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论文

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王廷勇1,李天俊1,邹联克2*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2.贵州省教育厅,贵阳 550081)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是其重要抓手。基于扶贫政策变迁的视角,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实践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以下构建策略:构建精准识别机制,进一步解决好“扶持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共建合作帮扶机制,明确“谁来扶”;构建“多位一体”的帮扶机制,落实“怎么扶”;“如何退”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充分认识到反贫困的复杂性,持续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高水准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分类分层;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其中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部分贫困群众及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思想,影响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度、“准”度、“深”度及外在推进不够。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精、准、质上下力气,力争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准的教育精准扶贫。在2020年大扶贫战略胜利收官后,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应如何培养“有志”“有智”“有德”的乡村人才,教育精准扶贫要不要及时退出。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我国教育扶贫实践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扶贫实践和探索,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扶贫举措不断构建、完善、夯实我国的扶贫体系,精准扶贫的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效。

(一)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演进

1.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外延

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髋臼骨折出现逐年多发的趋势。因髋臼位置深在,周围解剖关系复杂,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术中显露、复位、固定比较困难。如果髋臼骨折不能获得良好的复位,髋关节及伤侧下肢将出现永久的疼痛和难以纠正的功能障碍。本科于2016~2017年,共运用腹直肌外侧入路微创治疗8例骨盆髋臼骨折病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教育精准扶贫产生于大扶贫战略的背景下,其理论体系随着对教育扶贫问题的深入研究而丰富、拓展从而实现了内涵式发展。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思想由此诞生。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教育扶贫衍生出教育精准扶贫,但仍属于教育扶贫或精准扶贫的下位概念,精准扶贫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教育扶贫的主体、客体(对象)、内容(项目、资金、人员调配、细化措施、脱贫成效)等多元一体的要素。具体而言“是以政府、扶贫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教育大系统为主体,以贫困人群为客体,以传播知识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质为内容,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目标,并最终摆脱贫困、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的一种扶贫方式”〔2〕

教育扶贫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征,如何做到整体发力打出扶贫“组合拳”,又如何实现精准发力?结合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必然由单一向多元拓展,由政府为单一扶贫主体延伸到非政府部门,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银行、国际扶贫组织等多元主体;扶贫客体覆盖对象必然扩大,除以各级各类学生为主要对象外,还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的社会成员、农民工、老人等校外潜在教育对象;扶贫的内容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人员调配、细化措施、脱贫成效等更要突出“精准”;扶贫理念上,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基于“扶真贫、真扶贫”理念,追求高效的、有质量的、更深层次的教育扶贫目标,具体表现为对教育贫困对象的帮扶,要“抓具体,具体抓,抓重点,重点抓”,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子因贫困而掉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实现质的发展;发力点上,以贫困地区为突破点、以贫困类型为突破点、以贫困户为突破点、以贫困个人为突破点,即分类实施教育扶贫,分层分类进行帮扶,最终实现整体的突破;手段上,改变传统粗放式的教育扶贫,并依托具体的动态量化指标、科学管理流程、规范的指导、严格的监督,以实现精准扶贫为目标;在“造血”功能上,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在“效率”“质量”上下大力,在“扶志”“扶智”上花功夫,以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为根本,力争“药到病除”,解决“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通过组合签约,可为签约居民提供固定、连续、综合的诊疗服务模式,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理想的控制,健康得到全方位的管理。同时可以控制医保经费,患者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高[5]。

3.3 排便指导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治疗功能性便秘非常重要的环节,指导患者排便要有规律,每日1次,最好定时在晨起后或进食后排便,据报道,排便的最佳时间是早餐后[11]。无论有无便意,到时都应坚持排便,久而久之就可建立正常的排便条件反射。同时要缩短排便时间,以10~20 min内为宜,避免久蹲久坐而导致肛门肌疲劳,排便时应当集中注意力,不要在排便时看报纸,思考问题等,不要抑制便意,避免用力排便[12]。患者有肛裂,可于排便前肛周涂润滑剂,轻轻按摩肛门括约肌,指导患者避免过久的无效排便,人工取便时动作要轻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阶段性成效,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2〕的目标稳步推进。

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是补齐教育扶贫短板的关键环节。长效机制的概念至今为止鲜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界定。因此,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弄清其概念,科学界定其内涵。学术界诸多学者在不同视角下,对扶贫长效机制进行了讨论。在职教集团视角下,政府部门外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精准资金投入,内在不断增强重视精神扶贫和文化引领,构建以“政府主导+校企参与+政产学研协同”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4〕。针对农村贫困问题,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农村贫困〔5〕。教育扶贫具有见效慢、周期长的特征,要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6〕

从社区教育扶贫的实践效能来看,要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的核心素养,从而构建贫困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7〕。在产业化扶贫背景下研究和探索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要引进市场机制、精准化产业帮扶模式,结合产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农技培训,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实现产业的可持续长效发展〔8〕。综上所述,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9〕。因此,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需要借鉴不同领域的构建思路、路径和机制。

五是信息对接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传统贫困信息对接方式是指政府、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出具的纸质版相关扶贫材料,包括扶贫卡、家庭扶贫手册、低保户证明、家庭情况说明等。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发展,广大农村贫困学生家庭的贫困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存档、保管、分享,相对于传统贫困信息对接方式有着便捷、快速、高效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了信息对接方式的升级,形成了“传统对接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对接新模式。扶贫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如直接扫描扶贫卡上的二维码,即可获知学生家庭实情,为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家庭贫困信息与高校评助信息对接方式的信息化、高效化、便捷化。

便秘病人生存质量量表(PAC-AOL量表)包括身体不适、心理不适、担心、忧虑、满足等条目,总分0分~96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低。该量表从排便情况入手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将其应用于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病人术后生活质量评估过程,不仅可有效反映病人身体与心理舒适度,还可使医护人员充分了解病人存在的负面心理[8]。

3.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演进

据相关学者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9 年至1985年)、大规模开放式扶贫(1986 年至1993 年)、“八七”扶贫攻坚(1994 年至2000 年)、综合扶贫(2001年至201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2011年至2020年)五个阶段〔10〕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9 年至1985 年)。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开发之前就已经对教育扶贫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7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不同专业的学生受助比例不同。其中,中等师范、护士等专业的学生受助比例为100%,其他专业学生受助比例为75%,以制度变革的形式推动扶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1983年国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提出奖学金制度,人民奖学金与助学金双轨并行,拓宽了贫困学生受助来源。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扶贫,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受诊治的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5个月~3岁,平均年龄(1.5±0.4)岁;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个月~2.5岁,平均年龄(1.4±0.7)岁。所有患儿经腹腔镜进行检查已经被确诊为胆道闭锁,并实施Kasai手术进行治疗。在统计学上,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大规模开放式扶贫阶段(1986 年至1993 年)。为拓宽教育扶贫的覆盖面,1986 年至1987 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扶贫进入大规模开放式扶贫阶段。以农村农业发展问题为导向,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比较优势,在田间地头为贫困农户解决实际问题。1988 年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实施希望工程,加大扫盲教育力度。1993 年国家大力建设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成立职业介绍所(1.3万个),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我国水利水纹图标形成一套完善的系统之后,将改变我国水利图标的不良现状,所有水利设施图标的使用都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水利工程图将更加规范化,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水利、学习水文化,而且将对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 年至2000 年)。1994年国家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启了“八七”扶贫攻坚新阶段,同年国家教委出台《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以纲领性文件明确扶贫开发的时间点和重心,普及义务教育,扶贫政策向高等教育倾斜,实行收费制度。1995 年在贫困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工程,加强教育扶贫资金专项投入。1996 年全国人大、国务院指出为贫困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减免部分学费,并将科技运用到扶贫开发中来。

综合扶贫阶段(2001年至2010年)。200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课堂改革,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2006 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免学费,实施“雨露计划”。2009年至2010年教育部指出,对农村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免收全部学费,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体系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阶段(2011年至2020年)。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为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安排了时间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扶贫攻坚阶段。2012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建立起“奖、贷、助、补、减”一体化的教育扶贫体系,进一步扩大免学费范围。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教育扶贫进入全新阶段,强调教育扶贫要在精、准上下足功夫。同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推进机制创新。2014 年国家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实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计划和营养餐计划,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2015年教育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要提升乡村教师能力和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同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六个精准”。2016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鼓励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优先向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强调区域协同发力,东西部加强合作,形成结对帮扶的模式,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2.署名及排序由作者在投稿时确定,投稿后一般不得改动。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时,须注明通讯作者;不注明者,默认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有多个作者而非同一单位的,单位表述必须清楚、准确,中英文表述均应使用官方名称。

二是学生贫困层次分类不够精准。从实际情况看,仍存部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及深度贫困地区较为突出,在校期间基本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情况偏好的略高于“温饱水平”。究其原因可归为教育精准扶贫的线长、面广、环节多,导致分层分类不精准乃至错评漏评,精准识别机制欠缺,建档立卡工作的“力度”“精度”“深度”“广度”不够。

一是教育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贫困“摘帽”缺乏经济基础支撑,外在支撑不足。贫困对象内生动力不足体现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落后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缺乏文化底蕴,社会风气不好,贫困地区小农户“寒门再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浓厚,“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淡薄,“重男轻女”观念还在影响家庭发展,导致很多年轻人或过早成家,制约教育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推进,造成了阶层的固化以及贫困的代际传递。此外,缺乏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在与外在的不足导致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表1 国家贫困生现行资助政策

(二)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效

2.不同视角下的长效机制构建

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各部门协同联动性差,帮扶合力不够。思想上各类帮扶主体缺乏“长效合作、联动扶贫”的意识。行动上,各类扶贫主体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各自为政的帮扶格局一时难以扭转,表现如下。

二是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受益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扶贫经费投入不断增多:2014年共计资助金额1 421亿元,2015年1 560亿元,2016年1 688亿元,2017 年1 882 亿元,2018 年2 000 多亿元,2019年预计进一步增长。学生受助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资助学生人数8 433 万人次,2016 年9 125 万人次,2017年9 590万人次,2018年突破1 000万人次,2019 年预计进一步增长。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受益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得到提升,就业能力与职业水平不断增强。

三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取得良好效果。自2012 年我国实施农村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农村学生专项计划)〔13〕以来,为西部贫困地区多培养了27 万大学生,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公正,教育扶贫内生动力不断强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2016年向贫困地区招生6万人,2017年扩招到10万人,2018年进一步扩招10万余人,2019年预计将进一步增长,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扶贫主体多元化。从现阶段扶贫的主体看,传统以政府作为单一扶贫主体的帮扶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扶贫新格局,如形成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银行+社会团体+基金会”等多元扶贫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等不断壮大,在为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物力、财力支持的同时,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更多就业岗位。“民营经济+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扶贫模式必将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人口虽是受扶对象,但其本身才是真正要实现脱贫的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成为扶贫主体之一。

世袭制作为“其父善游”的思想变种,其实并不如看上去那般美好。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明明可以成为诗词大家,偏偏做了皇帝,结果沦为阶下囚,被赐毒酒而死;再比如赵佶,本来可以发扬光大花鸟画和瘦金体,做个举世无双的大艺术家,偏偏做了宋徽宗,落得个“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盖棺论定。此二人便是被“其父善游”所害。他们就像那即将被抛下江的小儿,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绝无翻身逃脱的命运。只要那个扔孩子的坚持奉“其父善游”为圭臬,世上就永远不缺冤死鬼。

采用Excel 2007对所得文献进行分类统计,挖掘并分析如下信息:1)结合胃癌分期分析抗胃癌植物类中药抗肿瘤机制特点;2)分析抗胃癌植物类中药的性味归经规律,并结合胃癌分期筛选可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的植物类中药;3)分析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筛选具有相应调节作用的植物类中药。本研究引入“丰度”的概念(即相同作用、同种性味归经的植物类中药品种数与纳入本研究的植物类中药品种总数的比值),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二、我国教育扶贫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因扶持线长、涉及面广、环节多,导致分类不够精准,分层分类帮扶问题仍较为突出,存在漏评错配现象以及“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扶贫对象的评定和分类不够精准

一是评定原则与路径单一。贫困户属性是经济贫困学生能否得到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受资助档次。但是,在建档立卡和评定教育贫困对象的过程中,存在将教育精准扶贫与产业及就业扶贫、异地搬迁、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等不同层面上的扶贫一把抓、一刀切的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分层不精准。未从根本上厘清教育精准扶贫与各类扶贫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教育精准扶贫的认定原则与各类扶贫认定原则一概而论,教育精准扶贫的认定原则和路径较为单一。

从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演进看,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智力”扶贫,以教育扶贫为依托,搭建教育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保障机制,增加上学机会。在此基础上,追求有质量、现代化的良好教育,从而实现脱贫。二是“资力”扶贫,即扶教育之贫,对贫困学生实行政策倾斜,通过出台相关的特惠、优惠教育措施,进行助学补贴,并不断落实和完善已有的教育扶贫政策〔11〕。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级各类教育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见表1。

结合高校在校生基本生活费用和物价、消费水平及家庭能够提供的生活费用来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贫困。第一类为家庭能基本满足学生在校伙食费。基于现在的消费水平,且不考虑物价上涨问题,高校学生一日三餐至少消费20~30元不等,折算下来每月至少需要600~900元伙食费。如果算上学习用品、喝水、小吃、买衣服、车费、网费或是生活用品等费用,每月至少需要1 200~1 500 元,甚至远远高于1 500元。高校资助政策平均每年3 000元∕生,最多缓解贫困家庭学生三个月伙食费,其他方面的消费基本还得靠家里。针对此类贫困如何帮扶?第二类为家庭只能满足在校学生一半的伙食费。同第一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样,在同样的消费水平下,每个月家庭只能提供400~500元的伙食费,学生另外一半的伙食费,家庭如何解决?第三类为家庭基本不能满足在校学生伙食费。折算每月至少600~900 元伙食费,家庭基本上一分都不能提供给学生,这是当前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大困境。伴随着学费的逐渐升高和物价水平的上涨,基本生活费、学习费用等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部分学生因此失学辍学。政府和学校作为最直接的两个扶贫主体,针对此类“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帮扶?第四类为家庭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济贫困学生〔14〕。对此,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新常态、新困境、新问题,该如何补短板,攻难关,实现多方联动,协同发力,更是值得深思和考虑。

(二)部门协同联动性差,帮扶合力不够

一是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多元办学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参与力量不断增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成熟,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更好。

一是政府协调能力弱,统筹力度不够。在帮扶上以政府或财政“输血式”的资助帮扶为主,政府及财政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与其他帮扶主体缺乏有效衔接、联系、对接、整合的机制,导致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缺乏合力与可持续力。

二是学校与政府缺乏有效信息对接机制和信息对接平台。这是导致学校层面分层分类帮扶不精准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部门未能精准、有效地将贫困学生家庭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到学校。学校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和建立健全信息对接机制与反馈机制,未能及时将学生在校动态反馈给政府或者家庭,导致双方存在信息壁垒,帮扶不精准。

三是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沟通,供需不衔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育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信息不对称是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方案能否顺应时代潮流,能否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助力贫困学生群体就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企业也未能及时将自己所需求的专业人才向学校反馈。双方缺乏互动交流与沟通,导致人力资源大量积压的同时增加了校方人才培养与企方寻求人才的成本。

四是行业组织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存在同质化、功利化、盲目化倾向。同质化严重表现在重“资力”扶贫而轻“智力”与“志力”扶贫,重“外部推动”而轻“内生动力”,重“输血式”扶贫轻“造血式”扶贫。社会上的教育行业组织以及培训机构“功利化”倾向明显,表现在培训覆盖面窄,培训的质量、方式和途径粗放简单,重技巧而轻基础,重功利而轻责任,轻视共同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和义务。而部分负责任、讲诚信的培训机构,培训费用又相对较高,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无钱享受”。此外,个别企业打着“教育扶贫”的旗号逐利,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和不同利益诉求同样对教育精准扶贫产生不利影响。

(三)教育扶贫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有效的资金资源整合机制,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帮扶资金缺乏可持续性和保障,表现在教育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和构成格局单一。虽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帮扶渠道,但是在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和帮扶中都是以政府兜底居多,投资占比大,靠财政“吃饭、养活”。教育精准扶贫缺乏可持续性还表现在,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贫中之贫”的帮扶多是面上推进,铺天盖地的教育扶贫加剧了财政负担,教育精准扶贫的线长、面广、环节多、周期长、见效慢而导致教育精准扶贫达不到预期效果,缺乏可持续的动力,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此外,在深度贫困地区,对口帮扶“企业+教育贫困对象”与结对帮扶“爱心人士+教育贫困对象”等多元化的社会帮扶模式尚未普遍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二是学校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之中缺乏精准甄别机制。学校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直接主体之一,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缺乏对教育贫困对象的精准甄别机制,以政府扶贫办层面提供的资料或信息为准,缺乏进一步的甄别和对有效信息的核实,只要有证明材料就是贫困的学生,也未充分考虑学生在校综合表现。一些高校把学生是否参与“三下乡”“参加社团”等活动作为评优评奖的单一途径,从而导致学校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对象确定不精准、帮扶不精确、扶贫目标不明确和管理措施不科学,直接表现为很多实际存在困难的学生不满等系列问题〔15〕

三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法律制度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面广,扶贫战线长,涉及环节多,但是缺少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机制。教育精准扶贫的立法重视度有待提高,执法力度有待增强,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各个教育扶贫主体在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中的权利与义务、职责与地位、扶贫的点与面等在法律层面上不够明确,缺乏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措施作为保障。此外,没有做好对接机制、扶贫的形式、保障机制、监管和成果评价机制的顶层设计、谋划、安排与构建,造成了教育扶贫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散和浪费,乃至“半路失踪”。

四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科学考核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教育精准扶贫出现短视化倾向,扶贫行动与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脱节。此外,第三方绩效评价不健全,有关考核、评价、调查结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不高,社会的监督乏力。贫困家庭满意度、特殊群体学生满意度等接地气的活动开展甚少。

(四)教育贫困摘帽难

本文选择2012-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样本的筛选过程中:①剔除了ST、PT类特殊处理和金融类的样本;②剔除了公司治理、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③对连续变量两端各1%进行了winsorize处理,以消除异常值的影响。④将一年内多次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样本公司视作为一个年度观测值。最终,共得到539家公司2156个年度观测值(平衡面板)。样本数据均来自手工整理、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德数据库。

二是“等、靠、要”不良思想一时难以扭转。贫困地区的部分贫困户过度依赖国家的教育扶贫资金,主动性积极性差。行动上与扶贫部门或者干部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少数精准扶贫户认为教育脱贫是基层干部和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想“被扶贫”。一部分教育贫困对象认为当扶贫户好处多,一让脱贫就不干,不愿脱贫摘帽。为了“不摘帽”,一些“贫困户”不惜隐瞒扶贫成果,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

三是部分贫困学生群体“智”“志”双缺。贫困地区文化底蕴不足,缺少教育是根本原因,学生不认真学习是直接原因,加剧了缺“智”程度,“智账”越欠越多。在学校一部分学生认为,接受教育精准扶贫是理所应当的。一部分学生用教育扶贫资金购买电脑游戏机,沉迷于网络游戏;一部分学生则将扶贫资金用于请朋友吃饭、旅游、大吃大喝等,没有将国家的扶贫资金更好地用于学业学习,没有立志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增强内生动力,摆脱贫困和落后。

三、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鉴于以上突出问题,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以扶真贫、真扶贫理念为指导,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特殊功能,对经济贫困学生家庭进行分层分类帮扶。努力构建教育扶贫的精准识别机制、精准运行机制,统筹教育扶贫资源,实施教育扶贫的科学评价机制,落实教育扶贫精准考核与监督机制,形成教育扶贫的示范推广机制,从而为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一)建立健全精准识别机制,为实现分层分类帮扶把关

针对教育扶贫分层分类不精准的实情,重中之重在于建立健全教育精准识别机制,为实现分层分类帮扶把好准入关。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综合AHP法、熵值法、最小二乘法进行权重组合优化,建立ELV充电站选址评价模型。

首先,明确原则,转变方式,构建新思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消除教育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帮扶措施和帮扶制度,助力政策“落地”。在政策落地的基础和前提下,从根本上厘清教育精准扶贫与各类扶贫的内在差异与逻辑关系。不能把教育精准扶贫的认定原则同各类扶贫认定原则一概而论,打破教育精准扶贫的认定原则和路径较为单一的固化逻辑,明确不同家庭经济贫困类型。以问题为导向,做好分层分类工作,并科学制定教育精准扶贫的认定原则和评判标准,构建新思路,实现精准分类,精准管理。

其次,要“精耕细作”。明确执行方式、执行力度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贫困相互匹配,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根据党中央、省教育厅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识别教育扶贫对象的全过程都要有群众参与,做到民主评议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地确定扶贫对象。分层分类为县、乡、村、组、户、人量身制定政策,完善“六个精准”“六个到村到户”“六项小康行动”等系列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找准突破点,分层分类细化问题和措施,实现多级、多方联动,以此构建教育扶贫精准运行机制。

最后,在建档立卡的“力度”“精度”“深度”“广度”上下功夫,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重要抓手,在“政策落地”“精准深耕”两个维度下,结合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学生在校实际消费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思想行为、社会实践活动等,把不同贫困层次的学生做好分类,建立和完善“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精准扶贫政策,实现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助力长效机制“发芽”,推动机制创新。

(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共建合作帮扶机制

在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明确“谁来扶”,增强部门协同联动性,提高帮扶合力。使得各类帮扶主体达成思想上“长效合作、联动扶贫联合攻关”的共识,以思想作为先导,扭转各类帮扶主体在帮扶行动上“单打独斗”的格局,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其一,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对口帮扶原则。针对帮扶中缺乏“精准帮扶、长效合作”的社会意识,政府要引导各参与方积极合作,促进扶贫建设项目的有机衔接,多方整合资金资源,打造各方联合攻关的新模式,形成“握拳出击”的合力,建立有效的教育联合联动扶贫机制,打出教育精准扶贫“组合拳”。

其二,学校要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信息动态衔接机制。一是扶贫部门对于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要形成动态的评价监督机制,为学校精准评定助学金和助学资源奠定有效、准确的信息基础。二是改变以“学习”或者“贫困”作为确定教育扶贫对象的单一标准和单一原则,多渠道多方式构建精准甄别机制,把好教育精准扶贫准入关〔16〕。三是学校积极与政府部门联动、沟通、协调,完善贫困县、镇、乡与省内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对接机制,实现贫困信息源头上的准确性,提高可信度。从根本上找原因,使扶贫资金资源精准投放,扎实解决教育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此外,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需准确定位,认清自身的短板,不照搬教育扶贫试点模式。切实做到因“位”定策、因“能”定事,突出帮扶侧重点。

论味觉商标的可注册性 ...........................................任俊琳 06.55

其三,深化校企合作,精准供需对接,助力教育精准扶贫。高校教育改革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因“企”施教,以“需”定教,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切入点,确定专业和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具有的独特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思想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切实从就业上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推动教育转型发展。企业要及时将需求向学校反馈。加强双向交流与沟通,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助推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贫困学生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其四,转变教育精准扶贫方式,突破不良倾向。在做好“资力”扶贫的基础上,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坚持外部帮扶与内在推动并重,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转变。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改变培训的方式,创新培训的模式,多渠道教学。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寒门学子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和关爱,淡化功利心,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最后,要明确多方合作主体的共同利益。明确各方利益诉求,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打破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与此同时,构建责权约束体系,创建多方合作的教育扶贫共享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平衡利益,制约权力,形成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同心圆”。

(三)补短板,精准定位,构建“多位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

一是构建资源整合机制,撬动社会资源资本,补齐教育扶贫短板。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十九大“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方针,动员多方力量和资源积极参与学校建设,撬动社会资本、个人资本弥补贫困学生家庭在学生学习、生活费用上资金不足的问题。着实解决家庭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困难,提供精准的帮扶,实现资源的多方供给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助推精准扶贫。在建立精准识别、精准甄别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基金+个人”“政府+学校+金融机构”“政府+教育培训机构”“结对帮扶”“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对口帮扶”“政府+N”的多样化扶贫模式。

信息熵是信息准确度和价值的有效测度。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小,熵值也越小。基于信息熵的专家自身权重的确定,充分利用各专家制定判断矩阵给出的信息,避免多次打分带来的主观误差,且计算简便。

二是学校建立健全精准甄别机制。学校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建立健全贫困对象的精准甄别机制,以政府扶贫办层面提供的资料或信息为基础,进一步甄别与核实有效信息,充分考虑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

三是完善教育精准扶贫的法律制度保障机制。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措施,明确各个教育扶贫主体在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中的权利与义务、职责与地位、扶贫的点与面。提高执法力度,打击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不良之风,遏制腐败问题,避免形式主义。此外,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对接机制,安排好推进步骤,创新扶贫的形式,完善保障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评价机制、精准考核与监督机制。规范教育扶贫中一直存在的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精准等系列问题,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具体责任。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更好地评估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构建良好的监管或效果评价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的效果和过程监督,保证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避免教育扶贫资源的分散和浪费等问题。

(四)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

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为根本点。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坚持“脱真贫、真脱贫”的理念,治贫治愚,扶贫扶教。把“外部推动”和“内生动力”有效结合,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17〕,以扶“志”为着力点,斩断思想“穷根”。在学校,创新教育手段,帮助学生从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从心底里增强志气,增强学习动力。基层干部要积极转变思想,坚持“真扶贫”的理念,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充分调动他们摘穷帽、拔穷根的热情,激发群众实干苦干精神,培养和造就他们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信念和意志。在思想上,要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指派专业人员对贫困人口从思想上给予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改变家长“寒门再难出贵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增强“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以“扶智”为切入点,让群众“富脑袋”。先摸清群众所缺之技,所需之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和农村青年有一技之长,增强群众安身立命的技能,以技能之长补足发展动力。组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民尤其是儿童接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注入“智力”源泉。

以“扶德”为助力点,补足精神之“钙”。教育扶贫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秉承底线思维,在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以德为先,以身作则。贫困群众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良好德行,形成良好家风,懂得感恩与回馈,补足精神之“钙”,主动积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综上所述,2020 年大扶贫战略胜利收关后,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衔接,推动实现教育扶贫向精准扶贫的转型,实现我国教育扶贫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是迫切需求。从我国教育扶贫的实践着手,分析得出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存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不同层面的问题。为此,应构建精准识别机制,进一步解决好“扶持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共建合作帮扶机制,明确“谁来扶”;补短板,精准定位,着实构建“多位一体”的帮扶机制,落实“怎么扶”;“如何退”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持续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并进一步探讨,在横向扶贫上覆盖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集群扶贫体系与在纵向扶贫上覆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高职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相结合的纵横机制。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我国教育扶贫事业和教育扶贫理论的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高水准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

〔2〕钟慧笑.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EB∕OL〕.(2016-05-23)〔2019-05-15〕.http:∕∕10.16855∕j.cnki.zgmzjy.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9-07-05〕.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l.

〔4〕张育松,李云飞.职教集团视角下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3):33-39.

〔5〕付先全.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破局〔J〕.继续教育研究,2018(10):41-47.

〔6〕李琼,李勇,吴雄周.我国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及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2):87-89.

〔7〕毋靖雨.社区教育:精准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137-140.

〔8〕李垚. 产业化扶贫背景下河北省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6):190-191.

〔9〕廖海亚.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EB∕OL〕.(2019-02-14)〔2019-07-09〕.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214∕c1004-30670687.html.

〔10〕向德平,华汛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前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11):59-69.

〔11〕肖庆华,毛静.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状、问题及路径〔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2(3):155-157.

〔12〕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三大战略目标〔EB∕OL〕.(2010-03-01)〔2019-05-15〕. http:∕∕www. china. com. cn∕fangtan∕2010-02∕28∕content_19491292.html.

〔1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2〕2 号〔EB∕OL〕.(2012-04-24)〔2019-05-15〕.https:∕∕gaokao.chsi.com.cn∕gkxx∕zc∕moe∕201204∕20120424∕305711106.html.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1-03)〔2019-05-15〕.http:∕∕xdny.csx.cn∕xdnysfq∕zwgk2∕flfg6∕2581590 ∕index.html.

〔15〕程永洁.校地合作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基于成都理工大学扶贫高县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246-247.

〔16〕张翔.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探究〔J〕.教育探索,2016(12):94-96.

〔17〕高莉娟,王斌. 贫困地区精准教育扶贫的实现机制探究〔J〕.未来与发展,2017,41(11):1-4.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Wang Tingyong1,Li Tianjun1,Zou Lianke2*
(1.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Duyun,Guizhou 558000,China;2.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izhou Province,Guiyang 550081,China)

Abstract 〕The Nineteenth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Based on the policy chang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to build a precis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to further solve the "who will be supported", a government-led, all-involved, and a cooperative support mechanism to clarify "who to support", and a "multi-in-one" support mechanism to implement "how to support"; and to combin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aspiration, education and morality". We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complexity of anti-poverty,and continue the work i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with high quality and standard.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long-term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2266(2019)11-0012-10

[基金项目]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项目(qnsyxjxczx20170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研究专项(qnsyrc201707)

[收稿日期] 2019-07-09

[修回日期] 2019-07-24

[第一作者简介] 王廷勇,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研究.

*通信作者: 邹联克,教授,博士,E-mail:1472613768@qq.com

[DOI] 10.3969 ∕j.issn.2096-2266.2019.11.003

(责任编辑 刘英玲)

标签:;  ;  ;  ;  ;  ;  

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