆两面袭击,自然灾害频繁,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洪灾、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暴雨、热带气旋、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旱灾、地震、流行病等自然灾害。据史料记载,从1899年到1949年,广州地区共有记载的洪灾26次,热带气旋灾害11次,旱灾9次,4—3/4级至5级地震灾害3次。1950年至1999年共有洪灾10次,热带气旋灾害21次,旱灾4次,3级以上地震23次(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可见,近百年来,广州几乎每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且呈不断增长趋势。

三、救灾物资仓库现状分析

1.广东省救灾物资储备设施现状

广东省现仅有一个省级中心库,面积2400㎡,其库房为租用。其承担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等九个城市,陆地面积为54875.6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16.51万人的应急救灾保障任务,其救灾物资储备难以满足该区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救助,与需求存在相当大差距。

2.广州救灾物资储备库现状

目前,广州市没有设立专门的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救灾物资的储备一直采用代存形式,主要分布于荔湾、天河、黄埔、从化四区,仓库面积共计2750㎡,储存救灾物资数量约为5万件,价值约443.89万元。以棉衣、棉被为主,估计可安置受灾人数约1万人。现状仓储面积均较小,辐射能力弱,建设标准低、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差、场地狭小、紧急装卸十分困难,与近年来救灾严峻形势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矛盾日益凸现。

表3.1广州市现状救灾物资储备情况

四、项目定位

广东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规模定位:结合《民政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广东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规模定位为华南地区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保障华南地区的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工作。

广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规模定位:参照北京市按照常住人口规模1%的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广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达1270万人,物资储备量应达到可应急救助12万人口左右的规模。参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广州市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应达到省级规模,承担珠三角区域的应急救助工作。市库与省库与形成联动机制,共享救灾物资资源。

五、救灾物资储备的基本内容

1.救灾物资的分类

救灾物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救生类,包括救生舟、救生船、救生艇、救生圈、救生衣、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小型起重设备等;另一类为生活类,包括衣被、毯子、方便食品、救灾帐篷等。

2.救灾物资的储存管理

做好物资的购置、入库、保管、出库、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3.救灾物资的调拨利用

严格按照有关制度、程序,做好救灾储备物资的调拨管理。

4.救灾物资的使用和回收

首先明确救灾储备物资发放使用要求;二是要订立回收物资合同,明确责任;三是成立救灾储备物资使用回收期限以及报废处理办法。

六、救灾物资仓库规模需求

1.规模测算方法

(1)《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中的一、二、三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参照《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中大、中、小型中央库的标准确定。

(2)按照灾害发生时,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取近5年的平均数,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规定,紧急转移安置人数达到中央级大型救灾物资储备库标准,总建筑面积为21800~25700 m2。

(3)根据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二级响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来界定本项目类别,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采用储备物品种类、数量的体积法计算主要功能用房即库房的建筑面积。

(4)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等因素,分别测算储备库生产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附属用房的建筑面积。

七、案例分析

目前,《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是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性标准,对项目建设规模、选址、设备配置等方案均作了相关规定,但具体到各省市的灾害种类、救援状况、设备配置及承担区域救援任务均有不同,因此在设计中除要横向对照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外,还应纵向分析同类项目相关案例,作为确定广东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规模及指标的依据。

(1)四川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四川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是中央布点建设的全国17个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之一。其功能定位为:立足四川、辐射西南的救灾物资收管、发枢纽工程。

成都库位于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周围有高速公路、机场货站、火车货站、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占地面积158.23亩,总建筑面积26500㎡,容积率0.25。设施配备包括全自动化库、立体库、双层平库,其中库房建筑面积21000㎡,晾晒场、室外堆场、观测场、直升机停等两万余㎡。

项目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通过救灾应急指挥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和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外网等先进管理技术手段,上联民政部、省民政厅,下联各市州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市、州库为支撑的全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2)云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云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选址于安宁市金方街华里山,距火车站10公里,距小桃花枢钮货运站5公里,距安晋高速公路辅道出口两公里,西北方可接安楚高速公路,辐射滇西8州(市);东南方可接昆玉、昆石高速公路,辐射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红河和文山等州(市);东北方可接昆曲高速公路,辐射曲靖、昭通两市,交通便捷,辐射面广。占地108.76亩,总建筑面积为26126㎡。由库房、办公兼附属用房、生产辅助用房、晾晒场、停机坪等组成,其中库房建筑面积20878㎡,专业堆场15000㎡,容积率0.36。

(3)案例小结

通过总结国内同性质项目的建设情况可知:

项目选址:救灾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存及调动任务重,车流量大,故对外连接城市道路及公路要较便利,以上案例均选址于与公路、铁路、航空联系较便捷的位置,方便物资调配和转运。

建设指标:一般我国中央级救灾物质仓库占地面积为100-160亩;建筑面积为1.5万㎡-2.6万㎡;综合容积率为0.2-0.4。

布局情况:根据功能要求,规划布局中库房及堆场占用地比重较大,其中:场地设计需满足在应急情况下快速疏散、通达的要求,因此规划布局均较为规整,道路交通较为顺畅,道路宽度需满足两辆货车会车要求;专用堆场包括室外堆场、观察场及晾晒场,其功能主要为物资室外存放、周转、维修、清洗、晾晒、装卸及调动。按《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第十八条规定:专用堆场面积宜为库房建筑面积的30%,但案例中专业堆场与库房比值为0.7~1,超过了“库房建筑面积30%”的标准要求。考虑到省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辐射面大,物资调运和调配任务重,为保证救灾工作的时效性和紧急情况下运输物资的要求,应对专业堆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规划中应参照国内近期已建成运行同类项目配置标准设计。

表6.2部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一览表

八、规模测算

(1)建筑规模测算

依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广东省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72~86万人,总建筑面积21800~25700㎡,其规模分类为中央级(区域性)大型库。按内插法计算,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75万人,建筑面积22000㎡。广州市依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12~20万人,总建筑面积5000~7800㎡,其规模分类为省级。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20万人,建筑面积7800㎡。

经测算,广东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仓库建筑面积:22000㎡。其中:库房建筑面积:19806㎡;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616㎡;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015㎡;附属用房建筑面积:563㎡。

(2)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

1)容积率及建筑密度

主要参照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详篇仓储用地经济技术指标:

表6.3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

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总结国内同质性项目一般我国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指标分析,项目容积率控制在≥0.3且≤0.5范围内。因项目属于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需要按照库房面积30%配置专用堆场面积,另还需要根据使用要求配置大面积室外堆场,故建筑密度控制在≤25%。

2)绿地率

主要参照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详篇仓储用地经济技术指标“规划仓库地块绿地率不低于20%”,本项目结合项目实际使用情况,本项目绿地率控制为不低于25%。

九、结论

本文通过确定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救助人数、救灾中心功能组成来测算需求,再通过对国内同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较为准确地确定了该项目的建设规模,同时根据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其他建设指标。

参考文献:

[1]高建国,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5,(4)

[2]陈安康,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珠江经济,2000,(11)

[3]蔡立梅,等.自然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7,(2)

[4]陈刚,等.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现状及建设探讨[J]中国减灾,2009,(7)

[5]柯弼川. 成都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规模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

论文作者:付丽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  ;  ;  ;  ;  ;  ;  ;  

广东省暨广州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指标分析论文_付丽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