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183;精读#183;实例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粗读#183;精读#183;实例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粗读#183;精读#183;运用——例谈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结构论文,粗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朱作仁教授说:“我认为最佳(优化)的课堂结构就是能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学到充分的知识,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是指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组织最优的教学程序及策略体系,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不少教师和研究者创造出优化的新课堂教学结构,“粗读·精读·运用”便是其中之一。这种课堂结构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高激活动状态,诱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粗读

粗读,即粗略感知课文。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这是信息的输入阶段。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粗略地了解课文梗概和中心意思,并组织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等带有尝试性的教学活动。此阶段优化的关键,在于相信学生,引导他们运用已知的读书方法能动地自读课文,对所阅读的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想象,以形成表象。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先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读准字音,初步理解生词大意,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梗概,进行质疑问难,再指导学生运用前面已知的“领会文章的中心”、“理清课文的条理”等读篇的方法自读课文,初步认识全文围绕“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中心写了五件事(追悼会上;谈读《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并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词语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这样,通过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在粗读的过程中,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运用已知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获取新知,使已知形成迁移,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人有裨益。

二、精读

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揭示课文中的各种内在联系,理清作者思路,深究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学习表达方法等。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此为信息的加工阶段。这一阶段的优化,关键在于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找准训练点,即选准课文中语言表达具有某种规律的重点词、句、段指导学生精读,进行语言训练,使之形成能力。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一段文时,可把写鲁迅先生“救护”和“资助”车夫那两段文确定为训练点,因这两段最能体现“前后照应”这一重点训练项目。训练时,先以“这部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体会到什么?”写前文衔接,再以“鲁迅先生是怎样救助车夫的?”切入训练点,让学生细读、分析,勾画出写救助动作的词语,并结合填空体会这一连串动作的描述: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上车子,一个( )着,一个( )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 )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 )干净,他们又给他( )上药,( )好绷带。……伯父又( )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 )了他。

填空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引导他们体会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然后通过换词训练:“把‘扶’换成‘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读相关句子:鲁迅先生看着人力车夫步履蹒跚地慢慢走远了,不由得想起了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劳苦大众,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的脸上__。他没有回答我,只把__。”(横线处由学生读)引读,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定好了朗读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对黑暗旧社会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情感朗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入地体会人物内心,“鲁迅在救护、资助车夫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这部分课文与第一部分中的“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一问,与篇末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旨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作者用“救助车夫”这一事例回答了“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敬仰、爱戴”一问,具体说明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伟大品格。如此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各部分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使人读了就会对所写的内容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更深刻,从而使读者具体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样,由于在精读的过程中围绕“前后照应”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组织优化的教学程序,选准最佳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力求做到训练有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自学能力逐渐增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

运用,是在粗读、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把习得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并在实际运用中深化提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促使自学能力的形成。此为信息的储存和输出阶段。其优化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指导他们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尝试性的学习,使之深化提高,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例如,在精读“救助车夫”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学得了“前后照应”这一读写知识,并感受到这样写的好处,便可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一知识自学“关心女佣”一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着力的关键在于:当学生整体认识该段内容后,指导他们找出“关心女佣”与“救助车夫”在表现中心上的相似之处,鼓励他们去自我发现这部分内容与段首的问句,与篇末中心句之间的联系,体会这样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如此引导,旨在促使学生把学得的读写知识运用于阅读实践,在实践运用中加深体验,巩固提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综上所述,“粗读·精读·运用”这一课堂教学结构,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具体转化为“以语言训练为主,学生实践为主,指导读书为主”,使教与学呈现高度协调、和谐,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知识的‘严师’,也不是只顾眼前现实利益的‘灵师’,而是立足于造成一种有利于学习气氛的‘促进者’。”(罗杰斯语)“粗读·精读·运用”是一种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标签:;  ;  ;  

粗读#183;精读#183;实例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