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指导初探_文学论文

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指导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总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所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延伸阅读指导的探索。

一、延伸阅读指导的目的与原则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觉地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的、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的相关读物,进而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延伸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

要提高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导学生的延伸阅读,教师应确立指导的原则。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几点:一是立足教材,把握指导延伸阅读的基本知识点。为了使学生避免过于随意地选择读物,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使学生了解课内基本知识点,围绕基本知识点去延伸阅读,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延伸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前承课堂教学,后接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之一。二是突破教材,拓展阅读面,提升阅读品味。可供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材料是丰富的、广泛的,笔者将这些材料归纳为语文文本、超语文文本和超文本三类。其教学实施系统如下:

二、语文延伸阅读指导的实施

(一)语文文本延伸:以积累求发展

语文文本延伸就是以课文知识点为基石,以点带面,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联的作品,将大量的有价值的充满生命力的文本引入课堂,指导学生阅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加深对课内知识点理解的目的。具体地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课文引文延伸。即阅读课文中引用或提及的文章或古诗进行延伸。如《荔枝蜜》一课中引用了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本是为了增加文章情趣的。课堂上教师可将原诗推荐给学生,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苏东坡这个时期以及后来被贬海南期间创作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体悟苏东坡其人其诗,丰富学生的文化历史积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文题材、内容延伸。即根据课文的题材和内容,向学生推荐题材相同或相近的诗歌、现代散文等进行延伸。如学习《羚羊木雕》可向学生推荐台湾作家刘墉的《爱的礼物》;学完《背影》,可向学生推荐孟郊的《游子吟》。这种延伸阅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其艺术手法的共同之处及其蕴涵的意味有更深的感悟。

创作手法延伸。古今中外,许多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是相通的,因而根据课文的创作手法进行延伸也是可行方法之一。如学习《最后一课》 “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的响”一段以动衬静的手法时,可以推荐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表现手法;学了对偶手法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对仗工整的诗句进行对比。

文章节选延伸。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从原著中节选的,由于篇幅等原因,学生只能读其中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读原著,能够有效地链接课文,便于扫清节选所带来的局限,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如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笔者就启发学生:“今天,我们只看到了‘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要全面了解‘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要了解108个类似‘鲁提辖’的英雄好汉,请大家课外看看《水浒传》。”就这样,由课内选文延伸到原著,学生的阅读欲望被巧妙地调动起来了。

作者、出处延伸。即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的相关资料,推荐其相关作品,或介绍课文出处进行延伸。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家及作品,而且还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讲《雷雨》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对周朴园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引入作者曹禺先生对这一人物的剖析:“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同时将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对这一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的感悟介绍给学生,由课文拓展延伸到作者及扮演者对人物的评价,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内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突破语文文本延伸:以整合求共生

突破语文教材延伸,就是寻找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其他学科材料,使学生将阅读延伸到其他学科之中,吸取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如讲授《向沙漠进军》一课时,笔者在授课中注意突破学科局限,利用地理学科的课本和知识。课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外国的地中海沿岸,一个是我国的陕西省榆林地区。但课文中为什么前者略述而后者详述呢?为什么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代呢?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时很难回答上来的问题。经过思考和请教地理教师后,我确定这与地理课上的“世界气候”所讲的知识有关。于是,在课堂我让学生打开《世界地理》课本和《世界地图册》研究,找到答案——北纬30度附近属“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空空气密集,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蒸发量很大,难以形成降雨,地中海沿岸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不必强调,因而课文中采用了略写;而我国的陕西省榆林地区,按课本介绍则主要是人为原因,应当强调,故而课文采用了详写。通过这样的延伸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超文本延伸:以拓展求提升

超文本延伸是指超越教材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对教材以外的非文本学习资源进行恰当合理的挖掘,为语文学习所用,使学生在阅读之中走向生活,拓展视野,丰富感悟,提高阅读品味。

进行超文本延伸可以说是对时代发展的呼应。当前,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正在减弱,视野日趋平面化,超文本素材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借助超文本的素材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品位。

从通俗文化中入手。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正日渐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像阅读。青少年已经习惯了在声、光、电的陪伴下的“阅读”。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将会收到更大效果。

例如,可以从流行歌曲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借助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进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歌词,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让学生在比较之中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

再如,可以让学生在影视中读原著。实际上,影视与文学的联系使两种艺术优势形成互补。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另一方面,众多文学名著及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当然,电影电视与纯文学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电影电视与原著两者之间的区别加以点拨,由此来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通过阅读原著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如在播放《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时,可以引导学生读原著,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又有利于他们共同交流。笔者在讲授《雷雨》一课时结合课文引入电影《雷雨》(孙道临、秦怡主演)的片段欣赏——从周、鲁相逢到鲁烧毁支票的片段,借助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并对准确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作了很好的铺垫。正是通过在超文本延伸方面的有益尝试,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互联网入手。以笔者讲授《向沙漠进军》一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阅读教学的效果。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

“网上阅读——沙尘暴专集”。请同学们登陆下列网站网页,了解沙尘暴的知识:

中国沙尘暴网(http:.//www.dus-storm.com.cn)

中国科普网:沙尘暴(http://www.cpus.gov.cn/zlg/shachenbao)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沙尘暴追踪(http://us.cctv.com/special)

……

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借助网络媒体资源,展示网上图片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二是教学与相关网站链接,开发了网络媒体的资源,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知识,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

从生活中入手。在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开掘这些资源,把学生引导到语文教材之外的现实生活与真世界中去。如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与生活紧密结合的专题(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自然世界等),我们可以此为基点,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开去。如在讲授有关家庭生活的课文单元时,我们就可以布置学生了解广州人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了解广州,热爱广州,生发出身为广州人的自豪感。

标签:;  ;  ;  

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指导初探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