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改革_世界经济论文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改革_世界经济论文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战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社会制度急剧变革,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但是,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战后的世界,由于在较长的时期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环境,致使不少国家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整个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的历程中,充满了困扰和斗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的问题。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到首位,做为基本国策,从而寻求摆脱危机、振兴经济的对策。

一、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世界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的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因为政治格局归根到底是由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实力的对比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格局。战后,世界政治舞台出现了以美国为霸主的西方势力和以苏联为盟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集团严重对峙的局面。这一对峙格局的中心地带在欧洲。这种由美苏两霸对抗而成的两极格局将世界拖入了冷战的深渊,持续时间将近半个世纪。这种战后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由美苏两家的实力决定的。战后美国爬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这个地位明显地表现在经济力量上。美国正是凭借其经济实力,才取得西方盟主地位的。而苏联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最强大的。到50年代中期,美国的地位相对下降,到70年代美国的经济地位急剧下降,西方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和西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成了第一流的经济大国。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次大战以前,资本主义世界流行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即金属本位制。金或银等贵金属是货币,不仅在国内流通,而且在国际上也流通。按金本位发行的纸币有一定的含金量,纸币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金本位在国内起着稳定国内货币的作用。货币贬值,黄金就退出流通领域;黄金减少,物价上涨,这时黄金又转化为流通手段。在金本位条件上,国内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是稳定的。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来往的顺差和逆差都用黄金找齐,债务用黄金支付,在金本位条件下保证国际经济的正常运转。但到了1913年,金本位开始崩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汇本位。1944年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会议,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货币体系,规定黄金与美元挂钩。这样就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根据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同美元相比就是货币的汇价。汇率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动,只能在2.2%上下浮动;超过此范围,各国有义务维持其汇率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体系对战后国际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一制度是由美国操纵的,美元就等于黄金,并由此而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当然对美国很有利。美国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本的一半,认购了世界银行资本的三分之一强,并拥有货币基金组织中三分之一的表决权。美国可以用低价美元搜刮世界黄金。美国人由此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一旦发生问题,美国可以大量发行钞票,从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剥削者。很显然,这个体系本身打上了美国霸权的烙印。

从1967年开始,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逆差,后来这种逆差越来越大,使得美国不得不大量印制钞票。西欧和日本在60—70年代美元过剩,于是西欧就带头开始用自己手中的美元兑换黄金,致使美国的黄金储备承受不了。到了1973年,美国被迫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这样,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这同时也标志着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此外,还有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这是保证世界经济运转的另一个车轮。关贸总协定是1947年签订的,最初有90多个国家参加,是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因为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和秩序,这样就产生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贸易是世界分工的必然产物,是国内分工的继续和发展。国内分工可以几十倍几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分工也是如此。因此,国际分工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好处。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是:对等原则,相互提供优惠,反对歧视性保护,主张平等竞争;协商谈判的原则,贸易上的纠纷由仲裁委员会仲裁等。

(三)南北关系发展的矛盾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在70年代以前的发展速度普遍快于发达国家。从70年代开始,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开始恶化,进入80年代,他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源头在发达国家,它们垄断了科技革命的成果,所以使第三世界国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冷战结束之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更加不利,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南北差距急剧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发展中国家债务急剧增加。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是5000亿美元,到90年代初达到13000亿美元。而且债务结构也发生了变化。80年代初。官方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贷款)占70%;90年代初,他们对国际私人银行的债务占70%,对官方债务则占30%。这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因为国际组织的贷款利率低、期限长,有的是无息贷款,其债务还形不成大的威胁。而私人贷款利率多在10%以上,还本利息成倍增加。这是一个结构变化。第二个结构变化是80年代初是固定利率,90年代初以后是浮动利率,利率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趋势是利率偏高,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利。第三个结构变化是短期债务增加,长期债务减少。长期贷款可以形成生产能力,取得经济效益;而短期债务尚未形成生产能力就要开始还债。这三种结构变化均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债务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个很沉重的包袱。现在还出现资金倒流现象,每年发展中国家所获取的发达国家贷款还不够还本付息,每年平均倒流500多个亿。沉重的外债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是贸易条件的恶化。80年代以来,按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统计,世界工艺品的价格上涨了95%,但初级产品的价格只上涨了5%,某些初级产品的价格还绝对下跌。这也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这一现象是由旧的经济秩序造成的,因为西方国家垄断国际贸易,对初级产品采取限制政策。当然,这里面也有科技革命的因素。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正在减少。国际范围内剪刀差的扩大,加上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贸易保护,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自己的工业,不得不进口先进设备,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贸易逆差,造成国内市场非常紧张。为了还债,发展中国家拼命扩大出口,致使国内市场物价上涨,从而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贫困、饥饿状态,根本谈不上发展经济。

第三,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但引进以后又没有消化,形不成生产力,所以债务越来越多,最终却没有偿还能力。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也有问题。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受社会主义国家某些“左”的影响,搞了一些过激的措施,如没收外国资本,拒绝接受外国资本等。

此外,还有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空前快,生产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国民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而且人口的文化素质也很低。

当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搞得好的,比如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可以说,整个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最蓬勃向上的地区。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当今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信息革命和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国际化和全球化方向迅速发展。现代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电子、通讯和资料处理技术结成了全球性的网络。巨额的国际资金以分秒计的速度在金融市场上移动,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寻找投资场所和贸易机会。与此同时,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有关国际地位和民族命运的头等大事。因此,各国都以振兴本国经济作为首要的目标,加快发展经济与科技进步,加强综合国力,争取在将来的世界市场上占有超过别人的优势地位。故此,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世界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自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两极格局的终结,对9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益明显,以电脑、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扩大了国际市场,加速了资本流动,并在更大程度上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从而使各国经济走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世界经济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国际间的生产协作。在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的最佳规模、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均要求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生产力的国际化,特别是生产技术复杂的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化,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国际分工。没有这种分工,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经济最发达、资源最丰富、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只靠本国的力量也无法保证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建立在生产力国际化基础上的跨国公司是国际性生产的主要组织者。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已遍及世界各地。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世界上共有3.5万家跨国公司,下辖15万家子公司。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的销售额为4.4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出口总额(3.4万亿美元)。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一年的生产总值已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总值的50%。由于大规模的跨国经济活动,各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控制不断放松,全球性跨国公司还逐渐发展成“无国籍公司”。这类公司很难辨明其国籍,其产品更是多国籍化。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大,全球性市场正在形成。全球性跨国公司很少考虑世界其它问题,制订经营战略首先从全球市场的需要出发,以整个世界为自己的市场,谋求全球范围的经济利益。全球性市场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全球化还突出表现在国际间的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上。据联合国发表的资料,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1989年已达1.5万亿美元;1985—198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 。1985—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约相当于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的2倍半。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正由传统的观点即国际贸易转向国际投资。在国际金融活动中,证券市场的作用增大,企业筹资越来越通过证券市场走向国际。从金融领域的国际化,也可看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种真正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目前它由四股力量推动着。第一股力量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正是他们在推动实现跨越国界的经济发展。第二股力量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政府出面牵头的地区经济集团(圈)。无论是欧洲联盟、亚大经合组织,还是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如果没有强国政府直接出头,这些经济集团实际上是难以成为现实和起重要作用的。第三股推动力量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第四股推动力量则是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中国,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容纳多达50亿人口的一种真正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

(三)区域性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区域性经济合作开始进入更广泛、更紧密和更高层的新阶段。早在60—70年代,世界各大洲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几乎遍布全球,全世界119个国家参加了各种形式的23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进入90年代以来,这些区域性经济集团化显示出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①通过调整合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②突破区域性经济集团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组成的传统观点;③区域性经济集团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淡化;④采取实际步骤向建立共同市场方向过渡。

(四)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全球经济的形成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向多极化演变。7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的大动荡、大调整过程中,各主要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两极格局的终结,美国的相对衰落,日本的迅速崛起,西欧的繁荣,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格局多极化的重要表现。一种真正的全球经济的形成,不仅是通过企业即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而且还要通过政府(包括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来实现,而后者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加速形成地区经济集团(圈),从而促进多极化格局的出现。目前,美、欧、日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重要标志;美、欧、日正成为世界上势均力敌的三大经济实力中心。

全球经济的形成,也促进了“新兴力量”的崛起。在全球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此作出的反应不同,致使他们所获得的进展也差异颇大。例如在发展中国家里面,世人普遍认为东亚的发展显得最为突出。

(五)国家经济关系的调整

自苏联解体后,苏联作为世界的一个经济实力中心已不复存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很小,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产值的20%。美国的经济实力也相对衰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但美国毕竟仍是当今第一经济大国,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美、欧、日实力的相对平衡与接近,世界经济格局将从美国的“独霸天下”继续朝着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方向发展。独联体和东欧各国有可能走出经济的低谷,经过调整和改革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失去10年机会之后,许多国家已出现恢复和增长的势头。

总之,全球经济的形成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球经济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国家利益、经济利益、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与矛盾日益在国家关系中占据突出地位,东西南北关系都在作相应的调整。现今的世界经济,乃是一种相互依赖、共同繁荣又竞争激烈的经济。

标签:;  ;  ;  ;  ;  ;  ;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改革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